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干预

2021-11-23俞珺洺

就业与保障 2021年8期
关键词:辅导员岗位职业

文/俞珺洺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主要指个人受到挫折、心理冲突及对即将遭受挫折引发的害怕、紧张等情绪。在毕业之前,许多学生都无法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进行预测,感觉前路迷茫,害怕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产生了焦虑的情绪。尤其是对平时学习成绩较差、学历水平不高的大学生来说,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经常会感觉到心理十分紧张,情绪也较为烦躁、甚至是比较低落[1]。据相关调查表明,超过75%以上的大学生会为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忧。若大学生面临择业问题的时候,缺乏自信心、感觉到无能为力,就会出现情绪沮丧、意志不坚定等情况。在大部分高校中,都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学期,学生纷纷出现了缺课的情况。即将面临就业的学生不愿意上课、更不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对身边的事物和人都提不起兴趣,其兴奋点、注意力都放在招聘信息、就业网站、招聘会、人才市场上。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主要指因为大学生自我否定而出现的自惭形秽情绪。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自卑心理就是大部分毕业生低估了自身的就业实力。有些学生在面对招聘单位的时候,情绪较为拘谨、妄自菲薄,无法尽快做出决断。还有些大学生因为自身条件存在缺陷,对待就业问题的情绪较为悲观,害怕被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排除在外。一旦求职失败,大学生也会产生“我不行”的自我心理暗示,或是加重了学生的沮丧感。自卑心理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展示出自身的优势与才能,对大学生合理就业造成一定的阻碍。如果大学生过度自卑,还可能出现信心不足、精神状态不佳、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也是高校教学与管理的关键隐患。

(三)从众攀比心理

从众攀比心理主要指达标大学生受到群体的影响、舆论的压力,在行为与观点上,不自觉地趋向于与多数人一致的社会心理形象。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许多毕业生没有独立的见解,也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没有对自身的个性特点进行充分的考量,具有盲目从众的心理。在面临就业选择的时候,都倾向于热门的单位以及行业[2]。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综合素养、机遇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选择职业、制定就业目标、职业规划等方面都没有可比性。大学生的从众攀比心理,可能会使其与适合自身能力的岗位、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在学生犹豫不定、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期间,合适的岗位可能稍纵即逝。

(四)急功近利心理

急功近利主要指有些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以实际的待遇、薪酬的高低作为关键的评级标准,具体阐述如下:毕业生对物质待遇较高、环境较好的城市、企事业单位更感兴趣;而对于物质待遇较差的基层单位、小城市、环境不佳的地区等不感兴趣,甚至是不作考虑。有些大学生宁愿在大城市中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也不愿意发挥自身的专长,到中小型单位、边远地区就业。大学生的这种就业心理,主要受现实发展因素、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但是从个人角度分析,若不对大学生错误的就业心理进行科学化的引导,就会影响后续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导致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频频发生。

(五)患得患失心理

有些大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容易受外界的众多因素影响,总感觉能遇见更适合的工作岗位,不了解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大学生面临眼前的就业信息、招聘岗位等,总是保持按兵不动的状态,不签订劳动合同,认为自己还有其他更多的选择机会[3]。而在持续等待的过程中,模糊了就业方向,失去了成功就业的良好机会。学校在上报了就业计划以后,有些毕业生还存在更换单位、毁约、违约的情况,不仅仅会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产生干扰,甚至还会损害学生个人诚信的形象。

(六)依赖心理

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缺乏主动性,面临就业机会的时候犹豫不决,不想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而是希望家长、学校能给予合适的工作机会。在大学生独生子女毕业生中,许多大学生都缺乏良好的自立意识,缺乏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自身适合什么岗位的了解度不足。仅仅希望能通过家长、教师、社会关系等实现就业,并且凸显出较强的就业依赖性。这种依赖的心理,导致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体现出自身的专业实力。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高校扩招和宏观就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受到高校扩招的影响,我国的学生数量增加。虽然大学生增加率每年都减少,但是大学生的毕业总人数却仍然居高不下,这也表示了在近几年以内,大学生还会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也使得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就业、前途产生疑虑、担忧,甚至是出现就业心理失衡的情况。由此不难了解到,高校扩招、宏观就业环境,则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关键的影响。

(二)传统高等教育体制引发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

对于高校传统的教学体制进行分析,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1.高校类型定位不清晰,存在各个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同的情况;2.专业设置缺乏合理性、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相脱节,更加关注实践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3.创业教育不到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4.传统的教育背景下,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进而引发了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

(三)市场经济负效应和就业机制不健全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单位的经济主体都追求获得更高的效益,导致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受到影响,更加注重物质利益,追求就业的非风险化、福利化,更加注重如何获得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与进步[4]。如果形成了市场经济负效应,则可能使得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无法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求职阶段出现盲目攀比的心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各项就业制度处于不断地改革与深化过程中,缺乏健全的就业体系,就业市场还需要不断规范化管理。而社会风气不佳,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就业、高校开展就业工作。

(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于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

对于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分析,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无法有效地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从就业指导实践层面进行分析,最关键的问题就是:1.就业指导课程缺乏规范性、系统性,无法有效地回应大学生的各种诉求,也是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之处;2.高校存在片面追求首次就业率的情况,将就业指导与学生管理工作当作针对毕业生的“季节性促销”,没有从全局性的职业发展角度入手,开展全局性的分析工作,也没有保障就业教育能覆盖学校教育、全体学生;3.对先就业、后择业的问题仅仅是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存在爱岗敬业教育不到位、职业理想不到位的情况,使得大学生出现了不稳定性增加、流动性增加的情况;4.高校没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相互融合。在毕业生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没有积极地引导与教育学生,也没有正确引导毕业生消除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一)建设高校就业心理援助体系

