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艄公”老万
2021-11-23冯杰蒋杭
冯杰 蒋杭
清晨,日出薄雾,鸡犬相闻。
万其珍早已收拾停当,在家简单地吃完早餐,带上草帽沿着蜿蜒山道走向他的渡口,等待即将前来过河的村民。
老万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
79岁的老党员万其珍,在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渡口,为来往旅客义务摆渡30多年。只因祖辈的一句承诺,万家的渡船便无偿为当地居民服务了近140年。如今,万其珍的儿子又将接过这杆船桨,把“信义”家风继续传递。
四代傳承 已是百年
老万家的渡口建在万家坡,是大沙河的一处弯转所在,河对面是大河坡。在这里,河面变窄,水流渐缓,更易行船。宽约200米的河面,万其珍一个来回需要7分钟,如今每天依然要走上10来趟。
崔竹清和何支仙老两口每天都要过河喂牲口和种地。早晨7点,他们都会等在对岸,若是没看到万其珍,便会“嗷呜——”的吼一嗓子。过一会,便能看到老万摇着双桨,划船而来。78岁的何支仙说,她从小就开始坐万其珍叔叔的渡船,一共坐了多少年,已记不清。
一百多年前,万其珍的祖籍地监利洪涝成灾,爷爷万作柱带着4个儿子逃荒至此。淳朴的山中村民接纳了他们,至此,万家在这里得以安居乐业、扎下根来。
万作柱感激村民的善举,有心报恩。当看到大沙河挡住村民的来往去路,便兴起“义渡”想法。他伐木造船,义务摆渡,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出行大事。
在万家,村民的恩情被万作柱挂在嘴边,“爷爷说,当地人对我们有恩,我们要知恩图报!”万其珍回忆起从前这样说。
为了这句承诺,爷爷摇了30多年的桨传到了父亲万树材手中。20年后,又传到叔叔万树荣手里。作为家里第三代“义渡”人,79岁的万其珍也将把这个任务交给儿子万方权。
四代传承,已是百年。
万其珍常说:“欺山不欺水”,这是祖训,也是万家代代相传的责任。对于乡亲们的安全,老万家看得比天大。正是这份责任和担当,万家义渡140多年,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
2006年,在湿滑山路上,万其珍不慎滑倒,摔断了胳膊,但他一心想着的还是他的渡口。他给儿子打电话,说自己不能摆渡了,想要他回家。远在外地的万方权立刻回到了家乡,除了照顾年迈父亲,他更觉得是时候要接过这把桨了。
伤好后的万其珍又回到了渡口,一干又是十多年,儿子万方权和孙子万秋林工作之余便来帮忙。“我还划得动,先让他们干自己的事,哪天划不动了,他们再来。”万其珍说。
一天不停 一文不收
“以前,大河坡那边住着几十户居民,后来异地安置,把他们都迁到了交通方便的万家坡这边。但依然还有几家坚持住在河对岸,他们每天需要过河伺候土地和牲口。”三里乡政府的刘守超介绍。
“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大家都迁到了好地方,坐船的人越来越少了。”万其珍说,“在十多年前,渡口还是很热闹的,一天来回70多趟,尤其是农忙时节,半夜12点才得收工。”摆渡30年,老万记不清到底渡了多少人,记不清多少个深夜里被“嗷呜——”的喊声叫醒,接送待产的孕妇或是突发急症的病人。
如今,渡船存在的价值依然不小,除了10多趟的固定乘客,这条小船还是逢年过节众多村民去往对岸祭祖的最便捷方式。“除了这里能渡河,别的渡口还要走十多公里,坐汽车更要多花几个小时。”刘守超说。
除了这个渡口,附近还有两个收费渡口,每人过河需收5元。当记者问起,是否想过适当收点钱补贴家用。万其珍严肃地说:“爷爷去世前叮嘱过,万家渡船一天不能停,钱一文不能收。”
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义渡”,老万家祖辈的生活都很清贫,种地、养猪大多时候只能靠女眷忙活。而到了万其珍这一代,日子渐渐好过了些。
“国家每月给我发些工资,儿子在村里有些产业,生活都很好。”万其珍说,“就连这船,都是政府新配的铁船,更安全。”
县交通部门不仅为万其珍提供生活补助,也为行船安全制定了更多规则,为老万定下了“三不渡”的准则:吃饭不渡、夜晚不渡、洪涝不渡。万其珍笑着说:“除了涨水不渡,其他能渡就渡。”
万其珍的儿子万方权回家后,在村中发展种植产业。作为党员和产业带头人,他带领100多户农民种植近200亩蜜薯,亩产近2000公斤,销往各地。
百年渡口 信义传承
这两年,万其珍的渡口多了几样新事物。一杆标有“百年信义渡口”的标牌下是新扩出的一个小广场。广场前方竖立着一块红色展板,上面印着党旗与入党誓词。广场旁边,是与“百年渡口”相关的党史故事展板。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万其珍的渡口正成为一座鲜活的红色教育展览馆。
8月24日,建始县公路管理局组织离退休党员到三里乡大沙河村渡口,开展“学党史、忆初心、话传承”为主题的党史学习教育体验活动。
活动中,大家重走红军路,边走边听老党员讲解“红军路”历史和万家四代人“百年义渡”事迹。
在“百年信义渡口”标志牌下,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歌唱爱国歌曲。现场,万其珍给大家讲述当年贺龙元帅率军攻打建始县趟水途经渡口的故事,讲述建始第一任县委书记聂维祯等革命先烈过渡的故事,并带领党员登上渡船,体验义渡,见证“信义”的百年传承。
“大家好,我是万其珍,我们家在大沙河义渡是从爷爷那一辈开始,到我这已经是第三代人了……”万其珍的这句开场白,今年已经在渡口的各种活动中用过几十次了。从建始县到恩施州,从省内到省外,很多团体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都把这里作为一个站点,聆听老人生动地讲解。
几年来,万其珍荣誉不断,他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候选人物;成为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入选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但成为“名人”对万其珍的生活没有太大影响。
采访结束时,万其珍刚刚渡完一趟,他穿着宽大衬衣,戴着旧草帽,脚上踩着结实的草鞋。走到岸上,他拿起船上的水桶,舀起清澈的河水,不停冲刷水泥做成的小小码头,不让泥尘弄脏船客的鞋子。做完这些,他又回到渡口的小屋,等待着下一波船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