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风险的识别、预警与防范化解
2021-11-23刘姜艳
刘姜艳
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甘肃兰州 730020
总书记强调“对生态环境风险实施有效防范,生态环境安全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对生态环境风险的防范已是当前我国发展中所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相关人员应当准确把握生态环境风险的科学内涵,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下生态环境风险预警、防范中面临的挑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化解生态文明风险,推动我国的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1 生态环境风险内涵概述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难免面临着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所产生的多种生态环境风险,而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工作也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具体而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目标是实现我国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前提是建立在对生态环境风险的有效的识别、预警与防范之上,而识别、预警、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全面把握生态环境风险的内涵,不仅是对生态环境风险展开有效的识别、预警与防范的基础,更是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不断推进下我国人民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生态环境风险”从概念上来讲一般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能源枯竭、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遭到污染或退化,为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长久的负面影响甚至直接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高的危害性,主要可分为自然与人为两种形式,人为生态环境风险的范围与程度远超于自然生态环境风险,是目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风险类型[1]。
生态环境风险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其一,全球性,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风险的破坏力和影响力也早已不再局限于地域,越境交叉蔓延的情况并不罕见;其二,平等性,生态环境风险的发生对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而言都具有突出的危害,例如近年来较为突出的雾霾问题,每一个国家的任何民众都有可能遭受雾霾的影响:其三,不确定性,造成生态环境风险的因素十分广泛,且具有一定潜在性,不容易为人类所及时察觉,在风险发生时往往具有突出的系统性,防范化解难度大;其四,战略性,对生态环境风险实施有效的识别、预警、防范、化解,是保障我国居民健康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
对生态环境风险的识别、预警、防范、化解,突出强调在一定时空内,环境应当能够满足人类繁衍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同时也能够维持自身的生态结构净化能力,通俗来讲就是在不影响人类正常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我们应当采取抵御生态破坏、降低人类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措施。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风险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不懈探求有效的识别、预警、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的手段与途径,例如,采用多种经济与技术手段,制定惩罚、激励措施,杜绝生态环境风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向不断发展。
2 生态环境风险识别、预警、防范、化解中面临的挑战
2.1 紧迫性
生态环境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一旦受到破坏很难弥补,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强,同时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还存在一定不足,生态环境风险更加高发,生态系统原本能够实现自身良性循环以及自我修复的功能已经受到了损坏,同时,各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也难免受到负面影响,生物多样性下滑,对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产生了突出的影响。由此可见,对生态环境风险展开识别、预警、防范、化解,已经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迫在眉睫做好的工作。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事件高发,尤其是集中于大气、水资源、土壤的领域,诸如雾霾、黑臭水体、镉大米、重金属蔬菜的危害十分常见,对人民健康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其中积累的生态环境风险更是不可忽视,集中体现在癌症村、血铅超标儿童等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上,甚至引发了群体性抗议事件。由此可见,识别生态环境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当下发展形势中应当首要解决的任务,在经济建设不断增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当前大众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吃饱穿暖”,而是上升到对生态环境的优美程度的追求,以及对绿色、健康、优质的生态产品的追求上,这更是显示了加强对生态环境风险的识别、预警、防范、化解,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现实需要[2]。另外,生态环境风险牵扯到我国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对我国的持久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例如,雾霾与资源危机会降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速度,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对生态环境风险展开有效的识别、预警、防范与化解,和谐处理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2 艰巨性
对生态环境风险展开识别、预警、防范与化解,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首先,我国自然环境系统本就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水资源较为短缺,水土流失、沙漠化的环境问题十分常见,森林、草地、湿地、冰川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同时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其次,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过多重视对资源的开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存在欠缺,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了近年来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频发;最后,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成果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为我国经济带来全新活力的同时,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能源问题、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自然环境风险也迅速地涌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皆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预告了生态环境危机时代已经悄然来临[3]。从生态环境风险发展的形势上来看,我国工业时代发展的人为灾害不断发生,导致我国各行各业的人民都能够突出地感受到对生态环境风险的防范、化解的紧迫性,同时这些生态环境风险也确实影响了各行各业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如何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识别、预警、防范、化解这些生态环境风险,是当前我国必须尽快解决的艰巨问题。
