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探讨
2021-11-23鲁爽张元庆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北京100055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鲁爽,张元庆(1.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北京 100055;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临床上不良反应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进程,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引起医患纠纷,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甚至会造成死亡。合理用药,防范药品不良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医疗机构做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重点监测对象有责任将本单位发生的ADR及时上报,并定期汇总分析相关数据,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整理2018年1月-2019年10月广安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共112例,用Excel表格和手工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对患者的情况、受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剂型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资料 112例药品ADR病例报告中,男性31例,占总人数的27.68%,女性81例,占总人数的72.32%,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94岁,说明ADR的发生与年龄增长成正相关。其中61岁以上的患者占40.18%,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例(%)]
2.2 ADR受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附件及皮肤的损害在所有ADR中最为常见。其次为心悸、心慌和血压升高等心血管系统症状。见表2。
表2 ADR受累及的器官和(或)系统及其主要临床表现[例(%)]
2.3 用药途径对引起ADR的影响情况 由于静脉滴注给药而引起的ADR共48例,占总数的42.86%,口服给药引起的ADR共59例,占总数的52.68%。其他给药途径占4.46%。
2.4 药品剂型对引发ADR的影响情况 112例药品ADR共涉及了9种药品剂型,其中注射剂型药品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占总数的42.86%;其次为胶囊剂型(26.79%)、颗粒剂型(8.04%)、丸剂(7.14%)、口服液(6.25%)、片剂(3.57%)、栓剂(2.68%)、溶液剂(1.78%)、贴剂(0.89%)。
2.5 引起ADR的药品构成 比例最高的是抗菌药物(38例)占33.93%,其次是中药注射剂(占20.54%)和神经系统药(占15.18%)。循环系统药、内分泌系统药、呼吸系统药、消化系统药、激素类药则分别占11.61%、7.14%、6.25%、3.57%、1.79%。
3 讨论
3.1 患者年龄、性别对ADR的影响 老年患者是药品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从年龄的分布上看,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ADR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人体衰老状况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功能随之降低,各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多种药物敏感性增高,而机体免疫功能退化使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出现中毒反应[2]。其次老年人用药品种多,研究认为合并用药后药物相互作用的ADR发生率为7%-20%,并且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的可能性随用药种类的增加而上升[3]。因此对于老年患者选药更应该慎重,尽量避免无指征联合用药,实行个体化给药有效降低ADR的发生率。
ADR患者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在112例药品ADR病例报告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2.61,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与研究相符合,这可能与男女体内的药动学差异、生理结构有关[4]。
3.2 药品ADR累及器官或系统 报告中皮肤以及附件的损害最为常见,占总数的41.07%。这可能与三个因素有关:①皮肤所反应出的临床表现更直观易于观察和诊断,不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因此上报率高。②药品在精制过程中难以除去的杂质做为半抗原进入体内,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从而引发药疹等过敏反应[5]。③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最为常见,其次为药理或毒性作用以及光感作用。变态反应发病机理复杂,可为I、Ⅱ、Ⅲ、Ⅳ型或兼有两种反应[6]。
3.3 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 112例ADR报告中,48例是由于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占不同给药途径比例的42.86%,口服给药例数59例,超过静脉给药,占总上报例数52.68%。因为口服给药涵盖的剂型最多,作为最方便快捷的给药方式,最容易被大众接受,也更容易发生患者自行调整用药剂量、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导致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超疗程用药等情况,均会引发ADR。静脉给药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仅对注射部位产生局部刺激,还会因为药物内毒素、渗透压、微粒等原因引起ADR。医务人员应遵循“可口服勿注射,可肌内注射勿静脉注射”的原则,根据病情合理选择给药途径[7]。
3.4 中药注射剂与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保留了传统中药的药效特点,适用于无法进行口服治疗的患者。中药注射剂在中药ADR构成中所占比例较高。原因有以下几种:①患者的个体差异,患者年龄、体质、肝肾功能、是否存在基础疾病,这些都是导致ADR的隐患因素。②医师处方与规范操作: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既要以现代医学为基础辨明适应症又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用药。提高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8]。选择适宜的用药剂量及溶媒,尽量减少不溶微粒。调整滴注速度,滴速过快或药物浓度过高都可使瞬间进入静脉的药物过多而引起ADR[9]。操作时尽量缩短配液后放置时间。还应注意药品避光等的特殊要求,以保证滴注过程中药品性质稳定。③工艺及辅料:利用现代工艺制备技术在发展中药注射剂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安全隐患。中药注射剂中常使用的辅料吐温-80、苯甲醇也是造成ADR的原因之一。④完善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10]。
3.5 防范药品不良反应的探讨
3.5.1 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 由2.4结果得知,引起ADR的剂型主要以注射剂为主,注射剂中主要以静脉滴注为主。一方面由于静脉输液量过多或过快,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超负荷反应,输液时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如:输液器空气排放不好,输液时滴速控制不当都会导致ADR;另一方面静脉给药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静脉滴注所选药物的品种、规格、配伍禁忌及注射剂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及药物的温度过低等均可能引起ADR[11]。因此,临床用药时,要尽可能采用口服给药,必要情况下再选择静脉给药。
3.5.2 引入数据挖掘系统 发现不良反应信号和探索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12]。
3.5.3 及时公布监测数据 利用信息平台可以将上报的ADR分析、评价,并通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让评价后的数据能最大范围地发挥作用,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
4 结论
通过对我院近两年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数据量有限,但依然能够反映出临床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应当重视药品的合理使用,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重视临床药师的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重视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发现,及时上报。发展临床药学,开展药学服务,临床药师可以最近距离接触患者,耐心了解患者病情,仔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及过敏史,过敏体质患者属于不良反应高危人群,用药时应特别注意。临床药师对患者的用药指导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更可以降低ADR的发生。同时医院应加强对医师、护士进行用药安全培训,对患者加强用药安全宣教,共同促进合理用药,恪尽职守保患者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