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理念下慢性病防治的体医深度融合路径
2021-11-23丁省伟范铜钢储志东
丁省伟,范铜钢,储志东
(1.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2018年我国相关健康报告显示,我国慢性病人数3亿左右,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占一半[1]。数量巨大的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龄慢性病患者不仅会给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和社会服务系统带来严峻挑战,也会给社会稳定繁荣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健康不仅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慢性病发生率的重要议题。为促进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体医融合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要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2017年发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及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也都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3-4]。可见,加强针对慢性病防治的体医深度融合研究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发现,慢性病患者在感染率和死亡率等方面较健康者高,在康复率方面较健康者低[5-7]。因此,发挥体医融合在慢性病防治和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不仅是缓解当下我国公共健康与卫生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本文聚焦体医融合背景下慢性病防治这一代表性问题,分析慢性病防治体医深度融合价值所在、面临的困境及解决路径,以期推进我国体医融合战略不断走向深入,获得更大发展。
1 健康中国理念下慢性病防治的体医深度融合价值审视
1.1 有利于完善慢性病防治体系,加快健康中国建设
体医融合强调体育运动与医疗卫生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集预防与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促进方式,它采用运动的手段代替传统医疗手段来促进人体健康,具有副作用小、费用少、效果显著、易于操作等优点。如广安门医院在对100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4个月的体医融合科学锻炼指导后发现,不仅患者的平均住院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和医药费用明显下降,而且患者的病情及生活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与提升[8-10]。从这一案例就可以看出,体医融合不仅是防治慢性病的有效手段,更有助于完善现有的慢性病防治体系,能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多选择。未来如果体医融合能够得到很好的推广及普及,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成本、治疗信心、生命质量、生命长度和社会贡献率也必将得到很好的提升。因此,加强体医深度融合路径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现有慢性病防治体系,更有利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
1.2 有利于促进体育健康产业发展,加快体育健康服务业供给侧转型升级
体育健康服务业以民众健康为出发点,是体育健身服务和医疗健康服务跨界融合的新业态,集聚体育与医疗的行业优势,运用医疗救护、运动康复提供体育健康服务产品的集合产业,其具体实现形式是“体医融合”[9-10]。目前我国的体育健康服务仍只是侧重于体育健身行业且资源分布不均,供需矛盾严重。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健身机构骤减11所,会员人数锐减约5万,同时,政府医疗投入每年增加20%,慢性病人口却增加至2.6亿,由此导致的疾病负担超过疾病总负担的70%[11]。因此在现阶段加强体医深度融合路径研究,将加快体育健康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健康产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和地位,推动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同时借助国家创新创业的有利契机,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投入到大健康产业进一步完善体医供需市场,激发市场活力。
1.3 有利于完善现有体育、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体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很多体育院校已经开设了运动康复或运动人体专业,医学院也涉及体育类课程,但由于缺少联合培养机制和人才准入机制,导致很多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大多只会从事临床工作,而体育院校毕业的学生又无法真正触及医疗服务的关键。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不断完善和创新现有的体医人才培养模式。如2016年率先成立的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医学学院,开创了国内医学院校建立体育医学学院、开展体育医学学科建设工作的先河。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通过开展体医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不仅有助于满足社会对体医复合人才的需求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竞争力减轻学生就业压力。因此,不断加强体医深度融合路径研究有助于完善现有体医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体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1.4 有助于普及和深化全民健康认知,营造良好的体医融合舆论环境
随着人民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健身、健康需求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体医融合作为以非医疗手段促进健康的实践形式对满足人民健身、健康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体医深度融合的实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群众对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健康的正确认知,通过加强体医深度融合路径研究能够让我们认识到现在体医融合宣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帮助我们建立起系统有效的宣传教育体系,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如可通过逆向引导方式,让最有“话语权”的医生给患者、大众普及“运动是良医”“运动是营养”的理念,推荐科学合理的日常健身锻炼方法,并开出个性化、精细化及针对性的运动处方,促使民众不断增加对体育运动的了解,形成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健康的自我认知。最终通过舆论环境的不断引导,推动全民健身行动走深走实,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体医融合实践,为全民健康事业添砖加瓦。
