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中的阿富汗珍宝
2021-11-23龚萍
龚萍
随着阿富汗局势突变,阿富汗的文物安全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令人遗憾的是,至今,阿富汗并未提出对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举世闻名的藏品有何保护计划。阿富汗政府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阿富汗需要保护这些文物,但问题是需要找到一个安全地点。
据悉,目前这批文物还在阿富汗,部分文物存放在总统府的金库里,处于安全的状态。
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
几个世纪以来,阿富汗都是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是贸易的中心,是强大力量的交融之地。历史上,阿富汗是连接古伊朗、中亚、印度、中国与更远的希腊和罗马文化的重要纽带。
阿富汗这个词出现的时间较晚,兴都库什山两端地区,在古代曾被众多帝国所占领。它在历史上曾从属于伊朗,也曾跟北印度结合为一个兴盛的帝国。在中国唐朝时期,唐帝国还长期成为阿富汗地区的宗主国,将其作为朝贡体制下的藩属地区长达200年。这里还曾经是众多宗教的起源地,许多宗教至今还对世界文明的格局产生着巨大影响。
阿富汗的历史延绵了将近5000余年,经历了阿契美尼德、亚历山大、巴克特里亚、贵霜、萨法尔、萨曼、帖木儿、莫卧儿……这些帝国的首都全部都建立在现在的阿富汗地区,这里又是印度教、琐罗亚斯德、佛教等兴盛及裂变之处。
因此,不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的角度,解读阿富汗色彩斑斓、波澜壮阔的文化和艺术史,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阿富汗文物在中国
当阿富汗國内频遭战火之际,为了保护文物,它们只能以展览的方式在世界各地“流浪”。
从2006年开始,来自阿富汗的231件文物以巡展的方式,流转于欧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的13个国家。这些文物曾于2017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馆、郑州博物馆、深圳南山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香港历史博物馆接力守护。
在将近30家博物馆中辗转展出后,阿富汗文物回到了它们的祖国。提及这次巡展,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拉西米的愿望良好——很多人提起阿富汗的第一印象就是战争和混乱,希望通过这个巡展,打破大家对阿富汗的负面印象。阿富汗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展品所蕴含的艺术、文化、技术,是一个了解阿富汗文明的窗口。
文物界的“辛德勒们”
说到阿富汗文物保护,不得不提那些在战争中挺身而出、不顾生命安危保护文物的“辛德勒们”。
20世纪90年代,当战火燃烧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时任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的马苏迪焦灼万分,他和同事们反复商量,给每件文物设计了避难路线,并编册、打包、装箱、运输,希望能将它们偷偷运到安全地点。然而,1993年5月,一颗炮弹还是落在了博物馆屋顶上,精美的佛像被炸成碎片,青铜器被熔成废铜。
万幸的是,炮弹落下之前,馆藏最珍贵的文物已被转移了。早在1989年,博物馆人员已从10万件珍宝中挑出国宝中的国宝,封存在总统府的地下金库内。没有冒险,没有探宝故事,守护宝藏的每一日既平淡又危机四伏。塔利班控制阿富汗的年月,马苏迪不定期进到总统府,默默打开地下室的铁门,检测室内湿度,查看箱子外观,走时再默默关上铁门。面临走在大街上都随时会被炸飞的险境,这些博物馆人员仍关心着地下室湿度的高低,仍旧没有变卖金库中的任何一件文物。
1996年,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开始清点文物并进行登记。工作人员分布较散,有些在博物馆楼里,有些在其他储存室。即使在没有电和水的情况下,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和专家仍然坚持工作,文物的清点和登记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
2002年,阿富汗的政治安全局势趋于稳定,比以前好了很多,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迎来了发展机会。国家地理协会和其他基金会开始赞助博物馆,一同清理文物。登记卡不仅有英文的,还有其他语言的,关于文物的所有信息都详细记录。
2003年,塔利班被推翻后阿富汗重现和平的希望。那一天,马苏迪和30多名文物保护者挤在封存文物的小房间里,2万多件文物——包括在中国展出时引起轰动的皇冠,均毫发无损。然而讽刺的是,如今我们回顾过去,竟找不到马苏迪一张清晰的照片。
此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的接力棒传到了穆罕默德·法希姆·拉西米手中。如果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马苏迪的任务是保护文物的话,那么,在相对较为和平、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世界环境中,拉西米的使命则多了一层——推广阿富汗文物及文化。
2019年11月,阿富汗古代珍宝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出。展品上至公元前2200年,下至公元1世纪,代表了阿富汗考古发掘的主要成果,其中包括著名的蒂拉丘地宝藏的文物。
他带着阿富汗的231件文物在世界各地巡展,更是在中国多地的博物馆做巡回讲座,他曾在一次讲座中表示:“我来到中国很多次,看到每个博物馆建得非常大、设施非常专业,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希望能将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建设得很大、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