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家窊黄土隧道冒顶塌方分析与处治技术

2021-11-23赵兵许立张栋王双现李翼延

中外公路 2021年5期
关键词:施作周家塌方

赵兵,许立,张栋,王双现,李翼延

(1.三门峡市国道310南移项目公司,河南 三门峡 472000;2.河南省三门峡市公路局;3.中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黄土是中国工程建设中常遇的一类特殊土,具有明显的竖向节理结构特性。黄土隧道建设过程中,竖向节理及软弱面易导致地面沉降、支护结构大变形乃至塌方问题,引发施工安全风险,迟滞施工进度、增加工程造价。

近年来,黄土隧道建设如火如荼,施工期间围岩失稳破坏机制以及塌方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赖金星等分析某浅埋偏压黄土隧道洞口段塌方原因,提出了超前大管棚联合注浆小导管加固方案,对处治效果进行了现场实测及计算评价;赵虎生分析了梨树塔湿软黄土隧道塌方特征及成因,采用地表旋喷桩加固进行塌方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徐松芳等分析了大管棚在黄土隧道塌方处理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数值计算与现场实测研究了大管棚在黄土地层的作用机制。

三门峡市国道310南移新建工程周家窊黄土隧道,左线隧道于双向贯通仅余30 m、隧道埋深70 m处的紧急停车带加宽段施工时,进口一侧掌子面发生冒顶塌方。该文对项目塌方案例开展原因分析及现场处治方案的探讨,提出塌方处掌子面封闭、出口端大管棚及径向注浆加固并单向掘进等综合处治措施。现场实施后效果良好,隧道安全顺利贯通,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大断面黄土深埋隧道冒顶塌方处治提供借鉴。

1 工程概况

周家窊隧道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是国道310洛三界至豫陕界段南移新建项目的控制性工程之一。隧道按分离式双洞四车道设计,左洞起讫里程为ZK86+502~ZK87+642,全长1 140 m,右洞起讫里程为YK86+585~YK87+618,全长1 033 m。

周家窊隧道穿越区域为均质黄土梁区,隧址区上覆20~25 m黄土状粉土,为上更新统新黄土,具Ⅵ级湿陷性,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100~120 kPa;局部夹有黄土状粉质黏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120~150 kPa;下部为中更新统粉土,中密~密实状,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140~200 kPa。洞身土层竖向节理发育,层理不明显。

隧道全长均为Ⅴ级围岩,采用3种复合式衬砌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即:Ⅴ级洞口段,Ⅴ级深埋段和Ⅴ级紧急停车带衬砌。分为标准断面[图1(a)与图1(b)]和紧急停车带加宽断面[图1(c)]。

图1 周家窊隧道复合式衬砌结构类型(单位:cm)

3种复合式衬砌均设单层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小导管选用长4.5 m的φ42 mm×4 mm钢管;此外,拱脚与边墙底部沿斜向下45°每处各打设2根长4 m、φ42 mm×4 mm锁脚锚管。

2 周家窊隧道塌方概述及原因分析

2.1 塌方概述

自2017年10月开工以来,周家窊隧道左洞采用短台阶法施工,其中上台阶单循环进尺0.5 m(一榀拱架),中下台阶单循环进尺1 m(两榀拱架)。仰拱单循环进尺2 m(4榀拱架);为防止上部初期支护两侧拱脚同时悬空,下半断面的开挖采用左右交错开挖;采用42 mm的小导管注浆进行超前加固,小导管外插角的10°~15°,按拱部120°范围布置,超前加固2 m(4榀拱架)一循环。进出口两端同时掘进,原计划左洞于ZK87+128里程处贯通。2019年1月15日,隧道左洞洛三界端(进口)上台阶掌子面施工至紧急停车带加宽段(ZK87+063~ZK87+132)内里程ZK87+102处,当晚23:30之后,进口端上台阶开挖完毕准备架立钢拱架时,掌子面附近土体出现持续掉块,初期支护发生开裂变形;凌晨24:00左右,现场随即组织施工人员撤离,用时约10 min。人员安全撤离后不久,洞外听见持续6~8 s巨响,事后发现掌子面滑塌并沿小里程方向连续塌方至ZK87+080,洞内涌进土方量约1 600 m3。塌方时进口段仰拱里程为ZK87+63,上中下台阶分别开挖至ZK87+102、ZK87+86、ZK87+72。

塌方段地质纵剖面示意如图2所示。隧道上方地表地形平坦,埋深约70 m。涌进隧道内的土体主要以松散黄土为主,夹杂有约1.5 m尺度土块。塌方地段处于果园灌溉区,土质疏松,可能存在水囊空腔,加之降雨影响,塌方后下台阶仰拱处出现持续渗水现象,短时间内渗水量可达2~3 m3/h,并且土体含水率较高,约为20.3%,隧道的上覆荷载增大,是导致塌方的重要原因。洞内塌方现场见图3。