1.5 有助于缓解疫情防控压力,助力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开展
在此次疫情阻击战中运动锻炼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如在对新冠患者的治疗中,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专门开展了八段锦的锻炼,因效果显著还被纳入国家新冠肺炎防治方案。此外,在疫情防控期间国家有关部门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通知要求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居家健身的重要性,积极倡导居家科学健身,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并宣传推出了多种居家健身方法[12-14]。当前疫情还未结束,国内外依然面临巨大的疫情防控压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进行身体活动对于个人而言能够增强身体抵抗力和调节心情,对于家庭而言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和增强亲人之间的凝聚力,对于国家而言有助于减轻医疗卫生系统的压力和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2 健康中国理念下慢性病防治的体医深度融合困境
2.1 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健康中国理念下体医之间要想实现深度融合,尤其是要实现以慢性病防治为代表的体医深度融合,政府各个部门及社会各个行业之间必须共同参与、协同合作,唯有如此才能破除壁垒、发挥合力,然而现有的体医融合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体制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体医融合涉及的各部门之间协作不足,当前体医融合主要涉及体育、卫健和教育三大部门,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协同合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等机制,使得各部门之间无法形成有效合力,以致说起来互相合作,实际多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体育部门主要负责体育健康服务方面的内容,如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指导、全民健康宣传等;卫健部门主要负责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内容,如国民健康体检、疾病预防及治疗康复等;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学校领域卫生与健康方面的内容,如学校传染病防控、健康监测、学校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三个部门分属于不同的系统,未建立起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体医融合的力度多停留在国家的宏观决策层面,中层及基层方面的推动力度显著不足。二是体医融合涉及的相关行业融合度不够,体医健康服务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项目,脱胎于传统体育业和医疗服务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两个行业的优势,实现优势融合或互补,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体育健康服务。但当前,体育和医疗两大行业因为产业配套政策不健全、新兴行业的市场高风险、缺乏规范的行业技术标准等原因,使得体育业与医疗服务业在向体医健康服务产业融合转化的过程中动力不足、进展迟缓。行业融合发展受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医健康服务业的规范化建设,这使得体医融合的实施标准、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等存在缺失,且容易招致服务接受者的负面评价,进而影响社会公众对体医融合的形象认知,阻碍体医健康服务业的有序发展。
2.2 缺乏标准服务体系
体医融合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提升体医融合的服务效能,提高患者服务满意度,提升体医健康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特别是对慢性病群体来说,统一的标准化服务,不仅有助于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加速慢性病服务行业的成熟,更有助于提升慢性病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但目前我国体医融合领域还未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科学的标准化服务体系,更不用说是专门针对慢性病群体的标准化服务体系,这就使得相关体医健康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无法很好满足各类患者的健康需求,服务满意度和认可度较低,影响体医融合的市场化发展。有研究发现,目前针对慢性病防治的体医融合模式主要有以下两大类型:一是体育部门主导下的以社区为主的体医融合,二是医疗部门主导下的以科室为主的体医融合[15],但这两种模式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很大制约。一方面体医融合因为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合理的收费标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流程,使得体医健康服务过程中管理的科学性不足,收费的不透明性增加,运动诊疗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服务体验感和满意度较差。另一方面体医融合缺乏客观的效果评价标准体系,无法有效赢得服务接受者的信赖。目前运动处方作为体医融合实施的主要手段,在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方面还不能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因为无论是处方实施的科学性、评价指标的全面性,还是干预人群的多样性都存在不足,这些都影响了体医融合效果评价的可信性,从而导致患者对体医融合的认知产生偏差,体医融合的舆论环境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2.3 保障体系尚需完善
