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以小见大

2021-11-23张运涛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漏雨燕子房子

编者按:

当写作文遇到宏大主题时,很多同学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立意和选材,写出来的作文大多也存在假大空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自己的文章真实可感呢?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窥一斑而见全豹。因此,在面对宏大主题时,我们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小处着手,以熟悉的小事反映大主题。

本期《名家有约》,编辑部邀请了张运涛老师结合具体文章谈一谈该如何以小见大,相信大家阅读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作者简介:

张运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英语班学员。2008年开始创作,著有小说集《温暖的棉花》《我们生活的年代》《斑马,斑马》和散文集《一个人的县城》等。曾获《广西文学》2011年度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

佳作场

换房

1978年,我们从淮河南岸搬回到父亲的老家——淮河北岸一个叫张湾的小村,一家五口暂时寄居在族亲一间逼仄的厨屋里。

因为害怕再出现1968年那样的大水,所以张湾所有的新宅都垫得比先前高。我们家分到的宅基地在村庄最西边,是一片洼地,将它垫高耗去了一家人大量的时间与财物。接着还要垒墙、脱坯、做水泥瓦。连我都派上用场了,每天放学背着筐四处捡小砖头。我晚上做梦都在想,赶快建好房子,我们一家好从人家的厨屋搬出来。

盖房、进人、添人,农村的三件大事。搬家那天,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来庆祝,新房的一土一砖也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我还记得父亲喝醉后一个劲儿地哭,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难过。

老师说,屋里要是有燕子筑巢就是吉屋——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嘛。可还没有等来燕子筑巢呢,房子就开始七漏八淌。毕竟大家是草台班子,没处理好新房的房顶。一到下雨天,全家人都没法睡觉,屋里到处放着碗盆,床上很难找到雨淋不到的地方。一家人凄凄惶惶地缩着身子,听雨水打在碗盆里叮当作响。在夜的寂静中,那响声格外大,虽清脆,却一点儿也不动听。我们谁都不说话,忙着接水,或盯着碗盆发呆。

后来我考到城里的高中,跟分铺位的老师说,只要不漏雨,睡哪儿都成。老师笑着说:“公家哪有漏雨的房子?”从那时候起,我就决心考上大学,住不漏雨的公房,吃不看田地收成的公粮。

大学毕业后,我等了一年才分到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床是公家的,两个大纸箱子是从小卖部找来的。我就是在那儿,迎娶了我的妻子。来贺喜的亲朋都说太简陋了,我倒不觉得。真的,我很满足!因为我终于有了家,也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和自己的房子。虽说很快就房改了,但我们也只是象征性地出了一小部分钱。

1994年,听说学校有个同事要调走,妻子撺掇我去找领导磨,争取住进人家腾出来的套房。那套房子在东南角,是学校唯一一栋教师宿舍楼中的一个小套间,不到50平方米。没人和我争。搬进去的那天,我一夜没睡。跟那间20平方米的小房子比,这套房子有厨房、卫生间、洗浴间,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小王国。

后来儿子大了,我的书房分给他做卧室,房子突然变得拥挤。妻子开始抱怨结构不合理,提议换套大的。其时,她的单位正集资建房,一套100多平方米,先交一万块钱定金,交房时再交清余款。我们手里攒了一小笔钱,又找亲戚朋友借了一点,交了定金。

房子交工后,一家三口没有一个不说好的:既有一个大客厅,也有一个专门的小饭厅,还有书房和儿子的卧室。妻子想简单装修一下,我摸摸墙,说:“还装什么修啊,你看人家这墙,白白净净的,一点儿灰都不沾。”为了买这套房子,我们欠了一大笔债,哪还有钱装修啊?

