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M视角下产业链创新系统协同机理分析
2021-11-23李涛袁荃
李涛 袁荃
【摘 要】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论文在一众学者对产业链创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CSM视角将其系统化,并将其分为知识链创新协同、技术链创新协同、价值链创新协同3个模块,对其内部协同机理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协同的重要性。鉴于此,论文基于CSM视角提出了建设区域产业发展服务联盟;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为导向扩大市场需求,提升技术转化经济效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联盟制度,保护创新环境;搭建服务主体信息站4项促进产业链创新系统深度协同的建议。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main melody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many scholars on industry chain innov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ze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SM, divides it into three modules: knowledge chain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technology chain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and value chain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analyzes its internal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and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In view of th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S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in-depth coordination of the industry chain innovation system: constructing a reg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ervice alliance, expanding market demand guided 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eople and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mproving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alliance systems, protecting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ng a service subject information station.
【關键词】CSM视角;协同;产业链创新系统
【Keywords】the perspective of CSM; collaboration; industry chain innov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1-0037-03
1 引言
“创新2.0”以来,政府大力构建创新平台,为创新提供资金与基础设施支持,引导企学研协同创新,加速由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的转化。打造行业龙头企业,完整产业链,力求由高科技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创新。完成产业升级,实现我国向科技驱动型经济体的迈进。之前,协同创新网络是由企业、客户、服务机构、供应商之间的高度利益相关者形成的垂直的或水平的链条结构网络。随着对协同创新的进一步研究,复杂科学理论提出“整合及创新”概念。技术创新的方式步入了资源整合以及创新主体高度协同化创新模式。学者对资源以及创新主体基于新资源理论与系统性思维模式有了新的定义。例如,陈劲认为,协同创新的核心就是要促进政产学研用等多主体间的深度整合、紧密融合,集中优势力量联合攻关,通过全面开放、深度合作,实现价值创造、引领创新。疏腊林认为,知识创造不再是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所独有的能力,协同创新更是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以及消费者等多主体打破创新空间壁垒力求各主体间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的深度整合。在众学者的研究以及国家政策引导下,产业链创新成为突破技术壁垒的主要创新手段。产业链的定义脱胎于马歇尔的分工思想,其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相互关联的、存在利益关系的企业集群。它具有垂直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西方学者偏向于从价值链与供应链角度去挖掘产业链,而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其具有空间属性,即在一定空间内,以产品为枢纽遵循一定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的核心企业以及其相关企业形成的具有实现企业价值跃迁功能的链网式互利共赢合作联盟(刘贵富和赵英才,2006)。基于其明显的地域特征,国家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产业集群创新)思想成为我国学者普遍认可的创新思想。之后,部分学者分别基于内涵、类型、纵向关系、优化整合以及区域性产业链等方面更细化地开展深入研究。刘国巍(2020)认为产业链创新是知识模块化分工与整合的结果,是具有模块间的技术关联(核心技术与从属技术)或者经济关联(供应链关系)的各主体之间依靠知识流动、信息传递、产品模块供给等特定的异质类资源互补关系和时空分异规律客观形成的组织模块化链条关联关系形态。随着国家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实施及应用,我国产业空间布局、功能要素驱动趋于相对合理,整合及创新的思想基本取代了模仿与外购创新,协同成为创新的主要手段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功,2020年全球创新报告指出,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十四位,在顶级科技集群数量上更是居于世界第二,科技贡献率更是达到了59.5%,初步实现向科技驱动型国家的转型。