图2 左线塌方段地质纵剖图

图3 ZK87+080塌方情况

尽管隧道埋深约70 m,该塌方仍冒顶至地表,现场陷坑照片如图4所示。位于左洞ZK87+088~ZK87+100正上方地表,呈直径约12 m、深度8.5 m的近圆形,坑周四壁陡立,可观察到垂直裂隙发育。地表排查发现ZK87+885、ZK87+090及ZK87+012几处上方地表位置各有1处直径8 m、深6 m、内有50 cm水深的圆形水窖,3处水窖至左线线路中线的距离分别为21、5.3和12 m。此外,坑洞正西方向约10 m位置为一条灌溉水渠。

图4 ZK87+088~ZK87+100上方地表陷坑

2.2 塌方原因分析

(1)周家窊隧道洞身穿越黄土地层,黄土竖向节理发育,围岩压力以竖向压力为主,侧向压力小,隧道承载拱效应弱。

(2)隧道采用短台阶法施工,塌方段上台阶单循环进尺0.5 m(一榀钢拱架),恰好处于紧急停车带加宽段,开挖跨度增大,黄土地层松弛压力随之增加。

(3)塌方发生时,左洞进出口两端掌子面纵向相距约30 m,对向施工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开挖卸载进一步引起水平向应力降低,黄土地层稳定性变差。

(4)塌方后沿地表巡查发现,上方地表存在果园灌溉渠道及长期通水储水的水窖,下方地层含水量增加,土体强度降低。

综上,在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即便隧道埋深较大,开挖后支护结构将承受较大竖向荷载作用,施工稍有不慎易引发小范围垮塌,直至连锁反应快速恶化,最终形成埋深70 m条件下直通地表的连续冒顶塌方。

3 塌方处治方案

隧道冒顶塌方后,经各方商议,决定遵循“稳定塌体、超前加固、单向掘进、地表回填”的总体处治原则,依据图5流程对塌方进行洞内外综合处治,具体处治方案如图6所示。

图5 塌方处治方案流程图

图6 塌方处治方案示意图

3.1 应急处治

为防止塌方进一步发展,对洞内塌方体及地表陷坑进行紧急处理,主要措施如下:

(1)塌方临时稳定后,对垮塌土体喷射25 cm厚C25早强混凝土封闭,打设8 m长注浆钢管以稳固垮塌面坡脚,随后外运土体反压成两台阶状,并在上台阶前端施作40 cm厚混凝土挡墙以支撑垮塌土体坡顶后方拱架。

(2)尽快施作进口端仰拱及二衬,紧跟至垮塌土体坡脚ZK87+070;抓紧施作出口端仰拱及二衬,跟进至下台阶后方。

(3)地表应急处治与洞内应急处治同时进行。首先对地表陷坑底部土体进行人工整平,并回填20 cm厚素混凝土垫层,随后在陷坑周围搭设防雨棚和安全防护栏杆,以阻止地表水坑内汇聚渗入。

3.2 洞内处治

鉴于塌方段ZK87+080~ZK87+102初期支护已严重变形,从进口端处理需进行换拱施工,风险较高,加之塌方后进出口两端掌子面仅相距52 m,继续采用两端掘进的方式可能导致二次塌方,故决定塌方处保持封闭,由出口端单向掘进ZK87+132~ZK87+080段。

如图6所示,出口端按短台阶法施工,掘进过程中采用“衬砌支护加强+超前大管棚+径向注浆”联合加固,严格遵循“短进尺、强支护、早闭合”原则,每开挖一钢支撑间距,立即架设一榀钢支撑并喷射混凝土至设计厚度,使之形成强度后及时承载。此外,及时施作仰拱和二次衬砌,控制掌子面至仰拱距离在25 m内,掌子面至二衬距离在70 m内。

待出口端单向掘进至ZK87+080隧道贯通后,对ZK87+070~ZK87+080段初支进行排查,若侵限不超过5 cm则立即施作二次衬砌,否则采取换拱处理。换拱位置需保持每天监测,待稳定后施作二次衬砌。

3.2.1 衬砌支护加强

ZK87+132~ZK87+113段衬砌支护由原Ⅴ级-深埋型[图1(b)]更改为Ⅴ级-洞口型[图1(a)]。ZK87+113~ZK87+080段衬砌支护由原Ⅴ级-紧急停车带型[图1(c)]更改为Ⅴ级-塌方加强型,其支护参数具体变更如下:

