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
2021-11-23陈振超
陈振超
邯郸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邯郸 056002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地发展,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增多,装配式建筑技术具有安装便利、工作效率较高等特点,在现如今的建筑行业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再这样的背景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的质量检测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加强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进行质量检测,是今后建筑行业发展中需要重要关注的内容,质量检测技术的研究是建筑行业要不断创新完善的内容,对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质量检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水平较差,实践操作应用不足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较晚,相关的建筑理论不够成熟也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检测人员、检测方式和后备力量,并且建筑企业对质量检测方面的培训力度也较少,所以在质量检测的工作中,工作的效率较为低下,检测质量也不高。我国在建筑的过程中,经常会过分的关注施工成本和施工周期的控制,对质量检测方面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1.2 设备配置较为落后,检测效果不理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阶段的建筑工程中虽然已经有一部分较为先进的检测设备产生并应用,但是设备的成本较高,并没有在装配式结构建筑质量检测的行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目前,在对建筑物施工质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依然采用的是人工的建议设备对建筑质量进行检测,从而导致建筑质量检测的结果数据不够准确,也没有科学的依据进行支持[1]。
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质量检测过程
2.1 准备阶段的质量检测
在施工开始之前,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对施工的现场以及建筑物的部件进行全面的检测,以此来保证建筑物的相关组成构建完全符合设计的要求,施工现场的结构地质能够满足建筑物的施工要求。在这样基础之上,对现场的环境、工程的结构等都有全面的了解,从而确定好合理的吊装施工方案。只有科学合理的吊装施工方案,才能够有效的保障建筑物的各项配件和安装的顺序都有一定的科学性,然后将安装技术方案进行报送,在审批合格之后再有相关的监管单位进行审批,并且对施工现场平图设计图进行会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预先制定好的部件大小情况进行选择,根据部件的不同选择吊装的技术和顺序,严格制定好吊装的顺序,避免因为顺序混乱导致施工进度受到严重影响。在对部件进行检查之后,在按照部件的安装部位、大小和安装顺序进行堆放,质检人员可以根据部件的变化、部件使用的环节和位置进行检查。在对部件进行吊装之前,技术部门、安全管理部门需要对施工进行交底工作,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记录,将记录好的数据内容进行建档保存,以此来方便日后进行数据检查。此外,在对吊装设备进行检查是,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处理,保证设备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投放使用。在对安全部件进行检测的时候,施工人员需要做好相应的轴线和控制线的表示,在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吊装施工[2]。
2.2 运输过程的质量检测
在装配式结构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会运用到各部不同结构、形式、规格的部件,有的预制部件体积较大,有的部件非承重部位的强度较低,在堆放和运输过程中,极为容易因为碰撞或者倾斜导致结构部件出现损坏。在堆放的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需要根据部件结构的特性合理的将堆放场地进行划分,设置好堆放架和支点之间的安全、稳定距离,从而有效的避免在吊装运输过程中出现碰撞问题。在对部件进行放置的过程中,尽可能将装置面层朝向外部,同时堆放架与部件相接触的位置需要采用橡胶垫等材料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对部件进行吊装操作的环节,要保证吊装机承载的重量满足部件本身的重量、高度和尺寸等特点,保证部件安装过程中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对预制部件进行安装的时候,需要有固定的职称体系,在质量检测人员对安装完成的部件进行检测之后,达到标准的部件可以进行后续的施工,如果没有达到安全的标准则需要进行拆卸重复施工,直到达到标准后方可进行后续的施工。在部件安装到位后,对部件的水平、垂直的角度进行反复的校验,以此来保证安装质量符合国家的建筑标准[3]。
2.3 节点的质量检测
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安装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控制施工的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的性能,在保证灌注浆强度的同时,对节点的结构进行完善处理。在对部件接缝处进行安全防水处理的过程中,也要有效的保证部件的防水性能。在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从而保证密封胶填充等相关的防水材料各项参数均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在对部件套筒的连接以及接缝处进行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对设计参数以及节点的部位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确保叠合板、现场浇筑的梁结构质量符合原有的设计标准,以此来保证建筑质量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想要实现整体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要根据时代的背景环境要求,加强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进行应用,有效实现资源集中化的管理,减少建筑项目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完善现有的质量检测技术,整合行业运行发展理念的同时,保证检测技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确保检测技术和检测措施能够满足建筑行业长久发展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