然而产业集群的发展进度却并不尽如人意。虽然产业合作网络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提供异质类资源信息保障,也促进集群企业间互惠互利、积累社会资本,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但受传统产业集群转型过程中“产业链局部创新”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粘滞性较大、速度缓慢,没有高效地利用整合资源。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到1209亿元,同比增长10.9%。但仅占总体R&D经费的5.5%,破除技术壁垒的关键性核心技术研发成果并不乐观。例如,手机行业的芯片研发问题,以及人们倡导的绿色经济所面对的新能源的开发、高效利用以及回收等相关核心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研发知识跨度较广,是基础研究能力以及研究成果开发应用的高度互嵌,需要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来助其实现突破。本文认为产业链创新系统是目前实现产学研高度融合的基础,其完善程度也是我国突破技术壁垒的关键。因此,本文基于CSM角度分析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协同现状,并根据产业链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2 CSM视角下的产业链创新系统
2.1 产业链创新系统
产业链是产业层次、关联程度、资源加工深度以及公众消费满足程度的表达,其在产业间的经济联系中应运而生,通过产业间的某种技术、区域、资源互补等线状联系进行分工合作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互惠互利,促进行业发展、经济进步。产业链创新系统是以产业链为基础、核心企业为中心点、协同为核心思想、以实现技术创新为目的高效率创新系统。
CSM理论是遵循整合即创新的核心思想,在CSM视角下,产业链不再局限于企业本身,它包含了所有与产业链创新相关的资源(政策扶持、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在CSM视角下产业链不再是单一的链状关联企业创新系统,而是以产业链的上下游各个企业为核心编制的一个集合一切创新有利资源的复杂网络创新系统。其满足非加和定律与效用最大化即W>∑Pi。其中,W表示总效用;P表示要素性质;i表示要素代号,公式表示整体效用大于各要素之间的简单相加。
2.2 產业链创新系统中的协同
协同论主要研究的是不同事物间的共同性质及其协同机理,而CSM视角下的产业链创新系统,正是一个开放性的、与外界进行资源交换的新的无序系统,系统本身需要通过自身协同达到一种时空与功能上的有序结构,且这个结构满足W>∑Pi,当然,系统的进化是由无序→有序,达到某种平衡,紧接着由于外部的环境变化,再一次从有序→无序→有序,达到另一种平衡的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协同是一个为打破技术壁垒实现企业价值跃迁的创新系统,其内部协同主要可分为3个模块,即知识链创新协同、技术链创新协同、价值链创新协同。
3 产业链协同机理分析
3.1 知识链创新协同
①知识链协同是我国产业链创新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优化资源配置可以使创新效益最大化。政企“泾渭分明”的体制下,导致创新资源同质化较为严重,导致未能物尽其用。在协同体制下,资源共享、创新成本共同承担,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准公共设施的属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其前期投资规模大、创新周期长、单方面投资压力过重的问题。此外,通过协同创新,可以大幅度地提升现有科研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②多方协同可以产生科学知识溢出效应。由于企业、大学以及科研机构自身属性不同、研究目的不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过程中,其各自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具有不同的知识优势。如果基于各自的强项进行分工协作,可以大大提升研发效率。
3.2 技术链创新协同
技术链创新处于创新链中游,主要是基础研究的试验与转移转化环节。基于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创新的特点,构建产业核心技术的技术转移转化通道并通过产业核心技术在转移转化过程中进行二次开发,由核心技术的突破发散到整个产业链创新网络的各个创新节点,实现产业链价值跃迁,达成范围经济效应。
①科学知识溢出效应同样存在于技术研究实践环节,在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下,我国公有研究院以及科研机构掌握着各个行业的大量的高精尖技术。其与各行业民营龙头企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技术重合与技术关联性。在同一领域,由于存在技术关联,国有研究机构、私有研究机构与龙头企业存在知识溢出效应,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体制下,将外溢效应内部化可形成范围经济。②技术引领效应。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拥有各行业的前沿技术及知识,处于技术创新链核心位置。知识优势通过溢出效应向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扩散,将知识溢出效应转化为经济效应。同样政府可通过政府采购来刺激市场需求,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欲望,为产业链创新注入资金,实现技术与市场的集合,为突破“卡脖子”蓄力。
3.3 价值链创新协同
