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康复专业“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2021-11-23高洁曹加伟汪丽英

就业与保障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学说

文/高洁 曹加伟 汪丽英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新征程的“希望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要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要求高校教师把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各类课程教育中,即“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利用立体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等与各门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

二、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简介

高等职业教育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为主要特点,肩负着为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通过高职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通向某一职业的途径。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高职教育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优势越发显著。

与此同时,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伴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伤残患者除了正常的药物治疗以外,也非常注重疾病后期的康复治疗。因此,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逐渐成为社会行业急需人才之一[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促进伤残患者身心功能康复的新的治疗学科,通过对康复治疗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适应新时代大健康背景下,康复医学领域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医学知识、专业的操作技能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3]。

三、“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以及疾病防治的认识等。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对深入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思政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生命科学的组成部分,主要探讨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4]。与此同时,“中医基础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不仅注重人的自然属性,还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因而又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医学实践、古代哲学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生态观等都是进行课程思政的理论源泉[5]。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作为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踏入工作岗位面对的人群更多的是老年人、残疾人,需要更多的责任心、爱心、耐心和同理心。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康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还需要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在专业课程中增加“思政元素”,开启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模式,从而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而“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康复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增加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

五、“中医基础理论”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首先要做好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准切入点,使思政教育与各章节内容自然融合。

首先,更新教学目标,在原有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基础上,设立课程思政的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列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目标,利用这种隐性教育的方式使学生更能感同身受,一方面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

其次,从“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中发掘思政文化元素,融思政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中医基础理论”包含了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血津液神、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十个章节,每一章节都蕴含着不同的思政文化。

绪论部分涵盖了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等内容。

第一章的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阐释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的精气血津液神,讲述了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学中很多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传统哲学的讲授,使同学们认识到哲学是人类探索世界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基础[6]。精气学说是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五行学说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这些思想都是古代先哲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方法论,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7]。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同学们能正确看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中医思维包含了整体思维、辩证思维、中和思维、取象思维、临证思维等多种思维模式,是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关键,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对学习其他中医课程至关重要。

第三章的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结构、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第四章的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这两部分内容对养生防病、疾病诊治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沟通联系形成的一个整体,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而引发疾病。通过这一部分的讲述,让学生形成联系的观念[8],学会用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

第五章的体质学说,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在这一章节的讲授中,让学生懂得体质既禀受于先天,又受后天影响,同时还受到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那么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做人做事也是一样的,先天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努力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引入一些名人成功的案例给学生启发,让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努力拼搏,不断进步[9]。

第六章的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

第七章的发病学说,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规律。

第八章的病机学说,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第九章的防治原则,是预防疾病的发生。

以上这些章节阐明了中医学关于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病变机制、预防和治疗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入“关系紊乱,整体失衡”的疾病观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启示学生在做人做事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树立全局意识和整体思想。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思政是当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寓思政教育于专业课教育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的建设研究,一方面,为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提供新的实例,提高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学说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高职高专针推专业《中医基础理论》的说课设计
“冬病夏治”浅析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的要点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