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只是“得失”的问题
——谈2021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审题和评价

2021-11-23余洋洲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作文新天地 2021年25期
关键词:起点高考作文作文题

◎余洋洲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语文高考一结束,人们(几乎是全社会)都在以各种方式谈论作文题。而讨论的焦点无非是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得高分?如果语文教师也是孤立地热议这个作文题,意义就不大了。我们分析这个题目的目的,应该着眼于未来的学生和未来的教学。

2022年,浙江省还有最后一届高三学生使用苏教版教材(2020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使用人教版统编教材),也就是说,这一届学生的高考语文,还是浙江省独立命题,所以我们分析今年的作文题,就需要分析浙江省自主命题的思路和轨迹,着眼的是下一届的学生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新高三教师如何指导学生。

首先,看看命题特点。2021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命题导向鲜明,很好地体现了重视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遵循教育规律,在平稳创新中突显语文学科特色。命题形式依然延续浙江省近几年的命题形式,呈现多角度的思考,以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平稳创新中突显我省作文命题的人文性和思辨色彩。无论是2017年的“人生三本书”还是2019年“创造生活的‘作家’”,“坚持自我”还是“倾听读者”,都要求考生体现多角度的思辨能力。一个好的作文题,应该是“人人有话说,看你怎么说”。真诚地说自己的话,真诚抒写自我,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今年的作文题中有提示:“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就是鼓励考生真诚写作,根据自己真实的生活,写出自己的真实体悟。要让考生有话好说,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体验,写出自己的感悟;也引导考生拓宽阅读视野,激活灵动思维,提升人生格局。“你的体验和思考”“你的看法”是作文题的要求,也是写作的方向。

其次,看看写什么。写什么的问题,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题目要求写什么或者说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二是我要写什么,我能写什么。从考场作文来讲,我要写什么是建立在对题目的理解和命题意图基础之上的。今年作文题目要求非常清晰,提供的材料只有简短的三句话——“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很容易读懂,但学生理解或是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写偏,比如只停留在得失的关系上。这个材料呈现三种看法:一是把得失看成是终点;二是把得失看成是起点;三是把得失看成是过程。因此,立意的落脚点应该在“终点”“起点”和“过程”三个关键词上,这也是写作的重点所在。也就是说,审题不能只看出现频率最高的“得失”。从思维层面来说,今年的作文题其实是有相当难度的。这点在2020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审题要求中就体现得非常突出: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审题要求关注“落差”和“错位”这两个关键词。所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对高三学生来说,“得与失”本就是一个不容易认识清楚的问题,而如何看待得失更是一个深刻的人生课题。人们看到得失往往只是个人层面或物质层面,比如,对学生而言考一个好学校找一个好工作得到一份优渥的待遇,就是最大的“得”;反之,如果考试失利,就是“失”。毋庸置疑,如果以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人生站位,对得失的认识自然更深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人的得失观取决于人生境界和格局。清华大学教授格非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学者曾经说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去了美国之后,学业大多十分优秀,他们中的很多人能比较容易进入最优秀的前20%,却很难进入最顶尖的前5%行列。在我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许还涉及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和定位。如果我们把世俗的、功利化的成功作为唯一的目标,这些目标一旦实现,比如进入欧美名校、有一份稳定而待遇优厚的工作等等,我们奋斗的动力就会随之失去……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超越于一般功利心之上的真正动力,我们很难去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如果从“世俗的”“功利的”角度认识,“得”自然会成为人生的终点,自然可以“躺平”了;如果以“超越功利心之上”的情怀和使命认识,“得”也好,“失”也罢,都可能是人生的一段经历,甚至是一个新的起点。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如何看待得失,体现考生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观。要写好这个题目,需要考生在高中阶段积累一定的人文素养。

再次,看看如何评价作文,什么样的文章可以得高分。回顾十多年来的高考作文,不难看出,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是不断否定、不断修正的。先是文化散文得宠,于是学生作文一色的排比式开头,故作深沉的“文化味”,以及以屈原陶渊明李白“三巨头”为主的作文素材;“严打”了所谓的“文化散文”后,鼓励学生抒写自我,于是又出现低幼化现象。近年来,又强调思辨思维和推崇所谓陌生化语言,于是故弄玄虚的“外国名言”被当作高考作文的高分秘诀,于是康德、黑格尔、马尔克斯之类的外国哲学家、作家的“名言”在学生作文中“高频”出现。毋庸讳言,这种现象的蔓延,不仅违背写作教学的常理,也会助长投机和虚假的文风。

对考场作文来说,主要从这几个角度评价:审题,要求准确甚至精准;文体,要求明确文体,文体和语体要保持一致;思想深度,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敢于有自己的想法,关键是要学生理性地思考和表达,善于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语言,要求表达流畅,还要考虑语体色彩。从教学角度来说,要鼓励学生真诚写作,根据真实的生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提升审题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审题能力。

针对今年的这个高考作文题,我们如何来评价考生的作文呢?在语文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笔者通过语文老师约请了一名高二的学生,根据今年的题目写了一篇作文,看看老师们是如何评价的。

打破得失的镜子

《指月录》里说:“打破镜来,与汝相见。”禅宗以镜比喻得失,认为得失可以投射我们的映像或坐标,但与此同时,得失也禁锢着我们。窃以为,得失不应成为令我们深深沉溺的起点或终点,它只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段过程。

