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2021-11-23刘慧保险职业学院

灌篮 2021年36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刘慧 保险职业学院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执政党加大力度推动乡村改革发展,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社会力量也越来越多地加入乡村建设事业中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播活动的细节体现了农民主体性的回归,带来生产文化的集体性转向,政治、生活、娱乐文化的集体性表达,知识分子下乡驱动乡村文化再造,通过知识、技能、文艺来提升农民素质,引领农民接受新观念,创造新表达,融入新社会。目前,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乡村振兴本质上是文化振兴,就是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只有不断深入推动乡村文化创新以及乡村文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才是乡村振兴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与文化

“乡土”是中国乡村文化的底色。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立足20 世纪初期农村现实,首次提出了中国农村文化的“乡土性”,强调农村文化里集中体现着中国厚重农耕文明史的文化传统。中国的农村的“乡土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可分离。对乡村而言,传统文化熔铸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当中,烙印在祠堂旧弄、方言土语、戏曲庙会当中;革命文化既作为实体呈现在残存的标语、礼堂当中,也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留存在人们的脑海里,至今仍有很多老人习惯于将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称为“大队”“小队”;当代文化则表现为农村不断更新换代的大众媒介、多种多样的群体性文化活动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方式变化。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外在表现来看,是要彻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等的三农问题,解决农业生产弱势现状,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民生活物资条件的改善。从操作实质上来看,则是要转变长久以来农民观念的落后面貌,从而彻底扭转乡村发展滞后的趋势,文化建设恰好能够反映农民观念形态的变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文化振兴”的目标要求和精准扶贫“扶贫先扶志”的理念引导下,从政府到社会都向农村明显投入了更多的文化资源,牵引着乡村文化建设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导向全方位的变化,这里既有外界力量的作用,也有农民观念本身的变化。比如某村在产业上以合作社的形式组织农民发展生产,相继成立了兴民茶叶合作社、百香果梨合作社、巾帼农业合作社,筹备花境合作社,积极谋划花境小镇项目,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推动村集体、村民同步增收;在社会治理上建立美德银行,成立了百姓评议团、老人协会,与团支部、妇女联合会一起将老人、妇女、青年组织起来,积极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在改良乡风上定期开展妇女美德培训班,对十八周岁以上、四十周岁以下的妇女开展思想道德、遵纪守法教育,安装村级大喇叭,定期定时进行广播,及时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村民典型事迹、各类知识、村级公开事项等传达到群众中去,重修朱子孝母道,并举办重阳节敬老庆典,倡导孝敬老人的家风和村俗。此外,该村发动村民对全村的房屋立面进行了整体改造,对村礼堂进行了翻修,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为开展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开辟了空间。

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凋敝的症结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三农问题、内在的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错综复杂,是形成乡村文化凋敝的主要症结所在。

(一)农业发展的先天弱势

我国的农业发展在全球经济化时代长期处于劣势,一方面随着全球化更加深入、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生产经营创新模式不断凸显,现实的全球农业市场是高品质、高增值、高度发达的世界市场化农业;另一方面是我们分散的农民,他们孤立的、传统的、落后的、简单的生产方式和市场经营与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反差及不对称的市场竞争。

(二)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匮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而我国农村空心村现象愈演愈烈,没有人才的农村要振兴经济谈何容易。一方面,乡村振兴过程中提高农民的素质至关重要,高素质的农村人才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充实以及引进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发展高品质的农业生产项目,不断培养农村新人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当前城乡差距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农民进城务工成了时尚,随着一批批农村主力军的离开,农村生产发展进展缓慢。虽然国家提出了返乡创业战略决策,并且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鉴于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子弟外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返乡创业的热情并不是很高,留在农村的村民年纪普遍偏大,即使提供了再教育、再学习的机会与平台,这些农民也无法胜任。还有农村的户籍管理以及实施的农村自治,城市人才很难落户到农村,加之农村长期的家族意识形成的排外思想,对外来的人才限制门槛高企。农民自治条例规定,村主任必须在农民中选举出来,外来人才必须到村子里和农民生活一年以上才可以参加选举,这导致乡村急需的人才稀缺,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城市的落差实际在不断加大。

(三)农村基层领导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一些基层农村没有对党中央开展的乡村振兴战略产生深入的了解,这些地区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没有根据文化发展思想来指导农村建设,而且也没意识到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体系中,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这些都能够有效的影响政府是否成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在一些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仅仅是强调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农村活动中很少出现文化活动部分,农村基层领导并没有认识到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的推动性作用,这些地区开展的文化建设也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工作。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使用的指导思想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并没有进行思想上的创新,一些地区进行的文化建设使用的资金还只有政府的财政投入。同时,对于一些建设了新文化机构以及设施的单位,也没有科学的运行机制以及规章制度去指导机构部门的稳定运行,管理方法相对落后,往往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文化建设,但取得的效果相对较小,因此,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作用就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三、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继续充实、完善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打开良好局面的关键所在。基于我国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新的时代农村开展的文化建设应该围绕乡村文化发展情况,科学的设计出一个能够确保乡村文化可以长期发展下去的战略政策。

(一)培养先进的农民带头人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文化振兴。文化包括物质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是一切可以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乡村的房子、梯田和耕地,甚至几棵树,这些都是乡村的文化。农民的生活习性、生活习惯也都是乡村的文化生活。改革开放几十年发展到现在,农村传统的生活结构发生了解体,所以现在我们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就是要重构乡村的生活结构。乡村振兴是一个社会的改造和再造。一个人的习惯不是文化,多数人、一群人的习惯才是文化,物质的、精神的综合,才是文化。乡村的建设应该是良性的建设,而不是恶性的改造。乡村振兴不是回到从前,而是走向未来。农民听邻居的,而不是市场的、政府的,只有培养先进的农民带头人,培养强有力的领导者,才能让一些先行者带头去引领。乡村要走集体道路,寻求合作化的道路,搞集体经营。农业是弱质的产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大,所以小农业落后是有原因的。只有集体农业,大农业,才能根据自然灾害,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构建并完善物质投入保障机制

在农民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的新时期,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依然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因此更加迫切地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必须构建并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保障体系,确保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会遇到任何的阻碍。县乡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加入本地文化建设需要的资金,大力支持并投入乡村文化建设,同时参考实际情况,适量加大资金投入,或者以每年递增的形式加大投入,同时确保财政收入增幅始终低于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增幅。不但如此,还需要广开渠进,多方筹资。各个文化建设单位应该充分理解国家有关文化经济建设的各项政策,把他们用好用足,想尽一切办法,开创思路,加大自身积累。不但要依靠政府预算的支持,还要确保文化事业拥有更多的投入主体。

(三)建立乡村文化建设领导管理机制

在构建乡村文化的进程里,这一系统显得过于复杂,因此需要有效的管理和领导来促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所以在此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当前的乡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与领导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确保顺利开展乡村文化事业的建设。一是加强党委、政府部门的导向监督职责。每一级的党委和政府部门都应该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地位进行深入了解,尽力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向前发展,真正对乡村文化建设起到领导和管理的作用,在重要议事日程中正式提出文化建设的概念,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里也要对其进行体现。只有好好发展乡村文化,才能切实提升农民的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宣传和示范功能。基层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组织人力物力、开展以农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工作和相关工作等。因此必须动员并支持基层宣传的工作。三是发挥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与农民长期的接触和交流,发挥示范作用。此外,还涉及方法落实和人员与经费的安排等方面。因此必须建立稳定的文化保障机制,以确保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保持可持续性,让乡村文化建设助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农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