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朴初访青岛湛山寺

2021-11-23张忠义

中国收藏 2021年11期
关键词:赵朴初忆江南明哲

张忠义

11月5日,是赵朴初(1907年至2000年)先生诞辰114周年。他是当代杰出的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和佛学家,虽多次说自己不是书法家,但其书法作品早已被世人公认,成为中国当代书法史的一个坐标。

偶见一作

赵朴初一生精研书法,从临碑入手,后又临习二王,先后学过李邕、苏轼、颜真卿、米芾等,各种书体均能,尤擅楷书、行书及行草书。其晚年将各体融于一炉,形成了不激不励、自然流畅、随心所欲且不逾矩的个人风格。

在赵朴初的遗作中,最能表现其诗人性格、自由思想和佛家韵味的,当数他的自作诗词。近日,笔者偶见一件其自作诗词书法作品《望江南·访湛山寺》(图1),颇感新奇。此作纵68厘米、横34厘米,纸片,内容为:“湛山寺,海印畅宗风。创建规模心量大,扶持恢复国恩隆,利乐愿无穷。一九八八年六月三日参访湛山寺作寄调望江南,明哲法師慧鉴,赵朴初。”

1988年,赵朴初82岁,其书法已炉火纯青,行笔沉稳、用墨厚重、结构严谨、章法朴素。从中既能看到古代先贤的遗韵,也能见到当代学者的书卷气。

访湛山寺

湛山寺位于青岛西南,开山祖师为佛教天台宗第44代倓虚法师(1875年至1963年)。他1934年从上海来青岛建设湛山寺,到1944年建成。湛山寺是中国最年轻的佛寺,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寺庙。

书法上款人明哲法师(1925年至2012年)是山东济宁人,俗名张玉祥,字日晶,号云禅,7岁读私塾,通读四书五经,受母亲影响曾想出家未遂。1948年,他拜上海国瑛法师(1878年至1953年)座前,正式出家为僧(国瑛法师在1935年时即为赵朴初恩师)。1956年,明哲法师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佛学院,1980年任佛学院副教务长兼讲师,1984年调任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的广济寺首席和尚,在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领导下参加各种活动并多次出国交流。

图1 赵朴初 《望江南·访湛山寺》68厘米×34厘米 1988年作

1988年,明哲法师荣膺湛山寺主持,成为天台宗第45代传人。当年6月6日,湛山寺举行了盛大的佛像开光仪式暨主持升座典礼,赵朴初亲到青岛参加典礼祝贺。

赵朴初年谱正式记载了他首次来青岛的活动详情:1988年5月28日飞抵青岛,下榻八大关宾馆。5月30日为小青岛灯塔题词。作“忆江南”五首。这首《访湛山寺》就作于6月3日。6月4日,他乘港务局海鹰号轮观海,题词留念。6月6日出席观礼“湛山寺佛像开光暨明哲法师主持升座典礼”。

“望江南”是古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春去也”等。作为江南人,赵朴初对这个词牌很是偏爱。《望江南·访湛山寺》只是他众多“忆江南”中的一首。

这件作品书写工整,笔精墨妙,表达了赵朴初对湛山寺庙宇的赞美,对明哲法师升为主持的祝贺,对湛山寺今后继续弘扬佛法的厚望。上款人、落款人、年月日、印章俱全,右上方还有一方闲章“无尽意”。“无尽意”乃是赵朴初书斋号,也是他追求的终极人生目标。可以说,这是一方最能表达其志向的印章。

几处改动

由此可见,这无疑是一件十分完整、精美的作品。但不知何故,在如此完好的作品上,赵朴初又用钢笔在墨笔旁作了以下几处改动:“ 海印”改为“三谛”,“创建规模”改为“面海开山”,“扶持恢复”改为“续灯除障”。

“海印”出自大乘佛教用语:“ 如大海,一切众流悉入其中,一切诸法入海印中,亦复如是,故名海印。”指的是佛法广大,是对佛教文化的赞扬。改后的“三谛”则为“空谛、假谛、中谛”,是专指佛教天台宗的教义,表达体用相即,诸法无碍,事理圆通的意思,是对大乘佛教的一种发展。

