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毫针针刺疗法在小儿湿热泻急性期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11-23高桂玲河南省登封市妇幼保健院河南郑州45247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22期
关键词:毫针针刺小儿

高桂玲(河南省登封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郑州 452470)

小儿湿热泻是一种常见消化道病,发病急、症状鲜明,临床表现主要为排便频率增加、大便性质改变,若治疗不当或忽视治疗极易诱发佝偻病、营养不良等,不但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甚至可威胁患儿生命[1-2]。目前临床西医常通过抗感染、肠黏膜保护、酸碱平衡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处理,虽能达到一定治疗目的,但疗效不甚理想,且易反复。针灸是一种特色中医疗法,具有副作用小、见效快等优势,已得到临床广泛青睐。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针对小儿腹泻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在控制腹泻、缩短疗程方面较单纯西医有明显优势[3]。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选取我院74例急性湿热泻患儿,旨在探讨毫针针刺疗法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74例急性湿热泻患儿,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各37例。常规组15例女,22例男,病程8-21h,平均(14.38±3.02)h,年龄8个月-4岁,平均(2.42±0.69)岁;研究组13例女,24例男,病程7-23h,平均(14.87±3.63)h,年龄6个月-4岁,平均(2.30±0.75)岁。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4]中急性湿热泻诊断标准;年龄6个月-4岁,病程<24h;大便性状(呈糊状便、稀水便、黏液脓血便)改变、频率增加,且伴有尿少、吐奶、腹胀、发热、精神不佳、烦躁不安症状;大便检查无白细胞、红细胞。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脱水、休克、顽固性呕吐、神经系统异常;合并霍乱、痢疾、其他侵袭细菌引起的肠炎;合并寄生虫感染、中毒、全身性疾病等所致腹泻;合并心、肾、肝、造血及消化系统严重原发疾病;合并过敏体质、针刺不耐受及大便常规白细胞≥15/HP、红细胞≥5/HP。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补液、营养支持、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水电解质紊乱、退热等基础治疗。

1.2.1 常规组 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蒙脱石散,加50ml温水,摇匀,分3次冲服,6个月-2岁患儿,3g/d,>2岁患儿,6g/d。

1.2.2 研究组 于常规组基础上联合毫针针刺疗法。1次/d,取穴:天枢、阴陵泉、足三里;手法为:天枢、阴陵泉用捻转泻法,足三里用捻转补法;针具:0.5寸毫针;方法为:速刺不留针,快速刺入,快速捻转,手法行毕即出针,即毛刺、半刺。两组均持续治疗5d。

1.3 观察指标 ①疗效:腹痛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正常,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为治愈;腹痛消失,大便常规正常,大便性状明显改善,次数明显减少(2-3次/d)为显效;腹痛减轻,大便性状有所改善,次数减少>50%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有效+显效+治愈=总有效。②比较两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止呕时间、住院时间。③血清学指标:治疗前后分别空腹抽取两组3ml静脉血,4℃离心(3000r/min,15min),分离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血清白介素-17(IL-17)、白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采用上海信裕生物科技公司试剂盒,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瑞士Roche公司,Cobas C312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94.59%高于常规组的78.38%(P<0.05)。

2.2 临床指标 研究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止呕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d)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d)

组别(n=37) 退热时间 止泻时间 止呕时间 住院时间研究组 1.24±0.15 2.01±0.23 1.13±0.20 4.38±0.64常规组 1.47±0.18 2.57±0.36 1.32±0.25 5.01±0.76 t 5.971 7.974 3.610 3.857 P<0.001 <0.001 0.001 <0.001

2.3 血清指标 治疗前两组血清IL-17、IL-6、IgA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17、IL-6水平均明显下降,IgA水平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IL-17、IL-6水平更低,IgA水平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血清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n=37) IL-17(pg/ml) IL-6(pg/ml) IgA(μ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27.45±5.28 11.57±2.01a 27.30±6.25 10.62±1.98a 58.36±7.45 146.53±18.34a常规组 26.79±4.83 15.96±2.34a 26.74±5.80 14.59±2.17a 59.23±8.12 124.67±13.58a t 0.561 8.657 0.400 8.221 0.480 5.827 P 0.577 <0.001 0.691 <0.001 0.633 <0.001

3 讨论

急性腹泻是导致儿童(5岁以下)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患病率、病死率仅低于呼吸道感染,若未及时控制,可引发呼吸道感染、脱水等并发症,造成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甚至死亡。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50万-200万婴幼儿因腹泻或其相关并发症死亡[5-6]。因此寻求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迅速控制腹泻,避免并发症发生,降低复发风险有重要价值。

目前针对小儿腹泻西医常采用对症处理,如保护肠黏膜、补充水电解质、肠道菌群调节、物理降温等。其中蒙脱石散属于黏膜保护剂,能固定、抑制消化道细菌、病毒及其分泌的毒素,结合黏液糖蛋白,修复肠黏膜防御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7]。但其单独应用疗效欠佳。针刺在泄泻治疗中应用已久,一般通过针刺大肠经、胃经、脾经等穴位进行治疗,从而平衡脏腑阴阳,调节经脉气血,改善气机升降,恢复消化功能。朱敏杰等[8]研究表明,采用脐四边穴半刺法治疗非感染性小儿急性腹泻总有效率可达92.7%,明显高于蒙脱石散治疗83.7%。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94.59%高于常规组78.38%,退热时间、止泻时间、止呕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与上述研究一致。提示常规西医基础联合毫针针刺疗法能进一步提高小儿急性湿热泻治疗效果,迅速控制病情,促进康复。

腹泻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近年来有研究指出,IgA、IL-17、IL-6水平异常可促进腹泻发生、进展,其中IL-17能激活巨噬细胞、纤维细胞、T淋巴细胞,改善相关免疫细胞因子含量,抑制免疫功能;IL-6可调控组织细胞分化进程及分泌功能,提高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而IgA可刺激嗜酸粒细胞活化,促进后续降解,抑制过氧化物合成,其含量升高在抑制嗜酸粒细胞和调节肠道内环境介导腹泻方面有积极意义[9-10]。本研究发现,治疗后研究组血清IL-17、IL-6水平低于常规组,IgA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提示毫针针刺疗法治疗小儿急性湿热泻能有效调节血清IL-17、IL-6、IgA因子表达,促进病情恢复。

总之,急性湿热泻患儿接受毫针针刺疗法治疗可改善血清IL-17、IL-6、IgA水平,提高疗效,迅速减轻症状,促进康复。

猜你喜欢

毫针针刺小儿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夜盗小儿(下)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小儿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