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粤港澳学校体育联盟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
2021-11-24何志均
何志均
1 问题的提出
“粤港澳学校体育联盟”是近年成立的一个跨区域体育组织联盟,它既区别于当前欧美流行的职业体育联盟,又不同于我国的“学校体育联盟”,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专业的职业体育联盟,是一个“合法的、经济的、完整的合资企业”,以产生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经济性是职业体育联盟的关键要素。[1]以美国为例,最具代表性的MLB、NBA、NFL和NHL四大职业联盟,实行统筹管理、利润共享的运行方式,极大地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职业运动员,美国实现了竞技体育运动与体育产业市场的双丰收。[2]我国在1992年红山口会议后,也逐步成立了足球、篮球和排球项目等职业体育联盟,但在组织形态方面又表现出“政府强制控制型”的特征。[3]我国学校体育联盟方面,设有足球、武术、篮球联盟等7个单项联盟以及教学改革和体育教育两个综合联盟,其作用类似美国的高校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实现体育与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4]粤港澳学校体育联盟,既摆脱了基于经济性的职业体育联盟的束缚,又突破了学校体育联盟的局限,形成既推动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又促进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体育发展联盟。
2 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联盟的基本情况
2.1 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联盟的理念与宗旨
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联盟又称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于2018年11月24日在广州成立。联盟由粤港澳60个发起单位组成,其中包括公民办本科、高职院校39所,中等学校15所,体育机构6个。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的核心理念是:聚焦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基本宗旨为: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协同发展、共享成果。大力开展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协同育人、体育发展、服务社会等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形成常态化的体育联盟合作交流工作机制,共同提升合作层次,共享联盟成果。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共同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交流加速器、文化融合的牵引机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助力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贡献力量。[5]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通过举办体育节,开展体育文化之旅、体育发展论坛、体育成果展、体育竞赛、名家大讲坛、健身嘉年华等活动,深化体育交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与城市经济融合、创新发展。
2.2 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联盟的特征
2.2.1 跨区域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以“一国两制”为基础,是一个跨区域融合的体育联盟系统。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学校体育联盟既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又分散于不用的城市区域并紧密融合。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联盟存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体育发展理念”的体制束缚,是一个复杂的跨区域体育联盟融合体。突破跨区域束缚,是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联盟面临的最重要特征和最需解决的问题。
2.2.2 体育文化多元融合
珠三角城市群在“举国体制”的体育文化中成长,港澳地区深受西方体育理念、制度及文化之影响,因而粤港澳大湾区体育组织在体育制度、文化理念、项目竞赛、体育产业发展路向等存在差异与分歧,联盟发展是一个体育文化多元融合的过程。
2.2.3 参与组织多样化
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联盟组织机构包含学校、体育协会、学会等体育组织,参与主体多样化,各参与组织与体育产业紧密相连。这有利于广泛开展交流互动,推动体育联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中。
2.2.4 目标战略长远
澳大湾区学校体育联盟的核心理念、宗旨、工作机制等,既然服务于体育教育、教学、科研、交流、合作,又服务于澳大湾区体育产业与城市经济创新发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社会融合、体育交流与合作的助推器,这区别于传统的职业体育联盟和学校体育联盟,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3 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联盟与体育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联盟在推动区域体育与体育产业创新融合,推动城市经济协同发展时,也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深度融合机制尚未建立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交流与合作仍停留在定期表层交流阶段,主要通过“体育节”的形式开展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深度融合机制尚未建立。跨区域学校、协会、学会间多领域多层次碰撞融合方面比较缺乏;学校、体育组织之间系统融合与体育产业“脱轨”,类似“产业园”、“孵化基地”、“创新创业示范区”等嵌入融合的形式尚未建立;基于体育产业市场的投融资领域尚处于尝试起步阶段,PPP落地项目小,缺乏影响力,体育市场反响不激烈。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体育资本优势没能展现出来,各城市发展优势尚未形成强大合力,体育联盟缺乏高瞻远瞩的体育产业战略规划及具体落地实施的实际经验。
3.2 体育文化认同理念尚未形成
