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徜徉竹世界好一个“苍枝新篁”

2021-11-23陈曦

中国收藏 2021年11期
关键词:竹刻青竹常州

陈曦

坐落于江苏常州文化广场的常州博物馆,是一座集历史、艺术、自然于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常州重要的文化地标。而不久前开幕的一场展览,再度让常州博物馆热闹非凡。

甫一迈进一层特展厅,一个因“竹”而生的清幽之境便在观众眼前展开。在一片片薄薄的青筠上,满幅变幻莫测的烟云让人由衷赞叹,傲梅、幽兰、坚竹、淡菊“四君子”尽显文人气节,高士、仕女等玉人容姿仿若近在咫尺,转角倏然又瞥见刻画在紫砂壶上的寥寥几枝竹,而墨竹、绿竹、红竹等画作与各式竹刻作品浑然一体……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在这片别样的竹世界里。

原来,这一名为“苍枝新篁”的艺术大展,是集当今留青竹刻大师徐秉方半个多世纪精品力作而打造的一场竹文化盛宴。130余件留青竹刻、紫砂壶刻以及书画等作品在此聚首,殊为难得,此番更引得宾朋满座、大咖云集,让这座博物馆内近日人头攒动、观者如潮。

各界大咖为“竹”而来

此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常州博物馆、常州市文化馆、常州虚筠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收藏杂志社、南通市崇川精典红木艺术家具厂协办。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州留青竹刻的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年逾古稀的“竹翁”徐秉方首次在家乡举办个人艺术大展。留青竹刻是“常州三宝”之一,此番出自徐秉方及其家族半个多世纪以来潜心创作的留青竹刻、壶刻等精品前所未有地在常州博物馆汇聚一堂,堪称非遗传承人携手文博机构向公众展现中国当代工艺美术杰作的一次经典范例。此次展览既将常州留青竹刻这张文化名片再次擦亮,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一格的竹文化再次带到公众眼前。

展览开幕式上,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致辞中表示:“徐秉方创作的不僅是竹刻,更是一个艺术的大世界,可谓道艺结合、技道相融,这是很了不起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江南文化,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之精华。正是这样的大师代表了这个时代工艺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平,他们引领着国家工艺美术的发展,让优秀的传统技艺得到了更好的传承。所以当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时,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认为,放眼当今中国工艺美术界,徐秉方是在竹刻工艺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而说到竹子,这是生长在长江流域且最具文化代表性的植物。中国人向来以竹为书、以竹为食、以竹为器,传统文人更以竹入画、以竹比德,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此次徐秉方艺术大展的面世,将使广大公众有机会全面认识和了解其艺术人生,并透过一件件力作感受竹文化的精髓。

《江山丽景》臂搁 徐秉方刻

《中国收藏》杂志记者在现场看到,徐秉方创作于2006年的《独坐幽篁里》书法竹刻与其父徐素白1957年依唐云画稿刻就的《喜鹊登梅》臂搁在展览开篇同台亮相,彰显了两代竹刻大家的风采与传承,引领观众翻开了“海内留青第一家”与竹的因缘故事。

而与展览开幕同期举行的研讨会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南京博物院非遗保护研究所、苏州大学、东南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还围绕当代留青竹刻技艺及非遗的传承创新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艺术创作走出新面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重要的文人交游圈,也催生了形式丰富的文人书斋雅玩,竹刻艺术便是其中之一。常州留青竹刻承袭晚明常州府竹刻名家张希黄所创“青筠五色”的独特技艺,又深受晚明文人趣味的影响,将竹刻与文人绘画的结合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到了20世纪,现代竹刻大家徐素白以一手阴阳并蓄的写意性刀法享誉沪上,徐秉方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以及在谢稚柳、唐云、程十发等海派书画名家熏陶下,潜心钻研手法和画艺,终将留青竹刻从刀刀模拟笔墨的传统窠臼中解放出来。

留青竹刻巧妙利用薄如纸张的竹筠与竹肌之间的色差,运用各式刻刀以及不同雕刻技法刻画形象,从而产生与其他材质不同、精彩生动的视觉效果。在前人的基础上,徐秉方开创了留青山水云雾刻法,以“似用刀又不见刀痕”的手法丰富了留青竹刻的表现技法,开创了当代留青竹刻的时代面貌。此次展览中,包括《江山丽景》《黄山松云》《观瀑图》等均为徐秉方留青山水竹刻的代表性作品,引得观众啧啧称奇。正如王世襄在《竹刻艺术》一书中对其留青山水的评价:“不独于见刀处现神采,要求在模糊朦胧不见刀处生变化。不然对此弥漫蓊郁,满幅烟云,将不知如何措手矣。”

观众们驻足细品臂搁、镇纸、扇骨等留青竹刻的精雕细琢,抬头还能欣赏徐秉方笔下鲜丽恣肆的写生画作。

“方寸之间的竹刻艺术仿佛‘戴着镣铐跳舞。这种刀法是徐秉方几十年来手下功夫的实践成果,也是其独到观念的延伸。”在此次研讨会上,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表示,原本充满金石之味的刀刻之作,却如同水墨在宣纸上氤氲千里,呈现出丰富的虚实变化,这是徐秉方竹刻技艺的一绝。“我们应随着艺术家实践的发展和升华,去反哺理论探索、观念更新。每个时代的人都是带着自己的需求、理念去研究前人的作品,希望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所用,其实这与尊重历史一点也不矛盾。如果不再去仰视历史,而是平起平坐地、对话式地去看历史,当代的艺术创作一定会走出新的面貌。”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施远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正是杰出大師们努力继承和发扬之下的功绩。中国竹刻史是由一代代江南优秀竹人构成的,它不是产业史,更像是文人史——人品、艺品并重,艺以人传,他们通过实践成果让海内外刮目相看。

