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021-11-23李旭
文/李旭
多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在扩招,这使国内的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问题也成为多数大学生共同面临的难题。从客观角度来看,大学生作为我国重点人才,他们的就业问题与创业问题都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为此,高校构建了专门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无论对于大学生发展,还是社会经济进步都产生积极影响。
一、高校传统就业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经验或动力不足
自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后,高校就加强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然而,最终的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依旧有不少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高校在实施就业创业教育时,会受到学生个体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成功率和学生知识、能力等有直接关系,有一些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刚进入社会满心热血,充满信心,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往往创业失败,对学生信心遭到严重打击;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缺乏足够决心[1]。国内外有许多创业失败案例,许多学生正是因为担心自己也创业失败,无力承担风险,使得创业决心不足。
(二)教师实践水平低
从当前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大部分高校增加了对大学生的关注力度,但从整体上来看,仍然有不少高校并未产生足够重视,导致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关注理论上的传授,再加上实践场地受限,导致理论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学生很难产生兴趣。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非常强,对教师专业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在拥有丰富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拥有一定就业创业经验,才能对大学生发展提出有效建议。但当前大部分教师都只能满足其中一个条件,这也是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教师缺乏实践实战经验,即便高校提供足够的实践基地,也无法发挥教师引导性作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困难。
二、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顺应就业形势发展的必要举措
自从我国高校在1997年实施扩招之后,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存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的选择创业,有的选择考公务员,有的选择进入单位就业,还有的在严峻就业趋势下选择考研。如果在校期间就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前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使其具备更多竞争优势,能在进入社会后成功就业或成功创业。当大学生拥有就业创业能力以后,能够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无论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还是在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上都有现实意义。
(二)是促进教育事业与区域经济进步的关键手段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实现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的主要群体,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学生是否具备就业创业能力,与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区域经济进步有着密切联系。就从区域经济这一块来讲,我国创业人才的培养与输出能够对区域经济进步产生积极作用。虽然有的地方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创业人才的引入可为其锦上添花。而对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方,引入创业人才后,可使其脱离当前局面。我国相关部门在意识到创业人才重要性后,陆续推出了各种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比如,我国云南省颁布了贷免扶补政策;福建省为大学生提供助学券[2];广东作为我国珠三角城市之一,还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颁布了相关纲要,在其中明确表示,要健全现有大学生创业优惠扶持政策,加强各地创业培训力度,旨在培养与争取大学生创业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点机构,必须响应国家号召,建设强有力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做好准备。
三、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培养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养成与其人文综合素质有直接关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将一部分重心放在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培养上,这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前提。比如,高校可以设置一门职业素养课程,该课程主要围绕人际、团队、自我三方面进行建设,可体现在人际影响、团队高效性与自我突破三模块,在各模块中设立对应的主要内容与介绍[3]。这些模块和就业创业有很大联系,人际影响可看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朋友圈大小;团队可以体现大学生是否具备团队精神;自我突破可看出大学生是否拥有冒险精神,是否愿意踏出舒适圈,给他人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这些在就业创业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在该课程中包含演讲、礼仪培训、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沟通能力培养、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自控能力培养等内容,这是就业创业的重要职业素质,缺一不可。大学生通过职业素养课程可以给创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为了能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高校还可以组织就业创业活动,改变大学生对传统就业创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使其能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参与进来,逐渐培养就业创业能力。比如,高校可以组织人文精神讲座,要求学生听完讲座后撰写观后感;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读好书、吟好诗、唱好歌等活动,将此作为一场比赛,获得好名次的学生可获得物质奖励。通过组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还能在竞争的过程中对竞争产生斗志,促进就业创业能力。
(二)强化理论实践引导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高校在实施就业创业教育时更偏向理论传授,因此,高校必须强化实践引导,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培养贡献力量。比如,教师可以向大学生介绍我国就业创业政策,如政府调控政策、就业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市场导向政策等,让大学生在了解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合理定位,培养正确的就业观[4]。但是,单纯的口头讲解很难起到有效培养的作用,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招聘会,引导学生自己和企业交流、沟通。参加招聘,一方面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当前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能够使大学生对自我进行清晰定位,看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另外,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大力支持。为了使大学生感受创业氛围,可让其利用空余时间前往当地创业园区亲身体验。在遇到适合的企业时可以自荐,让大学生的创业梦想从理论转变为实践。
(三)完善职业规划指导机构
职业规划指导机构的完善主要是为了树立大学生正确就业创业理念。对于不同年级段、专业的大学生,教育方式各不相同,为了确保大学生毕业后可以顺利参加工作或顺利创业,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规划。比如,高校可通过成立职业规划发展部门达到该目的。在部门成立后,需发挥核心作用。部门可以在校内组织职业规划大赛、专业分析大赛等,让大学生可以了解更多职业规划知识,在他人的职业规划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双方职业理念差异,在借鉴他人优秀理念的基础上予以转变。对于大学生来说,其要想拥有就业创业能力,首要前提就是拥有正确的就业创业观,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借助职业规划指导机构开展各种比赛,能够下意识激发学生大脑,使其对未来产生明确规划,这在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尤为必要。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对创业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核心指导力量,教师必须拥有很强的教学能力才能胜任,高校需培养和引入全新的师资力量。由于不同年级段所需的指导力量各不相同,所以,高校在引入教师时,要确保教师与学习需求间的匹配度。就比如,针对院校高年级学生,可使用本科生导师制,而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则可以使用班主任与辅导员制。在使用本科生导师制时,导师主要是由班级专业课教师担任,可对学生理论、科研实践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更能为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技术支撑。
四、结语
以上分析表明,高校传统的就业创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不仅是顺应就业形势发展的必要举措,同时还是促进教育事业与区域经济进步的关键手段。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培养、强化理论实践引导、完善职业规划指导机构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路径,有效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