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级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绩效提升研究——以泉州市为例*

2021-11-23章火中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泉州市泉州科技

章火中

(闽南科技学院 商学院,福建 泉州 362332)

从1999年起,泉州GDP连续21年领跑福建(见图1),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方,泉州GDP总量居全国地级市第六位。作为我国“民营经济大市”之一的泉州,造就了举世瞩目的“泉州模式”和“晋江经验”。近几年来,关于“要重视科技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论述,已经多次被国家领导在重要场合提及。同时提出的“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等论述,都给泉州的民

图1 泉州市GDP值增长指数

营企业吃了定心丸,增强了发展的信心[1]。据泉州市统计局统计,泉州民营企业贡献了超过90%的技术创新,远超国内70%左右的平均水平。因此,对泉州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绩效提升策略进行研究,有利泉州乃至全国的民营企业再发展。

一、泉州市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效

通过查阅2015-2019年度泉州市政府发布《政府工作总结报告》和职能部门发布《科技创新主要指标情况的通报》及各主流媒体对泉州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新闻报道等相关材料,发现近年来泉州市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效果显著。具体成效如下。

(一)重视科研队伍建设,为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泉州市认识到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通过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充分积极发挥本地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大力培养适合泉州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要的各类人才。至2019年,泉州共有招生高校18所(其中本科学校7所,高职院校11所),培养研究生在校生5 563人和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15.44万人。通过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截至2019年底,全市新认定高层次人才7 508人,累计拥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个,高层次人才团队32个。2015-2019年度泉州市技术合同数和合同金额逐年增加,企业创新活力增强(见表1)。

表1 泉州技术合同数和合同金额情况

(二)科技支出增长快速,R&D经费投入保持全省前列

表2 泉州主要年份R&D经费投入情况

近年来,泉州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不断增加,每年对科技的财政投入也不断增加。2019年,泉州当年累计投入15.74亿元用于发展科学技术的财政资金。通过泉州政府各类政策正确的引导下,各类创新主体R&D活动投入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快速推进作用,在全省R&D经费投入总量上始终排前。2019年底,泉州共投入R&D经费接近121亿元,约占泉州GDP的1.22%(见表2)。

(三)加速发展研发机构,创新平台日益增多

近年来,泉州按照“一个重点产业、打造一个支撑平台”的要求,采取“一院一策”的模式引进高校院所,先后引进共建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等18家科技创新平台。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72项,其中国家级55项、省级99项、市级118项,服务企业1 900多家,涵盖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导航与智能传感、新型通信、物联网、高精度时空技术与应用、新材料、生态环保、化工和高分子新材料等领域[2]。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85个,国家级工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65个;市级以上企业孵化器3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1个;1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8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 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四)企业创新活力日益增强,科研产出成果丰硕

民营企业是泉州市发展科技创新关键主体。随着企业在研发活动投入日趋加大,成为促进泉州社会经济发展和效益增长的关键动力。在泉州政府有效引导下,企业极力营造良好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和氛围,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2019年泉州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49 492件和32 596件(见图2)[3]。

图2 泉州主要年份专利受理、授权情况

二、泉州市科技创新存在问题的识别

尽管已取得的成绩喜人。但通过调查发现,相较于发达城市和福州、厦门两市,泉州已出台的部分科技创新政策绩效还有提升的空间。集中体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科研投入与成果产出能力有待提高

1.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比重高低是对泉州市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2019年,全市R&D强度为1.22%(见图3),低于全省的R&D强度1.8%,福州2.37%,厦门2.96%,也低于国内其他“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与韩国(4.24%),日本(3.22%)亚洲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图3 福州、厦门、泉州GDP、R&D对比

2.根据《泉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件。但截至2019年,全市当年发明专利拥有量8658件,其中实用新型和外观型专利的数量超过90%,而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却不到10%,整体创新水平相对较低。每万人口平均拥有9.48件发明专利(见图4)。而同期的福州和厦门每万人口平均拥有数量分别已经达到20.79件和31.8件,授权专利数量少。以上两个数据反映了企业对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不重视。

图4 福州、厦门、泉州发明专利拥有量对比(件)

3.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较少的原因外,还有三个影响因素:一是不少民营企业的企业当年度没有研发项目,即没有开展研发活动,科技创新投入少;二是有特色、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不多,科技研发能力、创业服务和孵化资源整合能力相对薄弱,实际科技成果产出不多、质量不高;三是科创领域投资存在投入资金多、收益周期长、承担风险高等现状。而“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泉州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没有稳定资金投入已成为制约大多数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创业开展科技创新的关键问题。