1.发挥辅导员作用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拥有职业素养较高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也就是高校的政治辅导员。高校通过建立健全的心理援助体系,增进与辅导员队伍的沟通,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心理情况。在高校建立心理援助体系的时候,要想将高校辅导员的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就需要做好对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与培训工作,还需要与指导培训工作相互融合。现阶段,在不少高校内部,政治辅导员都担负着职业指导、心理健康的重责。但是开展相关专业培训工作,存在专业知识匮乏的情况,导致许多辅导员从事这项工作感觉力不从心。而要想将辅导员在就业心理援助体系的效用发挥出来,就需要开展系统化的教育与培训的工作,并建立高效的监督、辅导体系。在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就业指导部门的协助条件下,结合各个学校的心理学原则、基本特点等,明确高校辅导员就业心理援助工作法,还需要对这种方法的成效进行考核。

2.完善现有的心理干预机制

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实际的发展阶段,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干预问题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一机制也逐渐开始有效地解决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但是作为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机制,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干预机制来说,各个学校的做法都需要不断地创新与改进。通过建设稳定的教师队伍,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或是采用从外部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方式,建设完善的心理咨询中心[5]。由于服务人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覆盖到全体的大学生。所以,建立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的过程中,需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辅导员的相互沟通与协作。在高校内部推进心理普查,并将做好大三、大四阶段的普查工作,作为测评就业心理压力、职业倾向评估层面。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使得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能获得充足的经费,并且扩大就业指导机构的规模。此外,高校还需要针对于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好心理普查工作,获取全新的测量工具,保障人员配备充足。

(二)结合心理健康课程,普及职业心理知识

当前,有许多岗位都面临着较为激烈的竞争压力。不仅仅体现在求职竞争中,也体现在了就业以后的工作竞争中。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就业心理不单单表现在对求职的恐惧方面,也体现在了求职成功以后,对工作压力的畏难心理。因此,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组织的时候,应当关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结合大学生岗位竞争中存在的心理压力,开展抗压训练。虽然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直接地参与到求职活动中,但是高校进行人才的选拔,学生社会见习实习活动、学生兼职的过程中,存在大量岗位竞争的情况。而这种类型的岗位竞争,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的时候,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岗位竞争可能出现的心理压力,组织各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抗压训练;2.结合不同岗位的特殊职业心理问题,做好心理知识的普及工作。由于学生所处的专业不同,所以未来从事的岗位也不尽相同,学生的心理压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做好各个岗位的特殊心理问题普及工作,能逐步提升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并且使其能顺利地进入职场,保持良好的心态与健康水平;3.对于学生个体产生的心理困惑来说,应当组织单独的心理辅导。有些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处理问题不当、心理困惑较多的情况。例如,学生在学习阶段可能存在自卑心理,以及面临求职的压力,到后面演变成了心理问题[6]。所以,开展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有助于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并且对于防范就业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帮助。还需要给予个别学生特殊辅导,以及通过岗位竞争抗压训练的方式、普及特殊岗位职业心理知识,以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水平。

(三)提升综合实力,积累就业资本

对于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来说,究其根本就是素质与能力的竞争。大学生需要始终把握主动权。在大学阶段,从专业水平、思想道德、实践水平提升等方面入手,奠定稳固的基础。第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是否可以顺利地进入到社会岗位中,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人才,与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有直接的关系。第二,要关注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专业知识过硬是胜任各项工作的基础,学习能力则属于提升工作水平的关键保障。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技能。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需要开展专业知识教学,还需要培养实践技能水平、与人协作能力等。

(四)认清就业形势,调整择业心态

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属于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在大学生求职的阶段,如果求职不成功,就会浪费机会成本。长此以往,大学生面临就业选择,就会出现心理压力较大的情况。现阶段,党与政府部门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完善人才市场,并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平台。但是,政策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所以,要想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需要依靠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在相同的场景中,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表现。针对于相同的事件,大学生的意见也不尽相同,这些观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后续人生发展。大学生需要清晰地了解当前就业发展形势,对就业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性的考量,并形成良好的个人就业认知,保持以平和的心态参与就业竞争。

(五)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要想进一步体现出自身的人生价值,就需要结合自身的综合素养、知识水平、能力等,结合自身的职业爱好,明确日后的职业方向,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具体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需要从大一入手,学生应当结合自身的长期发展目标,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行动发展计划。例如,大一属于认知期,大学生应当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基本的了解,或是明确自己希望从事的岗位、对口的专业岗位等;大二则是定向期,学生需要借助课余的时间,积极地参与到与专业相关、未来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并丰富自身的专业技能,提升知识掌握水平,结合自身的能力与兴趣,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行调整;大三属于完善期,在强化专业学习、职业定位的同时,并收集与工作目标相关的信息内容;大四是总结期,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前程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前三年的准备进行总结,并明确已经确立的目标,准备是否充分,还需要修补存在的关键问题。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同时,建立合理化的职业定位,并提前做好就业准备,避免出现盲目就业的情况,以提升就业成功率。

四、结语

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相关教育人员应当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合理化的干预措施,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进行培养。将市场需求作为关键基本导向,在能力结构、就业理念等方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消除毕业生供需不一致引发的结构性矛盾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使其尽快适应社会岗位。

猜你喜欢

辅导员岗位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