完善的保障体系是体医融合得以顺利开展和不断发展的前提。但当前国内体医融合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虽然近年来党和国家为推进全民健康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体医融合的发展,但细究不难发现这些政策呈现出碎片化、部门化、低层次化特征,且多以间接形式出现在个别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16],致使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和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此外,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体医融合相关部门在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时,无法得到有效监督与支持,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受限。二是相关体医复合型人才缺失。体医融合的最终实现要靠相关人才去推动,高质量和大规模的人才是体医融合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关键。但当前体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培养体系不规范、人才数量不足和人才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体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体育类和医学类院校进行组织实施,但二者在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上相互分割,未能做到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培养出的人才在专业技能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此同时,体医人才的招生数量极为有限,招生及培养规模无法与健康服务人才的需求相匹配,而体医健康服务行业的不成熟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就业。最终这些问题造成了体医复合型人才缺失的现状,制约着体医融合的顺利实现。三是相关经费投入有限。充足的经费是推动体医融合事业不断做大做强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体医融合发展前期,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够充分、相关产业不够成熟、产业效益不强等原因,势必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以保证体医融合的顺利发展,但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地方存在经费投入有限、资金来源单一甚至经费被挪用的现象[17-18],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体医融合发展受阻。
2.4 平台建设有待强化
体医融合服务平台建设是推动体医融合实现健康促进目的的重要抓手。但当前我国体医融合缺乏智慧化的体医融合综合服务平台,尤其是基层体医融合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使得体医融合相关工作的落实没有具体的抓手,无法真正发挥体医融合的综合服务效能,健康促进作用得不到有效转化。以智能化为例,目前还未建立起能够联通国家有关部门、体育服务机构、医疗服务机构、教育机构及个人的体医融合智能化服务系统,无法实现相互之间数据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及时共享,相关主体在实现体医融合健康促进目标的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隔绝,协同效用得不到有效体现,更不能有效激发受众参与体医融合的热情和积极性,影响体医融合良好舆论环境的生成及受众运动促进健康意识的转变。此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医疗卫生系统承担着巨大的服务压力,急需各级服务平台进行有效分散承担,尤其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治疗的长期性需要有更便捷和更经济的服务平台来承接,但当前我国分级诊疗服务平台建设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无法妥善做到患者的有效分类管理和服务。
3 健康中国理念下慢性病防治的体医深度融合路径
3.1 以健康中国理念为指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首先深化体育、医疗卫生和教育等部门的管理体制改革。以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为例,这种多部门共同参与实施的会议制度不仅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有力推动了体医融合促进全民科学健身的开展[19]。各地方政府都应成立类似的制度,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将体医融合涉及的各部门进行有效整合,以打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被动发展局面,切实将健康理念贯穿到各部门的政策制度中去,形成体医融合协调发展机制,实现体医之间的深度融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要由一个主导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并通过制定体医融合实施计划、建立有效沟通和协作机制、明确各自权责范围及商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及制度,以保证体医融合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完善现有全民健身领导协调机制。当前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绝大多数已建立起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协调机制[20],但机制建设并不成熟,特别是在责任落实和科学规划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一要建立责任分担制度,明确多方主体部门权利和义务,切实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统筹能力,形成责任落实负责制、连带制,以增强各部门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要强化科学规划能力,在土地、场馆、教育、医疗等资源利用方面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结合各地实际和长远发展进行布局和谋划,避免出现急功近利的情形和面子工程,确保体医融合落在实处。最后建立系统的体医融合健康服务市场准入、审批、监管、退出和奖励惩戒等机制。体医健康服务市场机制的健全,有助于相关行业和产业的快速和规范化发展,有利于促进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相关体医健康服务需求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和精细化的服务,从而推动体医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新的以慢性病防治为核心的健康服务产业业态,不断优化全民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3.2 以慢性病防治为中心构建体医融合标准服务体系