(1)维持原设计内轮廓尺寸,中线及防排水设施不变。

(2)初支混凝土厚度由28 cm增至30 cm;钢筋网由φ6.5 mm(单层)增至φ8 mm(双层),环×纵间距由原15 mm×15 mm调整为20 mm×20 mm;型钢支护采用H200 mm×200 mm(原设计为I20b工字钢),间距仍保持50 cm,预留变形量增大至60 cm。

(3)锁脚锚杆规格及打设方式均不变,钢管直径由φ42 mm增至φ76 mm。

(4)二次衬砌环向主筋直径由22 mm增至25 mm,模筑混凝土等级C30,厚度65 cm。

3.2.2 大管棚超前支护

如图7所示,出口端按短台阶法单榀循环进尺施工至ZK87+113后,洞内扩挖0.5~1 m形成管棚工作室(ZK87+113~ZK87+107,长6 m),进一步施作套拱(ZK87+109~ZK87+107,长2 m)。套拱采用C25混凝土,厚度60 cm,拱内设置4榀20a工字钢(纵向间距50 cm),底部设置C15混凝土垫块基础,套拱浇筑前在拱部120°范围布置环距为40 cm的φ133 mm×4 mm孔口管。

套拱施工完成后开始施作大管棚,管棚支护参数如表1所示。管棚采用φ108 mm×8 mm热轧无缝钢管,管中增设3根加强筋,并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管棚沿孔口管以1°~2°的倾角打入土体,随后注入水灰比为1∶1的水泥浆液,注浆压力控制在0.5~1.0 MPa,注浆结束后管体内填满水泥砂浆以增加管体强度与刚度。

表1 管棚支护参数

3.2.3 径向注浆加固

在ZK87+113~ZK87+080段增设径向小导管注浆,加固范围为临塌方侧150°内,小导管及注浆参数见表2。径向注浆在初期支护完成后紧跟施作,以3 m为一个段落循环,小导管管壁钻注浆孔,孔径8 mm,孔距10 cm,呈梅花形布置,尾部30 cm不钻注浆孔作为止浆段。注浆材料采用水灰比为1∶1的纯水泥浆,在地下水较大时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泥浆/水玻璃体积比1∶0.8),注浆后采用注水泥砂浆充填导管孔,以增加导管刚度。

表2 径向注浆小导管参数

3.3 地表陷坑处治

地表陷坑处治待二衬全部施工完成后实施。首先拆除应急处理时搭设的雨棚及防护栏杆,对陷坑底面进行清渣并浇筑20 cm厚钢筋混凝土作为隔水层;考虑取材方便及恢复果园种植功能,分层回填的材料采用三七灰土,其中每层回填土中均设钢筋网以增加回填土的整体性;此外,为防止陷坑回填处地表积水下渗,在回填处地表周围设置截水沟,回填土顶部设置1 m厚的黏土隔水层和0.5 m的种植土层,并保证该处地表回填后高出周围地表不小于50 cm。

4 处治效果

周家窊隧道采用塌方处注浆回填封闭,另一端在“衬砌支护加强+大管棚+径向注浆”联合加固下单向掘进、地表陷坑分层回填的总体方案,共52 m的单向掘进段总耗时7个月顺利贯通,全段初支变形较小无需换拱施工,图8为紧急停车带加宽段正常施工照片。处治完成后,根据衬砌60 d、地表20 d的监测及后续观察量测,施作贯通后隧道的二次衬砌应力应变值及地表沉降值趋于稳定,说明整体处治效果良好。

图8 ZK87+080~ZK87+102紧急停车带处治施工照片

5 结论

通过洞内外综合治理,周家窊隧道塌方段安全顺利贯通,贯通完成2个月后现场巡查未见不良病害,处治效果良好。得到以下结论:

(1)“衬砌增强+大管棚+径向注浆”的联合加固方案在周家窊黄土隧道塌方处治中应用效果良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竖向节理发育的黄土地层,节理切割形成竖向软弱面,在对向开挖的黄土隧道贯通前,因两端开挖面相互影响大更易导致塌方发生,此时若一端掌子面塌方严重,宜优先考虑采用塌方处掌子面封闭后由对向端单向掘进的处治方案。

(3)大断面黄土隧道即便埋深大仍存在塌方隐患,施工期间应严格遵循“短进尺、快封闭、预加固、强支护、严治水、勤量测”的原则,依据洞内受力变形、渗水情况及地表位移等多方面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案。

猜你喜欢

施作周家塌方
泥石流冲沟隧道洞口适宜工法及支护施作时机研究*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塌方治理技术应用
隧道湿喷混凝土回弹率影响因素及施作工艺研究
公路隧道塌方的预防和处理分析
杵坨
周家生
周家生
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预应力锚索作用机制研究
浅析岳家沟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