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地理位置、人口、语言、文化上具有同一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较强的城市文化价值链,[6]但这种城市文化价值链尚未完全融合,大众认同机制尚未构建,体育产业融合难以推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认同”等理念存在分歧,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观众,在观看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的国际比赛时,还存在不尊重国旗国歌,不尊重中国内地体育文化等现象,“国家认同”理念相对缺乏。
3.3 体育产业及经济发展助推器尚未发力
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联盟成员以学校为主,各类学校是联盟运转和发挥作用的主体,各体育学会、协会在联盟中充当润滑剂和中介的角色。各体育中介为推动体育产业市场繁荣提供渠道和搭建平台,推动体育联盟在经济运行中角色显现并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从运行机制上看,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联盟更多充当体育交流、学术研究、经验分享等角色,对于学校之间的深度交流融合、体育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体育产业互嵌融合,城市经济分工与优劣互补,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与城市经济融合等,效果并不明显。
3.4 应急反应与区域合作尚未达成
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联盟合作应对机制比较缺乏,例如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运动项目推广方面,譬如武术、健身健美等,没有形成统一的行动导向以推动某项运动普及、发展甚至形成产业链,社会影效应和经济效益不大。又例如在“冠状肺炎”防治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联盟在宣传体育居家运动、运动防护、急救治疗等领域,发挥作用有限;在包含众多设有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医学类职业学院以及专业体育学院的体育发展联盟内部,没能挖掘“体医融合”潜能,投入疫情防控、居家运动、体医防护等研究与推广,为国贡献,为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在香港出现不利于疫情防控的“示威骚乱”时,体育联盟及其成员未能及时做出回应,声援、践行、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局势与疫情防控,安抚社会情绪,推动社会融合,表达对推动体育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坚定立场。
4 优化学校体育联盟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
4.1 突破制度障碍,打造区域体育联盟融合体
坚持“一国两制”,突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管理体系”的束缚,打破制度性障碍,打破关税壁垒和行政性差异。以各层各类学校、体育协会、学会为基础,吸收其他不同的组织形式,例如媒体机构、体育企业组织、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扩宽体育联盟的发展路径,打造粤港澳学校体育教育与发展综合性联盟体系。借助非政府组织、中介机构等沟通政商关系,发挥社会媒体的宣传影响力,提高商业赞助经济价值,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参与学校体育教育与发展上来,为宣传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内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4.2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认同理念
在“一国两制”的基本原则下,化解“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等不同价值观、教育理念、体育价值理念的分歧与冲突。在各地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学校组织等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媒体的参与、支持与宣传下,把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理念集中到“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体育文化认同”的框架上来。构建独具特色,具有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文化、地域、表现形式等特征和“国家认同”度高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理念,化解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分歧、减少对抗、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
4.3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以体育综合性联盟体系的交流、合作、创新、发展为突破口,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在体育竞赛、体育科研、体育科技等领域,带动体育赛事、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人工智能等创新发展,形成新的产业突破口和经济增长点。以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为催化剂,消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制度障碍和价值理念隔阂,以体育产业融合推动城市经济嵌入、融合、创新发展,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交流、文化融合、体育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
4.4 建立紧密的联盟合作与社会服务应急反应机制
引导联盟成员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共同应对各种突发性重大公共事件。在体育运动推广、体育竞赛及城市赛事经济等领域,发挥联盟成员的优势,加快体育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推广与应用。其次,建立联盟社会服务应急反应机制,在面对各类突发性重大事件譬如大型游行、骚乱等不和谐事件时,传达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集中体育联盟力合力,整合社会资源,践行正确社会观;在应对各种突发性重大卫生公共事件时,结合体育科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加大“体医融合”研究与应用推广,积极参与应急防控工作。例如应对“冠状肺炎”疫情,集中联盟优势,发挥擒拿术、八段锦等体育项目特长,为居家运动提供指引,对病中治疗和病后康复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组织志愿者为国家提供社会服务等。建立紧密的联盟合作与社会服务应急反应机制,发挥体育联盟在体育教育、体育康复、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助力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在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