慢性病防治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基于此应构建以慢性病防治为中心的体医融合标准化服务体系。首先建立慢性病防治的体医融合标准服务体系框架,即以安全性、有效性、持续性为核心理念,科学设置慢性病服务体系框架,如:咨询服务、健康促进服务、治疗服务、康复服务、评估服务等,为规模性开展慢性病防治的体医融合服务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体系框架。其次建立慢性病防治的体医融合标准服务体系目标,即围绕慢性病防治促进全民健康的根本,充分整合体医两界的资源、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厘清具体服务流程,学习国际先进体医融合管理标准体系理念并结合传统体育运动疗法特色与优势,制定量化的服务体系目标,具体可根据慢性病患者的病重等级划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个目标级别,如轻型患者以有效维持身体正常为目标、中型患者以病症减轻防止恶化为目标、重症患者以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再次建立慢性病防治的体医融合标准服务体系流程,即在具体操作层面提供标准及规范化的指导。如明确慢性病防治的标准化运动处方制定、执行、反馈、监督、保障流程,以更好地掌握服务对象的实时状态,并及时做出规范化的处理,最终恢复健康、保持健康、增进健康。最后建立慢性病防治的体医融合服务效果评价标准体系,即围绕慢性病防治体医健康服务后的实际效果建立一套标准的评价体系,以体医健康服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为主要评价指标,并可适当增加患者满意度、服务规范性、效果显著性等评价指标内容,以更加客观和全面地反映体医健康服务的实际效果。此外该标准体系还可作为体医融合管理的目标和依据,为慢性病防治和全民健康服务方案提供基础性指导[21]。
3.3 以体医深度融合为目标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产学研用作为一种合作系统工程能够充分将各方优势资源和力量结合起来,快速实现相关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是推动实现体医深度融合的重要助力,为此应大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首先创新合作模式,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多主体合作。在现有高校院所直接服务企业的传统合作模式下,应以国家、社会需求为导向,打造多主体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如2017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泰山体育体医融合实践基地,实现了高校、企业、医院携手创建“产学研医”合作模式[22]。在多主体的合作中可针对慢性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展开专门的合作计划,不断细化和丰富合作内容。其次加大复合人才培养,奠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根据体医融合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复合人才。一方面可在现有医学类、体育类院校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加强彼此资源的优势互补,开展合作培养等模式实现体医复合人才的有效养成。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现有体医人才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运动处方师等培训班,吸引医学人才和体医人才参与其中,并授予相应开展服务的资质,以扩大体医人才的来源范围。同时将体医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数量和质量作为评价有关院校的重要指标。而在整个体系中可将指导慢性病患者科学锻炼的内容作为体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训、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与指标。再次成立专业的体医组织联盟,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持保障。要想实现体医深度融合必须要有强大的智力支持和资源支撑,因此应成立体医融合组织,促进学术科研水平的提高。如2017年“中国医体整合联盟”的成立,有助于整合各种体育和医疗资源,推动体医深度融合[23]。在相应的体医融合组织中,慢性病专家的参与不可或缺。最后推动相关成果转化落地,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真正服务于民。研究的目的在于实际运用,只有让民众享受到体医融合的成果才算成功。目前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已展开了不同程度的体医融合项目,如苏州率先用部分医保资金余额支付居民体育健身活动,10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4]。在开展的相应项目和服务中,应将常见或多发的慢性病纳入其中,以使慢性病患者享受到体医融合的真正实惠。
3.4 以慢性病体医融合服务平台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
在体医融合供需矛盾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背景下,优化体医融合资源配置,建立相关的服务平台显得尤为重要[25]。首先,应建立慢性病体医融合指导服务平台。通过指导服务平台汇集体育运动专家、慢性病学专家、心理学专家、营养学专家等不同领域的人才,借助物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为慢性病人群提供全方位的运动管理、指导和服务,并结合以慢性病防治为中心的体医融合标准服务体系,确保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的体育运动指导服务科学、安全和高效,帮助慢性病患者达成相应的健康目标。其次,建立慢性病体医融合的分级诊疗服务平台。由于慢性病患者的特殊性,需要经常到医院进行检查、抓药或治疗,倘若都去大型医院接受相关服务,势必会造成医疗资源的紧张和服务质量的下降。而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有助于实现医疗资源在基层、医院和社区之间的优化配置。因此,可从医院、基层、社区三个层级对不同程度的慢性病人群进行体医融合方面的分类服务。如医院一级的慢性病体医融合服务应主要面向高运动风险的慢性病患者进行院内锻炼指导服务,基层一级主要向中等运动风险的慢性病患者提供相关体医融合服务,社区一级则主要面向低运动风险的慢性病患者提供体医融合服务。最后,打造专业的慢性病体医融合服务移动医疗平台。慢性病移动医疗平台是未来医疗服务的发展方向之一,可以整合体育、科研、健身运动场所等利益相关者。针对慢性病患者的移动医疗健康服务有助于缓解医疗资源的短缺,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的、有效的、及时的服务,从而建立完善的信任体系,使慢性病移动医疗平台成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圈[26]。
4 结语
体医融合已被众多发达国家所认可和实践,并成为预防和治疗慢性病促进其国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针对慢性病防治的体医融合之路还处在发展阶段,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未来,要在健康中国理念的引领下,以体医深度融合为核心,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标准服务体系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及指导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促进全民健康,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