阅读深度与阅读量哪个更重要?
2021-11-24
家长:
我的孩子在学龄前就看了五百多本图书,涉猎面也比较广。但是上学后他的语文成绩并不出众。我分析了他的试卷,竟然是阅读上的问题比较多。按说他的阅读量很大,阅读理解能力应该是不错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
李怀源:
按照古人的经验来说,读书越多思考就越多。但是现在图书市场如此之大,书是不可能读完的。孩子虽然读了很多书,但很有可能大多都停留在阅读的浅层次上。
20 世纪30 年代,叶圣陶就告诫世人,一两天看完一本十几万字的名著,这样的读法不值得提倡,一年读几百本书的现象也不值得表扬。因为这样的阅读,只能是记得一些模模糊糊的人名和零零碎碎的情节。儿童读书也是一样。如果只是单纯追求阅读的数量,不在读书时加以思考、总结和表达,那么读到最后,除了留下一串好看的数字外,什么都留不下。
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过:“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朱光潜和叶圣陶这两位大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所以,我们让孩子读书的最终目标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应该是读书时有思考、有理解、有感悟、有表达,能够在读书中判断是非曲直,学会做人做事,这才能让孩子在阅读中提升自己。
家长不要以读书的数量来衡量孩子的阅读能力。在小学阶段,我认为孩子能读多少就读多少,不要规定孩子每周必须读3 本或者5 本书。而且家庭中的阅读要有别于学校中的阅读,计划性和教学性都不要太强。在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或者教学的设计者,我们要做的是少而精,可能一个月会给孩子布置一本书的阅读要求,然后给孩子介绍精读的方法。而在家庭中,家长不要给孩子限量、限时,只需根据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尽可能广泛地读、 认真地思考就可以了。至于读了多少本,没有那么重要。
李怀源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中小学(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教育部“国培计划”第三批专家库专家,北京大学“国培计划”课程开发专家,“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 实践导师,《中国教育报》“2015 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