“创建规模”是通指,应用场合广泛,而“ 面海开山”则是特指,专指“ 湛山寺”面对黄海,东、西、北方向分别对应浮山、湛山、太平山的特殊位置。

“扶持恢复”也是常规用语,改为“ 续灯除障”后,则定指佛家。佛教传法亦名传灯,灯是光明、智慧的象征,一灯传一灯,传续千年明。表示消除障碍,光大佛法,代代相传,教化无尽的佛法宏图。

图2 纸背的朱笔批注大概隐含着赵朴初对原作修改的因由。

如此一改,不仅更准确、更有针对性,也更高远、更具思想性。特别是“ 海印”的改动,既避免与青岛原“海印寺”遗址产生歧义,也更突出湛山寺作为天台宗的丛林地位。

更为奇特的是,在原作纸片背面,赵朴初又用朱笔行书写下了“异曲同工”和“许焕新,省民委副主任”两行字(图2)。经查,许焕新是青岛人,1988年时任山东省民委副主任。赵朴初到青岛时,他曾专程拜访,并求得赵朴初书作一幅。在赵朴初观礼的6月6日“湛山寺佛像开光暨明哲法师升座典礼”上,许焕新曾与当时的省人大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及青岛市有关领导共同出席。

或许,《望江南》纸背极易忽视的朱笔批注,大概就隐含着赵朴初对原作修改的因由,以及修改后《忆江南·访湛山寺》新作的去向吧。

在《赵朴初韵文集》卷7中,对这首诗文进行了著录:

1988年5月28日至6月7日作《青岛日记》28首,其中之一为《忆江南·访湛山寺》:“湛山寺,三谛畅宗风。面海开山心量大,续灯除障国恩隆,利乐愿无穷。”并注曰:“湛山寺于1934年为倓虚法师所创建,占地149公亩,规模宏大,曾办佛学院,弘天台宗。‘文革中被破坏。19 85 年起,政府大力进行恢复,迁出学校、工厂及住户,彻底落实宗教政策。”

此处诗文与《望江南》钢笔修改的诗文一字不差,正是改定后的诗文。但《赵朴初韵文集》中只见诗文,未见书法,是为遗憾。

珍贵残稿

《望江南·访湛山寺》对墨字的修改和涂抹,集中反映出赵朴初艺术创作的自由自在,展示了赵朴初对书法、对诗词、对佛法、对人生精益求精的谦虚姿态和不断自我改进、自我求新的高尚情操。纸背后朱笔,又留下诸多疑问,有待我们深研。

这件书作虽有“ 残稿”之意,但却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上,记录了特殊的历史事件、特殊的历史人物。文章引经据典,书写情深意重,文物价值凸显,弥足珍贵。

这是笔者至今所见赵朴初存世作品中最奇特的一件。见一幅作品而能知两幅词意,看两幅作品而能窥诗词书法全貌,不但为我们留下了赵朴初创作和修改诗文的生动形象,还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远的想象空间,使我们能在原作“望江南”的基础上再次升华。由书法而词法,由词法而佛法,由书品而诗品,由诗品而人品……观之愈久,思之愈深。看似平常,实则非常,堪称“异曲同工”。恰似静水流深,无边无际,苏轼赞美文与可画竹有诗“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赵朴初先生的诗词书法正是如此:境界入书法,思想出诗词,博大精深,气象万千。“苟非其人,虽工而不贵也”正符合赵朴初先生,“正所谓斯人、斯书,生享盛名隆誉,死亦传青镂之管”也!

仅以此文纪念赵朴初先生诞辰114周年!

猜你喜欢

赵朴初忆江南明哲
赵朴初修改陈毅诗词遗稿始末
GPS定位精度研究
GPS定位精度研究
忆江南·客居怀思
忆江南·晨游
忆江南·纪念建军九十周年
繁华落尽显质朴
歌德今秋力推赵朴初书法
忆江南·绿茶
Christian Concept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