我们能理解为何许多人将得失作为起点或是终点。在众多人眼中,“得失”是世俗意义上的获利或亏损,是分数的高低,是收入的高低,是消费品价值的高低,是房价的高低。后现代主义认为人类的存在原本就没有意义。这种反叛带来了普遍的空虚和迷茫,于是人们便以“得失”作为量化的标准,作为现阶段的出发点或是为之奋斗毕生的终点,仿佛得到的越多、失去的越少,我们的存在便越有意义。

的确,以“得失”为起点可以激励正在蛰伏的自我,以“得失”为终点可以少走许多试错的弯路。但仔细想来,它束缚了我们的种种可能性,也使我们变得左支右绌、患得患失。当得失成了生活的终极目的,其余之物都成了叨陪末座的存在,生活便不是一趟寻找自我的旅程,而成了无穷无尽的角斗。石黑一雄的《小夜曲》里写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与他功成名就的同学相遇,却发现他那角角落落刻着得失成败的生活并不令人向往。即使百叶窗很闷,同学也只会说:“那是瑞士产的。”

在古希腊,无论是最推崇享乐的伊壁鸠鲁学派或是主张苦修的斯多葛学派都殊途同归地赞颂灵魂的安宁。我想,我们应当仅仅把得失看作一段过程,保持我们的本心。不受得失的摆布,放下关乎蜗名蝇利的执念,真真正正地享受着灵魂深处的平静,像川端康成写的“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未眠”那般对待生活。

打破镜来,放下得失执念,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空间正视我们自己,发现我们真正所求,并且最后达到高于所求的境界。正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先前为了他人目光致使爱人锒铛入狱,后来他放下世间种种喧嚣,完成了灵魂的升华。正如茨威格历史特写中那些南极探险者永眠冰天雪地只是为了一个无法抵达的终点。或是嵇康之子嵇绍,为晋惠帝挡下叛军,纵使放弃了生命,却践行了心中的君臣之义。我不是粗暴地评价只重得失之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不过,趋利避害是动物性。而人之所以为人,是我们可以经常地放下得失,去不计利益地做内心道德感正义感驱使我们去做的事情。

若是没有人打破得失之镜,我不认为我们在疫情的席卷之下还可以独善其身;若是没有人将得失视为过眼云烟,我们焉能乘上发展的高速列车,依托着完善的基础设施,笑看海晏河清、锦绣河山?

我不知道那些万古传颂或是默默无名的英雄人物在放下得失时,会不会听见灵魂破执念之镜的震撼人心之音。但是我希望,我可以见到破镜时,外面涌进的万丈光芒。

为评价更加客观,笔者约请了六位有高考作文阅卷经历的老师,分别独立对这篇文章评分,并给出给分理由。有四位老师给出一类文(55分左右)及以上的很高评价,他们的评语是:

【师一】该文紧扣材料立意,一开头便明确“应视得失为过程”。接下来阐述了人们视得失为起点、终点的原因和存在的后果,再次重申得失应该是人生的过程而已,思维有逻辑且辩证,最后结尾有力。

【师二】作者独辟蹊径,以打破得失的镜子为主线,层层深入,条分缕析,强调得失不应成为令我们深深沉溺的起点或终点,它只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段过程。加之行文流畅,文笔老练,引证翔实自然,体现了丰厚的文字功底和广泛的阅读面。通篇读来,酣畅淋漓,入情入理。

【师三】本文作者以打破镜子形象作比,既有对结果的反思又有对过程的珍视,思想深度立见。同时语言文字精练,旁征博引毫无晦涩之感,实为佳作。

【师四】本文扣题紧,点题明,材料足,说理透,结构清。此生读书多,思想深,语言美。

也有两位老师给出了稍高于基准分(42分左右)的一般评价,他们的评语是:

【师五】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语言也比较老练,但本文将“得与失”狭隘地看成是物质层面的追求而且将其一概而论,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辨析,使得论述出现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失不应成为令我们深深沉溺的起点或终点,它只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段过程”,但实际上,文章并没有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展开,没有对这一中心论点进行深入分析,而是将论述的重心转向“保持我们的本心”“正视我们自己”“放下得失”等,使论述显得支离破碎;论述浮于表面,缺少内在的逻辑关联。

【师六】本文观点清晰,抓住了材料的核心概念,论述符合材料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观点先行,先破后立,详略安排得当;语言老练,举例丰富。不足之处:得失的内涵和关系未阐述清楚;核心部分没有论述清楚得失为什么是过程,论述的深度不够。文章引用了很多材料,有显摆的味道;事例未能发挥论证的作用。综合以上因素考虑,此文基准分偏上,如果放在学生日常作文当中,也许分数会略高。

评判一篇文章,无非是从立意角度、思维层级、文章架构和语言呈现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研判。作为高二学生,作者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实属难得。那么对同一篇文章的评价,为什么会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呢?这篇文章紧扣材料立意,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熟稔流畅的语言也为文章增色不少。而本文的论点是“得失不应成为令我们深深沉溺的起点或终点,它只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段过程”,文章后半部分的论述,对“过程”这一概念强化突出不够;文章引用的材料很多,很好地体现出作者比较广的阅读面,但缺失必要的分析论证,削弱了文章应有的深度。对这个学生而言,需要做的是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长项,弥补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问题,一定可以写出更出彩的文章。

最后,说说收获与启示。其实,高考作文题从公开发布的那一刻起,就成为历史了。但是,高考作文也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风向标,我们应该从对2021年作文题的分析研究中明白2022年及以后的作文教学的导向。新颁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只要我们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学生具体情况展开教学,那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就不仅是“可为”的,而且是“有为”的。

猜你喜欢

起点高考作文作文题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六月·起点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疯狂迷宫大作战
新年的起点
对联为高考作文增加亮点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