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研究
2021-11-23傅敏燕林佳燕
文/傅敏燕 林佳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政策文件回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经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从国家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指导文件,其中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包含以下这些[1]。
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提到“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具体状况”,对心理教育提出了要求。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
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心理健康问题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从现行的文件和政策中不难看出,国家及相关部委、各高校以及全社会都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身心健康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希望、未来的栋梁,应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二、“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据调查统计,从2018年开始,“00后”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力军,“00后”和“80后”“90后”一样,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例如“千禧宝宝”“被爱围绕的一代”“网络原住民”“开放的一代”等。“00后”也常被定义为有个性、有自信、有潜力,更具国际化视野的一代[3]。“00后”正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物质充裕丰富、互联网更新迭代增速的国情下成长起来的[4],在与国际社会更紧密相连的阶段,“00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有了新的成因。
(一)成长环境中的家庭因素
“00后”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在长辈的精心呵护和宠爱下成长起来的。相较于“80后”和“90后”学生的父母来说,“00后”大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更高,他们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占比59%[5],精英教育、陪伴教育、理性教育占据了主体思想,对“00后”的精力投入和成果期望值也更高。“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诸如此类的广告语也深入人心,校外的培训机构、课外兴趣班如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据不完全统计,每个孩子兴趣类要学1至2门以上,学校辅导班要配套1至2门以上,大部分“00后”大学生相较于“80后”和“90后”来说,成长过程已发生了变化。在社会上,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变得普遍,但这种情绪会不自觉地传导给孩子,加剧了孩子隐性的焦虑心态[4]。
(二)成长环境中的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发展和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地域之间的距离。“00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正好紧贴了这个过程,他们从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原住民”就是“00后”大学生的一个标签。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就能完成所有的衣食住行,如购物有淘宝、京东等,视频有爱奇艺、优酷等,社交工具有抖音、微博、微信等,外卖有美团、口碑等一系列相关APP。只要手中有手机或者电脑,即可上网聊天、购物、看视频等。近年来流行的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看手机”,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当下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一个副作用,缺少了面对面交流,通过虚拟世界来和外界沟通,严重依赖网络,常常深陷网络之中不能自拔。“00后”大学生也是这种生活方式,长此以往,会产生更多不良影响。
(三)成长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因素
在心理学理论中,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人从出生开始就产生了人际关系,即与父母、亲属、朋友、同学、教师等这些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有关系的人产生一定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有亲密、有反感、有厌恶、有其乐融融,也有两看生厌[6,7]。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更好地成长、幸福的生活,从而产生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反之,坏的人际关系则会使人产生冷漠、孤僻、痛苦甚至厌世的心态。
“00后”大学生从出生开始就是在“421家庭”的模式中成长,由于是独生子女,因此被寄予的希望值更高。同时作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相较于“80后”“90后”来说,与外界认知和接触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相处,长此以往,会影响“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00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来自性别、父母关系、文化差异、地域、贫困、恋爱等方面的因素。
三、“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引导“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阶段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应加强思政教育,增加思政课程的授课占比,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上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让“00后”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有用之才,而不只是独善其身。同时应根据“0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来进行积极引导,而不是生搬硬套,不会使人产生反感排斥情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灵,还可以树立健康的人格,面对外面的复杂世界有清晰的辨别和足够的保护。
(二)利用“互联网+”紧跟“00后”大学生步伐
“00后”大学生属于网络原住民,对于网络、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比任何一代人都要强,因此,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积极引导,通过现下流行的抖音、B站、微信等互联网媒介工具,可以快速融入“00后”大学生圈子,找到“00后”大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切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针对“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选择适合的心理健康平台,市面上有壹心理、简单心理、知音心理、松果倾诉和寸辛测评等几百个心理健康APP。基本上都包含了心理咨询、倾听、心理问答、心理测试、心理课堂等不同的功能模块,有的功能模块免费,有的功能模块收费,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应择选出适合本校学生的APP作为“00后”大学生心理辅导辅助,也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号普及心理健康小知识,设计心理健康小测试,融入热点、流行元素,不简单说教,真正能走入内心世界。
(三)落实“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部门,配备专职教师,组建一支专业知识全面,技术素质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导师,可以由全职、兼职、外聘等多种形式的导师组成,经费配备充足。建立校级、院级、班级、小组级、家庭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架构,通过家校联动,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发状况。设置测试室(区)、倾诉室(区)、宣泄室(区)、游戏室(区)等,让大学生遇到问题时有地可去,有人可诉。
第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作为必修课程,授课内容需根据“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同时还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开设心理类素质课程,可让“00后”大学生多层面、多渠道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用专业的知识解答碰到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和谐、奋进、向上的校园氛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00后”大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在专业的视角去看待,而不会封闭自我。开展多层次、多样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懂得及时抒发负面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可以通过大学生社团开展一些知识竞赛、专题活动,可以组成学生宣讲团,校外专业团队开展系列讲座、校外拓展活动、线上云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