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体育线上与线下“共生”教学模式研究

2021-11-23陈瑜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2期
关键词:共生线下传统

陈瑜

(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江苏苏州 215129)

相关统计表明,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效果,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当线上与线下教育进行融合时,通常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2015 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互联网+”概念,并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互联网+”成为非常火热的概念,后期发布的多个重要文件,均表明我国应大力倡导“互联网+”教育。这成为由传统的线下教育逐渐向线上教育转变的重要里程碑,也正因如此,线上与线下“共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中小学阶段而言。

1 中小学体育线上与线下“共生”教学的必要性

1.1 互联网时代的客观要求

互联网的出现逐渐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也逐渐优化了教育的路径和模式。基于互联网先进的技术,教育的方法及模式都发生了相应变化,与互联网之间联系愈发紧密。而传统的线下课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与线上教学成为相辅相成的存在。这也符合国务院所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要求[1]。

1.2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需求

体育一直以来都是人生各个阶段中重要的课程,从幼儿时期的户外运动,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阶段的体育课堂,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由此可见,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当前社会压力较大,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很多身体健康的困扰,而在此背景下,体育也承载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中小学阶段,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学校更应该培养良好的体育意识,使其终身受益。分析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通常较为传统,教师进行授课,学生相对处于被动状态,由此取得的效果通常是单方面的,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充分的知识[2]。同时,因为各地之间教学资源存在差异,各地不同学校的体育及其他学科教学开展的水平和效果大不相同。在城市越发达的地区,通常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则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如此一来,将会造成更大的教育乃至贫富差异。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学生需要通过线上与线下“共生”的教学模式,来开阔眼界,获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1.3 智慧校园工程建设提供支持

科技发展飞速,在几年之前,人们甚至无法想象智慧生活是什么概念。当时许多概念是非常模糊的,然而仅仅几年之后,许多纸上的概念已经落地,并深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在过去最传统的课堂教育中,多媒体相对较少,而当前多媒体已经贯穿到整个教学中,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也逐渐改变了各行各业的教育,也有了更多的可发挥性,同时智慧校园的概念逐渐显现,并且得到了政府等多方力量的支持。基于这种背景,体育教学的线上与线下“共生”模式势在必行。

1.4 疫情之下的驱动作用

当前正处于全民抗议特殊时期,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使得全国乃至全球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为了避免感染新冠的风险,许多学校延迟了开学,打乱了原有的课程安排计划。实际上,线上教学出现在教育中已有较长时间,然而线上体育教学的应用却相对较少,线上教学通常针对的是语、数、外等主要课程。然而,受到疫情影响,学校要求学生进行线上学习,而体育课程也不得已选择了线上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与传统教学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为了在抗疫的特殊时期,保持更好的身体健康状态,体育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体育直播教学成为网络热议话题,甚至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当前,疫情已经持续一年时间,体育教学的线上线下“共生”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 中小学体育线上与线下“共生”教学的显著作用

2.1 线上与线下“共生”教学更为直观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通常是一个教师针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在中小学阶段,通常是大班授课,因此,教师基本上很难顾及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看清楚动作,掌握动作的关键要领。如此一来,只有少数学生能通过体育课堂真正学习到技术,掌握动作技能[3]。而且有时体育教师的动作也并不标准,因此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果。线上教育则可以较好弥补这一弊端,通过线上学习,学生可以较为清晰地掌握每个动作,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近距离直观地感受技术动作,而且通常视频也会配有较为专业的讲解,如果学生掌握得不理想,可以调整视频播放速度来进行学习。同时,在教师进行理论授课时,也会有一些专有名词是学生较难理解的,这时通过线上教学,教师则可以更好地将这部分知识进行讲解,如配图或视频,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

2.2 线上与线下“共生”教学更利于重复

体育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每周通常只有2~4 节体育课。实际上,针对大班教学而言,很难有太多的时间进行仔细讲解。教师通常将整套动作及分解动作进行演示讲解,然而因为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相同。有些学生可能掌握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对较慢,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根据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调整教学进度,课堂上通常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如此一来,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而线上教学则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进行调整,对不懂的内容可以花较多的时间学习[4]。对于传统线下教学而言,学生可能已经记住动作,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又忘记了,但教师不可能经常在学生身边,而线上教学、视频等教学内容可以重复观看,学生可以突破地域和空间的界限随时观看,随时记忆,由此巩固学习效果。

2.3 线上与线下“共生”教学更利于互动

当前,线上英语外教一对一教学,是比较火热的教学模式,也吸引了许多学生报名学习,实际上体育教学也是一样的,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共生”教学实现一对一教学,由此,可以解决传统线下课堂一对多教学存在的问题。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传统的线下教学,会因为课堂时间不足等因素,无法特别理想地开展,而通过线上途径,教师则可以跨越时间和地点的屏障,为教学做更多的准备。教师可以通过拍摄照片、录制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传统的体育教学通常很少布置作业,即使布置作业,教师也是利用课上的时间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很难解决学生的问题。而通过线上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比如让学生录制视频,或者通过线上其他方式反馈给教师,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教师可以更为深层次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传统的教学较为枯燥,而通过线上教学可以探索更多新鲜的模式,比如在体育理论讲解的过程当中,可以结合当前多数学生的喜好,将热点事件与教学知识相互融合,使学生对此感兴趣,从而减少课堂的枯燥[5]。

3 中小学体育线上与线下“共生”教学模式探索

3.1 课前准备阶段

对于“互联网+”的体育教育而言,承载着重要的使命,既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拥有良好的体育品德,又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基于这种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需要进行更多的准备。课上的准备,主要为制作教学资源。教师首先要确立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活动,使每节课内容能够被充分利用,既要设立短期的教学目标,也要设立长期的教学目标,并使短期和长期的体育教学目标趋于一致,达到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6]。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并设计好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应该根据内容来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将资源上传,分享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内容。实际上,在准备阶段,学生和教师是相互的,准备阶段可以为课上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在准备阶段,学生也应该了解教学目标,根据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进行预学,然后,按照教师的要求,上传预学的内容,供教师检查。

3.2 课上学习探究阶段

线上教学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因此,为教师的课上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时间。通过线上与线下“共生”教学,教师不再受限于传统教学,不再因为时间不足等因素无法深入开展教学。在课上学习阶段,教师可以侧重讲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给予学生因人而异的指导。教师可以提前观看学生上传的内容,并分析学生存在的不足,在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获得提升[7]。而学生在课堂上则应该培养独立探索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成果展示,以此为依据,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为细致的指导,并让学生互评,以此使多数学生有所提升。

3.3 课后反馈评价阶段

传统的线下教学,通常通过阶段性的考试来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然而,有时学生可能会受到影响,考试情况并不能够完全客观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而通过线上教学,教师则可以给学生布置随堂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并将练习成果上传给教师,教师则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8]。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课上的评价与反馈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评价教学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掌握技能,取得满意的成绩。教师应该不断观察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调整、优化体育教学方法,使之更为科学合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有了更多评价教师的机会,不再单纯是教师给学生打分,学生也应该及时发现教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教师也能够取得进步,进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良性成长。

4 结语

对于线上与线下“共生”的教学模式而言,教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担当起这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业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教师的心理素质、精神水平也至关重要。除了教师之外,学生家长和学生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共同努力将体育教学延伸为贯穿一生的锻炼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猜你喜欢

共生线下传统
“线上+线下”混合式体操教学的应用研究
2022年4月部分家电线下市场简评
线上与线下混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探讨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ONE⁃MAN UNIVERSITY
清明节的传统
建筑与环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