(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通过对比福州、厦门、泉州的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见图5),发现在泉州R&D人员投入是最少的。其主要原因有:第一,泉州市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人口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主要是为国内外大企业代加工产品,在岗职工的职业技术和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第二,泉州高校数量对科技人才培养能力有限。2018年泉州制造业的从业人数189.40万人,而全市拥有本科高校7所、高职高专11所,合计18所。培养普通高校硕、本、专在校生13.5万人。由此可见,泉州本土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泉州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要。第三,高校科研服务能力不足,大批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企业所需的尖端人才要大比例从泉州以外的区域引进,尖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困难。第四,人才引进政策需要创新。由于城市所提供的发展平台和社会地位吸引力不足,以及泉州市薪资水平偏低等因素,导致泉州市创新人才流向北上广深及福州厦门等城市,供给长期存在短板[4]。

图5 福州、厦门、泉州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

(三)科技创新政策提升产业集群协同增效不明显

泉州正抱团发展,现有多个集群产业,甚至发展了八大千亿产业集群。但各类产业集群的辐射作用还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八大千亿产业集群”均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整体层次低端。其中产业规模偏小的中小型企业占大多数,只有少数大型制造企业具有要素整合和带动能力,带动效果有限。二是诸多集群产业还处于集聚初级阶段,各产业集群内企业间资源整合效应较差,产业间的有机合作创新机制尚未成熟,集群协同竞争优势难以有效发挥。三是泉州企业以民营企业较多,企业对科技创新需求相对较低,无法满足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创新需求,也影响了产业集群发展壮大[5]。

(四)研发机构孵化和溢出功能、服务能力有不足

一是众多落户泉州的研究机构因在高大上项目少、可转发的重大成果相对薄弱,科学技术服务于企业能力明显不足,科技创新带动效果有限。主要在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6]。二是由企业牵头组建的大多数民营新型研发机构受规模、资金、场地等因素限制,研发和服务能力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新型研发机构能提供创业孵化功能[7]。三是政校(院)合作型新型研发机构在建设初期无法马上服务于泉州科技创新,以市场为导向的先进技术研发机制尚未成熟,服务潜力有待完全释放。且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成果转化服务市场也还未成熟。

(五)科技创新政策绩效考核存在盲区

1.大力培育的科技型企业存在监管“空白”。少数科技型企业存在名实不符的现象,即有科技型之名,而无科技创新之实。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这些科技型企业缺乏自建的研发能力,投入独立研发的高新技术的资金少。通过引进或买进高新技术的方式作为其主要的科技创新活动,未能做到很好地吸收消化和再创新。尽管一些企业还可以生产符合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品认证标准的新技术产品,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较弱而失去产品生产的控制权,从而造成了大量政府资源的浪费。因此,要确实提升政府科技创新政策的工作绩效,就需要加大对这类科技型企业的监管工作[8]。

2.科技创新政策的可行性有待提高。通过走访调查,泉州企业对已出台的众多支持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认可度较高。政策享用度较高,覆盖的范围大,其中最高的是人才政策。但是,因部分企业自身或者客观原因,特别是约有10%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从未享受到科技创新政策。主要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和宣传渠道均存在问题,需要加快打通“政策覆盖的最后一公里”。

3.政府科技创新政策执行力存有遗漏。作为自主创新的先驱和高质量发展的领导者,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是泉州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应该已经成为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目标追求。但从2018年数据来看,泉州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8家,远低于同年的福州市1 027家和厦门市1 626家。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两个层面原因:一是企业层面,泉州准高新技术企业储备数量不足,企业竞争力不强,而且企业申报积极性不高,以致通过率不高。二是政府工作层面,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程序比较复杂,申报成本比较高,申报要求比较严格,后续维护工作量大[9]。

三、泉州市未来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策略

基于目前泉州市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情况,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业集群辐射发展效果较弱,科研机构科技服务能力较弱,当前科技创新政策有盲区等问题,结合泉州市现有政策环境和科技创新基础,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科技创新机制,加大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

根据《泉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的规划目标:到2020年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2%,目前缺口还比较大。因此建议向深圳市学习有关科技创新工作的做法。

1.从立法的角度,明确市县两级政府必须从财政收入中安排固定比率的资金投用于科技创新,这个比率应该要高于2%。同时,要求相关企业主体在配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资金上,要达到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一定比率。

2.对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应将其在此方面投入看作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公益行为,制定特殊的优惠给予照顾。建议让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或早期科技项目进行投资的企业和个人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待遇及专项资金补贴[10]。

3.建议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科技贷”优惠政策深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引导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用好“科技贷”优惠政策,增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通力。同时做到精准对接,主动深入科技型企业调研,密切联系金融机构。了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与金融机构对接联动,整合资源平台,创新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

4.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冠状疫情的影响,来泉州务工的劳动口急剧下降,泉州市劳动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企业生产成本增多,因此紧张劳动力供需矛盾将迫使工业企业不得不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升级[11]。学习德国工业4.0生产的经验,积极探索泉州制造2025发展之路,出台行之有效的扶持企业产业改造升级的政策,更好更快地实现传统制造企业制造设备智能化,制造过程自动化,破解泉州制造业企业受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