核心技术的突破会在创新链的下游形成网络效应,即价值链创新网络效应,主要指技术的产品化、商业化及产业化。其中,商业化是技术变现的环节,而产业化是对商业化的一种优化,随着网络效应将技术创新的红利分配到参与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各个节点,以实现整体跃迁。国家研究机构、政策引导是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关键要素,关键核心技术在公有与私有相协同、共享的过程中,会产生网络经济效应。其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①需求刺激效应。通过协同创新,公有与民用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关联性增强。一方面,联合研发导致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可以形成公有创新链与民用创新链单方面无法达到的更高一级的范围经济;另一方面,二者融合可以让国家将原本公有制创新链不具备开发优势的项目分配社会与市场去执行,既刺激了区域内部需求又为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丰富了产业链创新系统下游商品化的商品种类。②网络效应。产业链协同创新为核心技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能够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应用的质量和参数。公用与民用创新链的需求交织拓宽了研发者的创新视野,新的视角会为研发者带来新的创新思路。例如,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的扩大对区块链技术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3.4 服务主体链接各创新主体
在整个创新系统中,服务机构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其中,金融机构与中介机构是重中之重。金融机构以其雄厚的资金优势为创新系统的资金轮动提供保障,为价值链创新的各个环节保驾护航,实现共赢;中介机构主要服务于创新系统中的信息链,为知识协同体系服务,其作用是提高各个环节的信息流动效率与强化各主体间的联系。例如,在信息共享、技术攻关、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和人才培养等环节的交流与协同,进一步地提升协同效率。
4 CSM视角下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发展建议
4.1 建设区域产业发展服务联盟
目前,我国的产业链创新系统中各主体之间的合作主要来自政府引导,缺乏一个非营利性的,以服务产业链创新主体为目标的产业发展服务联盟。第一,建设产业发展服务联盟有助于政府当局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分析与统筹分配资源,更充分高效地协调系统中各主体以及各企业;第二,建设产业发展服务联盟有助于细化区域创新资源整合目标,构建更高效的局部细分领域创新集群;第三,建设产业发展联盟有助于提升企业间的信息流动效率,增强产业链黏性。
4.2 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为导向扩大市场需求,提升技术转化经济效益
第一,当下我国在部分领域中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需求的扩大无疑会为市场注入活水,大大刺激相关行业的发展;第二,民为国之本,围绕“民生”去研究、应用与结合核心技术开发新的应用场景的思路会更广阔,经济效益更高;第三,围绕创新链中游、技术开发以及价值链商品化环节,本着“便民、利民”原则丰富核心技术的应用场景,可以实现核心技术与产业价值链的无缝对接,带动了与其应用场景相关行业的发展;第四,将部分核心技术之间的结合开发应用到区域经济发展当中,可促进区域创新发展联盟的深度合作,提升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五,核心技术之间的融合使用会为其传统的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性,相当于价值链创新为基础研究创新提供一个正回馈。
4.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联盟制度,保护创新环境
合理的法律、制度、管理办法是组织能够高效运转、长久存续的基础。首先,应当从法律层面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创新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其次,从产业链创新联盟角度出发,应当对知识产权与技术的归属、利用、共享、转化作出细致的制度性规定;再次,设立合理的创新激励机制,明确技术开发、转移、利用等环节中主体间的法律关系和风险承担,做到有法可依,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最后,根据产业链创新网络特性,构建分层保密机制,为知识产权信息的披露提供依据。
4.4 搭建服务主体信息站
服务主体在产业链创新系统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系统资金链与产业链能否高效运转依赖于服务主体。目前,我国各服务主体间“泾渭分明”,未能实现高效联动。例如,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资信评级仍未达到一个统一标准,同一家企业信贷由银行方面负责,证券又由证监会负责评级,这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系统运转效率,因此,搭建服务主体信息站是有必要的。通过将校企研三方的自身优势展示在公共平台,由相关服务机构搜集、整理和审核相关信息,便于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提升系统运转效率。
5 结语
目前,我国各区域产业链创新联盟尚不完善,但这是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经之路。因此,如何整合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利用仍是學者需要深入研究以及不断实践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产业链创新协同机理的分析,说明了其重要意义,并提出了4项促进产业链创新系统深度协同的建议,即建设区域产业发展服务联盟;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为导向扩大市场需求,提升技术转化经济效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联盟制度,保护创新环境;搭建服务主体信息站。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2】张艳丽,王建华,许龙.京津冀协同下河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环境与培育能力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9):173-175.
【3】孙传良.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10):135.
【4】刘晓华.面向网络空间治理的社交网络信息交流协同创新机制分析[J].现代情报,2021,41(9):135-143.
【5】陈劲,朱子钦.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J].创新科技,2021,21(5):1-7.
【6】杨明,林正静.用创新生态理论和“四链”融合研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3):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