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
2021-11-23郝梦露彭守璋
郝梦露, 彭守璋
(1.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 杨凌 712100; 2.中国科学院大学 研究生院, 北京100049)
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关系的最佳选择,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1-3]。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耗和占用了大量的自然生态资源[4],在此背景下,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业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5]。探讨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其耦合发展规律,从而制定适当的发展战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内外学者在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关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目前,国外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围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展开的系列研究[6],而国内的研究围绕指数加成及计量分析法[7]、变异系数和弹性系数法[8-9]、模糊及灰色理论法[10]、系统演化及系统动力学方法[9,11-12]、数据包络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法等[12]方面进行[13]。张佰瑞等[14]计算了“十一五”初期31个省级行政单位以及全国和四大区域的协调发展系数,张青峰等[8]使用变异系数法,在耦合模型基础上,提出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评判标准和基本类型,并对黄土高原各县域生态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范围尺度也涵盖了区域、流域、城市群、三角洲地区以及省和市[15]。如温彦平等[16]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苏宏枝等[17]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人口—经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这些成果为本研究对宁南山区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及趋势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宁南山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区域,更有“苦瘠甲天下”之说[18]。这里也是全国十大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是宁夏贫困人口的聚居区,约占宁夏自治区贫困人口的70%。区内社会经济落后、群众脱贫任务艰巨[19]。由于该生态十分脆弱,以及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其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尽管张青峰等[8]已在包含宁南山区的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探讨了其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水平,但其研究集中在2005年前后,为现阶段宁南山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的参考信息不足,并且未对宁南山区所辖县区发展做出针对性建议。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宁南山区现阶段以及过去时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研究两系统的耦合变化现状以及趋势,以期为该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探究该区现阶段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对二者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1 研究区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宁夏南部山区(简称宁南山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图1)。地处西北农牧交错地带的半干旱地区。研究区位于35°2′—38°2′N,105°1′—107°7′E,行政范围包括中卫市的海原县、固原市的原州区、隆德县、西吉县、泾源县、彭阳县以及吴忠市的盐池县、同心县和红寺堡区在内的9个县区。该地区年均温5~8 ℃,无霜期为97~158 d,≥10 ℃有效积温2 500 ℃左右[20],年平均日照时数2 518.2~2 724.3 h[21],昼夜温差大。降雨量由南向北递减[15],且主要集中在7—10月,大多数降水经蒸发、蒸腾等方式消耗,仅6%形成地表水资源,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差异较大。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灌木、草地、农地、弃耕地为主,植被主要包括山杏、榆树、沙棘、杨树等,以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和荒山荒坡的天然草地为主[22]。
目前,研究区也面临着种植密度大,土壤供养能力不足等问题[23],其位于黄土丘陵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区内沟壑纵横,地貌类型主要为黄土梁、黄土峁以及沟谷阶地。干旱缺水、土质疏松且容易被流水、大风侵蚀,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生态环境稳定性较差。区域总人口达2.32×106人,占全区人口比重不断下降。截至2017年,区域生产总值为4.91×1010,总体经济水平较低,生态环境适宜性较差、自然资源的不充分利用也一度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
图1 宁南山区数字高程模型及其行政区划
1.2 研究方法
1.2.1 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数据来源 宁南山区位于黄土高原西南部,生态脆弱、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是联合国认定的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点扶贫地区[15]。因此在确定评价指标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
本研究在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代表性、综合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区现状并参照前人经验构建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综合指标评价系统[8,23]。本系统由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两部分组成,选取年平均气温等11个指标反映宁南山区生态环境状况,选取人口密度等13个指标反映该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表1)。本系统涵盖2000,2005,2010,2015,2017年宁南山区9个县共24个指标。这些原始数据来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年鉴》。其中原州区2000年,红寺堡区2000,2005年的统计数据缺失,故未计算两县相应年份指数。
1.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是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交互作用而互相影响现象的物理概念[23-25],协调度指的是系统与系统之间或者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的平衡状态及其协调程度,其侧重点是系统之间能否进行良性互动[6]。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间的耦合关系指的是两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胁迫、互相促进的协调关系。通常采用耦合度(C)来度量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影响程度,但是其无法表征各系统之间的协调状况,即无法表征各系统之间是在高水平上相互促进还是低水平上的相互制约[26]。
因此,本研究选择耦合度模型,反应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发展速度差异,然后选择耦合协调度(D)反应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各自发展水平和协调状态。
由于不同指标的单位不统一,无法直接进行计算,故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不同指标的量纲不同以及正负取向差异的影响,从而获得标准化矩阵X。由于标准化后的指标值“0”出现后会对后续计算过程造成影响,本研究对计算公式进行了如下改动[26]。对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分别按公式(1)和公式(2)进行计算: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