那是1998年,我大学毕业第9年。

儿子上小学那年,想养猫养狗。我们住三楼,一到上班时间家里就没人了,哪有时间照看啊?我吓唬他说:“再不听话,我们就搬回老房子去。”儿子蔫了,怕再回那小房子里。

转眼就是新世纪。有一天,我坐在阳台上看书,抬头看到燕子在楼外飞来飞去,突然就想到小时候的梦想——家里有座不漏雨的房子,燕子飞进飞出——还真都成了现实。

妻子仍不满足,不时在我耳边念叨:“要是有座带个小院的房子,自己能种点菜多好。”

这样的愿望在小县城并不难实现。我们已奋斗小半辈子,手里还是有一些积蓄的。关键是一座带小院的房子能同时满足我们一家三口:妻子能种菜,儿子能养猫养狗,燕子也能来筑巢——这是我从小对好房子的认知。

说干就干。地皮买好后,接着就是绘图纸和找建工队。房子完全按自己的想法设计建设。妻子的工作轻闲一些,所以她负责监工。一年下来,妻子脱了层皮。房子建好后,她长舒一口气,说:“以后再也不会操房子的心了。这栋独家小楼,就是给一百万我也不卖。”我理解她的心情,新房就像自己的孩子,里外都倾注着她的心血。但我不以为意:想想前几次换房子,哪一次她没有说过类似的话?

小楼完全装修好,距离儿子高考只剩下一个月。本来想等高考以后再搬新家,可儿子比我们更急,他说:“不碍事,住进新家学习更有劲头。”

秋季,儿子去南方上大学。第二年,燕子真的就飞进了我们住的小楼。房子的天花板是石膏吊的,平展展的,墙上落个苍蝇都能掉下来,燕子能在哪儿筑巢呢?燕子扑棱地盘旋了一阵,就在走廊的屋檐下安了家。

又过了10年,儿子在广州定居,家里只剩下我们夫妻。妻子和我商量道:“我们的房子太大,三层楼只住了我们两个人,不如卖了换套小的,再在广州买套小的。这样我们寒暑假就可以去陪儿子,顺便度假。”我仰头看了看走廊上的燕子窝,有点舍不得。妻子安慰我:“正好,燕子到南方过冬时我们也去了南方。这样一来,一年四季我们都能看到燕子了。”

我笑了,问她:“是谁说的,再也不操房子的心了?”

创作谈

前不久,我刚给一个中学生作文比赛当评委。比赛主题是建党百年,围绕“变化”作文。很多学生都在写科技的进步、政策的变化、国家的变化……这样写不是不好,但你得有足够的材料和足够宽阔的视野。因为我们不熟悉这些大事,落笔就会显空,显虚,显套话多,难以落到实处。

“变化”的材料并不非得是国家大事,自己经历的一样可用,比如衣食住行。有个学生就很聪明,写家里通信工具的更新换代:小时候家里用固定电话跟远在深圳的姐姐联系,后来父亲用上了传呼机,再后来又有了手机,现在可以用微信打视频电话了。这个过程写清楚,就足以体现出国家的大变化。

这样的作文,老师往往会点评说很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的根本就是讲真话,这也是解决作文假大空的最好方法。《换房》其实是一篇命题作文,主题是写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这个主题当然大,我们普通人怎么写?我就想从小处着手,写我自己的经历——我这样的百姓都变化恁大,城市、国家还用说?

我出身农村,衣与住两方面在我身上的变化非常鲜明。小时候,我很少有新衣服穿;工作后,我不愁没新衣服穿,慢慢地又开始追求衣服的品质和款式……住就像《换房》里写的,在我读大学以前,家里连一张桌子都没有,更不用说单独的卧室了。工作至今,我换了六七次房子。老老实实地把这些过程记录下来,就是一幅表现改革开放40年成果的畫卷。

以小见大是作文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因为小,与我们自身关系特别密切,我们就有话可说,就有很多真话要讲,行文句句能落到实处;也因为小,可能被其他人忽略,我们的作文才会出新,才会与众不同。

猜你喜欢

漏雨燕子房子
燕子
漏雨小屋
燕子叫
天窗
孤独的房子
燕子一家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雨中的家
一百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