(二)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提升企业创新后劲

创新引领发展,人才决定未来。泉州民营企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和人才。泉州应进一步推进创新人才政策系统性优化重组,打造创新人才“强磁场”。因此,政府需要从两个方面改进人才政策。

1.积极创造适合人才发展氛围,让人才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中能够有效地发挥其核心作用,更好地激励各类人才迸发创新创造活力。首先要做好人才服务的保障工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在子女就学、工资、社会福利待遇、生活补助、住房落户、家属就业等方面政策力度,使优质人才引得来、扎的下根,避免人才的流失率过大。其次应继续推进和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计划,通过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精准的经费扶持补助,吸引更多的人才及团队来泉州发展[5]。第三、鼓励推行“股权激励机制”将科技人才和企业共生存、共发展、共繁荣,将人才利益和企业利益紧密联系,达到招得来人、稳得住人、用得好人目的,充分发挥人才创新主体的作用。

2.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做好科技人才储备基地建设。首先要布局好高校数量的发展,加强政府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合作,在泉联合创办高水平的高校。二要加大对泉属高校的扶持力度,培养双一流高校,积极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搭建各种平台。三要鼓励企业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研发人才培训合作,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科技创新人才,为民营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新动力。

(三)发展未来产业,助推泉州经济再发展

围绕“至2025年,将泉州建成世界知名的制造业研发和生产基地,进入中国制造业十强城市之列”的发展目标。向深圳、广州、杭州、南京、宁波、沈阳等多地学习发展未来产业,制定未来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努力抢占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培育新的市场竞争优势。泉州市“十四五”规划重点扶持产业可以从以下进行布局:一是前沿技术,能对泉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起关键性、支撑性和前瞻引领性作用的,或者能以技术支撑现有优势产业升级,提升产业能级的。二是发展基础,目前泉州市8个千亿产业集群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推广应用等方面都已经取得较好的基础或发展势头,但是总体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不足以满足泉州未来产业的目标要求,需要加大力度培育,有望持续成为泉州未来五至十年经济新增长点的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三是爆发增长,属于能预见将爆发式增长的高技术创新领域,具有高增长、高技术、高附加值等特征的。在机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太阳能光伏、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四是推动泉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调整完善产业发展布局,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推进全省首家以半导体产业链为专业的省级高新区建设[12]。

(四)加强科研机构平台建设,提高服务社会水平

1.加强与大院大所大平台建设。着力加强与省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协同创新合作,引进高级人才和科技成果,联合泉州各类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对涉及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难题展开协同攻关,科技成果转落地,扎实推进泉州市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推动企业与技术精准对接。目前,成果和企业做到对接精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难题。“企业遇到技术困难,不知道找谁解决;而大学、科研机构有技术,却找不到用武之地。”要尽快解决这一难题,建议泉州市政府充分利用现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搭建“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来连接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成果转化机构,以实现顺畅的信息交流,实现将“大院大所大平台”技术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对接,确实为企业转型升级和产品创新提供更好的帮助。

3.加强区域产业链合作创新。借鉴深圳发展地缘经济的成功经验,多方位区域合作。首先泉州可依托侨乡优势,增加与侨胞所在的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加深与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的深度对接,吸引优秀侨胞带着优质产业来泉投资,借鉴其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其次借助闽港科技创新合作发展的政策优势,加强两地科技合作和产业技术融合,推动港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泉州企业共同建设研发中心(实验室)等高水平闽港科技创新平台,发挥两地各自有利条件,共享对外合作渠道,搭建对外合作平台,优势互补,共同拓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

(五)建立健全政府监管体系,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1.设立固定的机构或者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对享受科技扶持政策的创新主体进行监管和验收,对达不到要求的创新主体要落实追责制度。同时对泉州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科技创新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针对可行性不强、效果不佳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修订或者废除,及时完善实施的配套方案,为企业的科研创新做保障。

2.建议泉州市政府及相关科技部门要抓好科技政策宣讲工作者培训工作,提高其科技教育水平。加大对已符合或者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的帮扶、指导力度,促使政策有效落地,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政策享用度。提高了政府的政策执行力,全面、有序地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3.进一步精简压缩办事材料,优化办事流程,推进“互联网+政务”建设,以政务服务平台为基础,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流程网办。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让办事群众“少跑路、不跑路”。

四、结语

泉州市要发展民营企业经济,一定要重视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本文通过对泉州现行的科技创新有关扶持政策进行整理分析,通过跟深圳、厦门、福州等地区实施的科技创新政策的对比分析,以及通过跟实地走访多家具有代表性的泉州企业后,提出目前泉州市在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这些对策能够为政府部门制定今后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提供参考,以便在今后更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猜你喜欢

泉州市泉州科技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的讨论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