为当下提供多元审美

从此次展品的题材构成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四君子”是徐秉方尤其钟爱的创作对象。在惊叹于臂搁、镇纸、扇骨等竹刻上梅、兰、竹、菊姿态的精微表现之时,观众抬头还能欣赏徐秉方笔下鲜丽而恣肆的写生画作,它们在彩墨的挥洒下饱含生命力,两相对照更能感受到这位大师所承袭的文人之风和饱满的创作热情。包括《金陵十二钗》《杜甫像》等人物题材在内的竹刻作品,则是以傅抱石、刘旦宅等名家画稿为基础,通过炉火纯青的刀工转化为薄薄青筠上的剪影,在精准把握人物姿态的同时尽显其神貌,栩栩如生。

“竹刻是文人的艺术,且多是由美术家、竹刻家合作完成的。绘画对于竹刻艺术境界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二者完美结合的作品是尤为难得的。”知名美术理论家、苏州大学教授李超德指出,从文人书斋艺术逐渐成为公众欣赏的对象,竹刻作品也作为一种艺术品成为独特的文化载体。“在这个信息化、高技术的时代,人们需要一种传统文化的精神慰藉,尤其是年轻人会从传统工艺美术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东西。我们的确遇到了一个好时代,有着多元的审美价值,在今天坚守传统工艺美术、坚守非遗的传承,就是在坚守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李超德表示。

徐秉方的《雀石图》臂搁与《不经一番寒彻骨》两件作品捐赠给常州博物馆永久收藏。

从《竹海美景》《选竹》等写生之作到竹刻墨稿的绘制,再到一件件雕琢成型的竹刻作品,观众仿佛跟随徐秉方走入深山竹林,亲身参与了选竹、挖竹、画竹、刻竹等创作中的每个环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岩看来,其对于当代传统工艺美术有着重要启迪意义。“工艺美术品从选材到设计、加工、装饰等创作过程,在当下不少人的认知中都是割裂的,这种艺术创作的全面性亟须重视。面对传统的材料和工艺,要沉淀下去,将其精神挖掘到极致。一些工艺品的匠气非常重,反倒是与中国美学背道而驰,在这样制度化、工业化的背景下,艺术家更要重视对作品生机性的把握。”林岩说道。

在展览现场,象征着“ 酸甜苦辣”的《饱尝》臂搁以及《南瓜缘》《忆昔》等画作,也让观众在艺术家忆苦思甜的情感中深受感染。门前鸟雀、硕果以及家常食材等徐秉方撷取生活意趣而创作的竹刻与绘画,生动揭示了艺术创作、非遗技艺的不竭生命力,皆源自艺术家扎根生活所汲取的灵感。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马达表示,艺术家凭借技艺和情感将大千世界浓缩在小小的竹刻里,既有典雅之美又有赏用之趣,留青竹刻的工艺和文化也在其不断精进的作品中得到升华。

江苏非遗保护迎来盛事

值得一提的是,借此次展览的契机,徐秉方的留青竹刻《雀石图》臂搁与书画作品《不经一番寒彻骨》也被常州博物馆永久收藏。“这是江苏常州的一场文化盛事,是常州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不错成绩的表现。”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副主任王美诗指出:“ 徐氏家族的留青竹刻是中国传统竹刻精工细作的代表,从他们三代人的身上,非遗技艺得到了不断地创新与开拓,我们能看到如同展览主题‘苍枝新篁一般代代传承的力量。”

据了解,20世纪60年代,常州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传统工艺美术和老艺人得到重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形成一支常州留青竹刻专业队伍。2008年,常州留青竹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今年6月,常州乱针绣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至此,“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已全部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去常州美术馆看乱针绣精品展,到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体验常州梳篦制作,到常州博物馆欣赏留青竹刻……如今,常州市民的生活已与非遗文化息息相关。

同样属于江苏省非遗保护的重点地区,苏州市在不久前也迎来了一大盛会——历时三年的苏州博物馆西馆落成并开门迎客。值得关注的是,此馆专门打造了“技忆苏州:苏作工艺馆”,以近900件(套)文物回顾了苏作工艺从宋元至当下的发展脉络。玉雕、竹刻、金属制作、民族乐器、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式家具、苏绣……各种传统工艺品一应俱全。近年来,苏州博物馆着力推广苏作工艺,所以这次“技忆苏州”在呈现苏州古代工艺精品的同时,也展现了当代苏作工艺的发展,玉雕、苏绣等当代工艺精品也一一亮相。

从民间走进文博机构,生动反映了非遗保护理念如今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据悉,目前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位居世界第一;截至今年7月,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人数已超过3000名。8月12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对非遗保护工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在业内人士们看来,只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非遗的传承保护之路将越走越好。

猜你喜欢

竹刻青竹常州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陌生人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刀痕竹韵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
对雪
金陵竹刻即将消失的精致
青竹巧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