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独生子女锻炼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1-11-23王冬慧冯亚宁董亚琦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教养效能

刘 进,王冬慧,王 超,冯亚宁,董亚琦

1 前言

初中阶段的独生子女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在锻炼动机方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父母、学校通过及时针对性的干预会使初中独生子女形成积极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任务,学校体育承担着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任务。锻炼动机是人们参与体育的心理动因,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先决条件[1]。身体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体育运动中对所面临的目标,对自己的身体能力能否达到目标所持有的信念水平[2]。父母作为独生子女成长中的第一任老师,对独生子女身心健康塑造起着关键引领作用,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支持是初中独生子女锻炼动机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揭示初中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是初中独生子女锻炼动机的前端要素;身体自我效能感是初中独生子女锻炼动机的内在动力;父母支持是初中独生子女锻炼动机的外部动力。基于此,根据初中独生子女身体特点科学安排体育教学活动,为深化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初中独生子女群体锻炼动机的影响因素。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依据研究的目的与需要,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百度文库等工具查阅了我国近年来关于初中独生子女锻炼动机的相关文献,深入了解独生子女体育的概念内涵和特点,分析当前独生子女锻炼动机的研究现状,深入挖掘影响初中独生子女锻炼动机的因素,为本文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资料,奠定了理论基础。

2.2.2 专家访谈法

访谈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大学的体育学和心理学专家,了解初中阶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父母教养方式、身体自我效能感和锻炼动机的特点及其内在关系,整理访谈内容,为本文奠定翔实的理论基础。

2.2.3 逻辑分析法

初中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身体自我效能感、父母支持对锻炼动机的影响进行逻辑分析,为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3 初中独生子女锻炼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父母教养方式是初中独生子女锻炼动机的前端要素

独生子女父母倾注的情感温暖较多,亲子之间互动频率提高,父母尤其关注独生子女的健康和安全,健康是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动机。但是,基于同等地位、权利和类型的同伴交往对独生子女社会化发展的作用是父母无法取代的。由于在成长环境中缺少兄弟姐妹,这种客观条件的欠缺促使独生子女主动去寻求更多的社交锻炼机会,这就是社会交往补偿与扩展[3]。学校体育活动是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体育天然社交的价值属性恰好满足了独生子女的心理需求。非独生子女在成长中有同龄兄弟姐妹相伴,先天存在分享合作的环境,在与兄弟姐妹交往过程中无形中强化了自身的社交能力。

独生子女父母采用拒绝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唯一子女身上,高考体制下竞争的加剧加大了独生子女的压力,增加了孩子的竞争焦虑,致使成就动机偏低,在有难度的体育活动中出现逃避心理,致使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降低。微型家庭结构使父母与独生子女互动交往频繁,这种缺少同龄伙伴的成长环境更有利于独生子女处理 “ 纵向 ” 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更加积极,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早熟化的成人化倾向,父母过分干涉独生子女的成长生活,要求独生子女按照成人的标准行为处事[4],因此,独生子女在体育运动的外貌动机和社交动机较强,注重通过体育活动改善自身形象,增加人际交往的能力。

3.2 身体自我效能感是初中独生子女锻炼动机的内在动力

已有研究表明,身体自我效能感是促进锻炼动机的重要因素,对锻炼动机起着关键调节作用。高身体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会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个体对体育参与的内在动力,降低了对外界奖励与他人评价的关注,进而提高锻炼动机的自我决定程度,激发个体积极参与体育活动[5]。在体育运动中,身体自我效能感低者对自己的运动能力信心降低,从而对自己的认同感降低,致使成就动机下降,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逃避和拖延行为,导致锻炼动机较低。初中独生子女父母更多采用过分拒绝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这样会使独生子女的自我认同和运动积极性降低,自我设限加强,在体育运动中出现退缩和回避,身体自我效能感水平降低,过分关注竞争和回避失败,成就动机偏低,不能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乐趣,身体能力信心的缺失也不利于运动技能的提高,致使乐趣和能力动机偏低。

3.3 父母支持是初中独生子女锻炼动机的外部动力

家庭是独生子女体育运动的启蒙场所,父母规律的体育锻炼行为能够促进、强化和持续影响独生子女体育锻炼行为,促进初中独生子女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父母的运动频率和强度水平会影响独生子女的体育参与水平[6]。家庭支持能够很好预测初中独生子女的运动投入程度,主动为独生子女的体育健身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独生子女树立运动榜样并关心起体育参与状况[7]。从而激发初中独生子女体育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父母积极教养和家庭支持在很大程度提升独生子女体育参与水平。独生子女父母倾注的情感温暖越多,亲子之间互动频率提高,父母尤其关注独生子女的健康和安全,健康是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动机。父母教养方式深刻影响独生子女的身心发展水平,是独生子女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父母情感温暖越多与独生子女体育参与水平呈很高的正相关,情感关注和家庭支持下,父母主动为独生子女营造活跃的家庭体育氛围。情感上支持理解使孩子能够正视体育的价值,更能自信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身体自我效能感增强,强化人们的锻炼内驱力,使个体能够在体育运动中主动获得乐趣,提高独生子女锻炼动机水平和掌握运动技能的热情,进而转化为持久的运动习惯。锻炼动机是个体形成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的心理动力,能够引导个人主动参与体育。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初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父母教养方式、身体自我效能感和锻炼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独生子女父母情感温暖、父母拒绝和父母过度保护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群体;身体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群体;锻炼动机中的能力动机和乐趣动机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群体。外貌动机和社交动机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群体。父母教养方式、身体自我效能感、父母支持和锻炼动机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是初中独生子女锻炼动机的前端要素;身体自我效能感是初中独生子女锻炼动机的内在动力;父母支持是初中独生子女锻炼动机的外部动力。

4.2 建议

4.2.1 家校联袂,合力共育。家庭和学校是独生子女体质健康、心理成熟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家长对独生子女锻炼动机的培育意义重大,父母应该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为独生子女身心和社会化发展适当留有余地。经常开展家庭体育或学校亲子体育活动,通过情感温暖提高独生子女的身体自我效能感,通过多元体育活动形式提高独生子女的锻炼动机水平,家校合力共促独生子女体质健康发展。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适当开展亲子体育提高家长参与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积极性,共同促进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化发展。

4.2.2 优化中学体育课程,提高集体类项目教学内容的比重。独生子女与同龄人之间交往机会先天不足,社交需求较强。在集体活动中,同伴之间交流频繁,通过集体性活动有益于独生子女社会化发展。因此,体育教学中尽可能增加集体活动类、情感交流类和协作完成类项目比重,通过集体性活动让独生子女学会合作,体验乐趣,从而提高独生子女学生锻炼动机水平。

4.2.3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结合独生子女身心特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考虑最近发展区水平,进而提高身体自我效能水平,提高独生子女的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高身体自我效能感能将运动中形成的积极情感体验转化为体育参与的自我决定程度,从而提高锻炼内部动机水平。

4.2.4 科学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地方体育特色,在体育教学中植入运动休闲和民族传统的体育元素,提高独生子女的锻炼动机和体育兴趣,注重独生子女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教养效能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效能评估建模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跟踪导练(三)
地方机构改革“+”与“-”——减的是机构,加的是效能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