2.3 持久性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所有人类必须重视、解决的问题。而对生态环境风险的识别、预警、防范、化解工作,成为了一项复杂性强且必须与时俱进的持久性工作。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生态环境治理的窗口期,长久积累的生态环境风险尚未爆发,决定了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处于生态环境风险的高发期。因此,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问题不会一蹴而就,是一场“持久战”。具体而言,首先,提升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生态文明机制的健全与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升级,都是长期的持久过程;其次,就目前的经济发展规律,与生态环境长期高负荷运转的现状来看,生态环境问题有显著的压缩性、复合性的特点,且范围不断扩大、危害不断加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到稳增长、保民生、保就业的压力;最后,从制度体系上来讲,目前我国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体系、管理制度、管理能力还缺乏健全,可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若没有相关制度体系的干预,我国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会更加严重,显著降低人民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由此可见对生态环境风险展开识别、预警、防范与化解的持久性。
3 加强对生态环境风险的识别、预警、防范、化解的策略
3.1 构建明确权责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相关部门应当结合我国生态环境风险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健全一定的生态环境风险委员会,负责对目前的生态环境风险的识别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衡提出指导,组织我国各涉及环境保护领域的有关部门的工作,为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指明一定的方向。其次,相关部门应强化民众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明确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能与责任,例如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发挥政策指导、信息整合、资源筹集的作用;市场则发挥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的作用[4];相关部门可尝试将市场机制融合到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过程中,对当前的市场机制进一步优化升级;公众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在生活中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并广泛参与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活动。
3.2 完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从城市到农村、从农业到工业到服务业,从政府层面到人民大众的层层递进的防范体系,并将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加入常态化管理内容。为达成这一点,相关部门首先应当做好对经济增速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将主动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置于首位,及时识别、预警、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加强优化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机制;其次,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技术力量对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的重要性,加强引入先进技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实效性,并调动市场力量规避环境风险;最后,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强推进农村环境问题整治,健全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维护的相关机制,让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地区真正落到实处。
3.3 建立规范的法律体系
对生态环境风险的识别、预警、防范与化解应当坚持立法与执法并重,以环保法为基础,建立健全覆盖范围更广、更常态化的执法体系,营造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的氛围,为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顺利执行夯实基础。为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有关部门还应当及时整治违规企业,将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加入生态安全体系,并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的现代化程度[5]。相关部门还应当对目前区域省以下环保机构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实施优化升级,让跨区域环境监测执法部门能够协同工作,同时开展渐进式立法,不断建设落实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制体系,并加强引导公民参与。
3.4 建立智能识别、应急体系
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识别信息,是系统分散在多个部门的生态环境风险信息,涵盖陆地、海洋、地上、地下等多个方面。相关部门应当对这些生态环境风险信息展开整合与归纳,上传到信息平台上并及时发布对生态环境风险的识别监测数据,方便进一步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强建立生态环境风险信息披露制度,运用大数据平台完善生态环境防范体系。
对生态环境风险的预警工作,通常是指对目前发生的以及潜在的生态环境事故的影响展开分析与评估,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应急措施的工作。有效的生态环境风险预警能够显著地减少生态环境事故造成的损失,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建立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体系以及相关平台,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工作夯实基础。
生态环境风险应急预案是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一种极为重要的风控手段。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多种生态环境风险源头的预测,提升大众识别、感知、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的水平,让对生态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够向着更加科学化、网络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对多种生态环境风险科学决策、科学施策,让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真正落实。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生态环境风险展开有效的识别、预警、防范、化解,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当下,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开展这一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展开对生态环境风险的识别、预警、防范与化解,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我国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