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新冠疫情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困惑与反思
2021-11-23赖锦松
赖锦松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40)
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打乱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打乱了学校所有课程的常态运行。2020 年春季学期“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成了我国大、中、小学的唯一授课形式,2020年3 月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关于新冠肺炎期间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在线教学的指导意见》,线上高校体育课程也随即展开。然而这种非常态下的体育课程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最终在体育教师们共同努力下,线上体育课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回顾疫情期间的体育课程,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在缺乏网络授课经验、技术、资源等情况下认真完成了课程任务,但如何让课程更符合新时期需要,有必要对后新冠疫情时期(即新冠疫情防控新常态时期)的高校体育课程进行研究。
1 新冠疫情以来高校体育课的成效及不足
1.1 促进了大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重新认识
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疫情期间向民众宣传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和推广各种居家科学健身的方法。高校线上体育课程,将面对疫情的体育健身知识迅速传递给大学生,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大学生对居家体育与健身有了重新认识,懂得了居家也可以有计划、不停歇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学会了利用居所及周边因地制宜从事体育锻炼的手段。此外,新冠疫情期间的高校体育课程还弥补了多年来体育健康知识讲授少、课时少的问题,丰富的理论传递与互动交流成了线上体育课的优势,为大学生较深入地了解体育与健康相关知识、树立终身体育的健康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
1.2 督促了疫情期间大学生合理参与体育锻炼
线上体育课程保证了低年级大学生每周1 次较有规律的体育学习,使他们体验了适应环境的体育锻炼,如不少高校选择将简化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简单易行的技能作为教学内容,一些开设选项体育课的高校让大学生体会了别样的居家专项运动方式和居家体能练习方法,特别是一些体育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指导技能要领与答疑、课堂练习与布置作业相结合让学生上传运动视频,强化了大学生定时安排体育锻炼的行为,使平时极少运动的大学生也从被迫到主动参与其中,逐步习惯了每周运动、按时运动,有效督促了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合理参与体育锻炼。
1.3 缓解了大学生长期居家学习产生的焦虑心理
疫情期间,随着高校各门网课的全面铺开,大学生每天面对电脑或手机数小时,且长时间蜗居在家极易产生焦虑、厌学心理。线上体育课程通过多媒体感观、精美运动视频、经典比赛讲解与简单易学运动相结合,让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得体育美的欣赏和身体锻炼体验,有效缓解了久坐不动的身体状态。一些高校还要求学生定时完成眼保健操练习,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适当的体育学习、体能练习不仅可以让身体动起来,还能缓解长时间面对网络的焦躁情绪,使压抑的心情变得轻松。
1.4 提升了体育教师适应新环境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新冠疫情下的体育网课,首先面临的是环境的挑战,从运动场转移到居家环境,场地少空间小,利用有限条件进行教学必须因地制宜备课;其次是内容的挑战,简单的居家体能与不同运动项目的内容都必须精心设计,要多变才有新鲜感,否则极易造成只看不练的效果,于是出现板凳操、垫上舞等;最后是方式的挑战,从网课设计、拍摄到呈现都精心制作,尤其体育教师要隔空指导学生,必须使出各种方法,不少高校采用团队合作制作课件方式,在充分交流基础上发挥各自特长集体备课。可见,通过新冠疫情历练了体育教师适应新环境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1.5 存在的不足
一是由于新冠疫情非常态期间何时返校复课不能明确,故而体育课程内容始终是临时性、碎片化的组合,造成体育课程技能学习缺乏系统性;二是虽然新冠疫情下体育课程都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的,但多数体育教师备课仍缺乏专业设备、拍摄技巧、制作经验、组织合作、专门培训等,课程方式多数欠规范性;三是受网络时空的限制,造成体育课堂上不少大学生面对屏幕只看不动,加之缺乏运动氛围,大学生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总体不高,体育教师很难随时监督大学生的参与;四是虽有制度与检查为保障,表面上体育教师尽心教、学生认真学,课程评价总体良好,但效果与质量仍相当有限;五是因质疑线上体育课效果,仍有部分高校体育停课1学期或减少课程学时,居家半年的大学生体质下降程度难以估量。
2 后新冠疫情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困惑
2011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2015 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以及近两年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关于全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估工作情况的通报”均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情况继续呈下降趋势。受2020 年新冠疫情影响,虽然多数高校开设线上体育课程,但调查显示,居家半年的大学生运动量总体远不如常态下的运动量,整体体质继续下滑已是必然。虽然当前国内新冠疫情已得到有效防控,但国际疫情持续,国内防控压力仍很大,也给现行高校体育课程再添诸多困难。
2.1 在增强大学生体质上课程难以发挥最佳效能
自2002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不论国家或是地方下达的有关高校体育工作文件,还是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针对高校体育课程在线教学的指导意见,均明确指出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任务或基本目标之一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只有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有持续的锻炼才能增强体质健康,然而后新冠疫情时期,各高校在较长时间仍存在疫情风险,防控还不能松懈,虽然多数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已全面开放,但课堂体育教学活动仍受到诸多限制,课外体育氛围也受到较大影响,那些不愿或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更有理由少动或不动,在保稳定、少聚集前提下高校体育课程在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上难以发挥最佳效能。
2.2 在传授知识体系上课程难以满足需求衔接
后新冠疫情时期,受国际疫情影响,国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虽然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恢复如初,但不排除疫情反复或别的突发情况发生,造成体育课程再次暂停、或在校(居家)线上授课状况,或将再度面临课上与课下体育内容的衔接、线上线下体育课内容的衔接、校园与居家体育内容的衔接、体育运动与健康防疫的衔接以及不同时空环境满足不同需求的衔接等问题。青春期间大学生的健康知识与素养还很不足,需要一定强度与密度的体育运动才能增强体质健康,也需要从事个人与团队挑战的体育运动才能获得体力与精神上的释放。可见,如局部突发情况,课程内容如何安排、知识体系如何衔接仍是难题。
2.3 受不稳定环境影响,课程体育资源有待开发
《纲要》指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提出充分利用“人力、体育设施、运动项目、课外校外体育、自然环境”5个方面课程资源。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正规的体育场馆设施设备已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唯一资源,也让体育教师基本忽视了其他资源的存在与开发。后新冠疫情时期,高校体育课程应考虑随时在不确定的环境下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即使在运动场要求限制扎堆聚集运动以及没有正规运动环境、器材资源等情况下也应尽力保障课程开展。目前以选项教学为主的高校体育课程在校园、居家等环境中还有多少可开发、可利用的资源亟需深入探究。
2.4 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亟待实施新常态管理
新冠疫情以前,高校体育课程从课堂为主延伸到课外的管理已在学界形成共识,即课内外一体化管理模式。新冠疫情期间,因条件与环境限制课外体育受到严重影响,除个别高校开启了少量体育“云竞赛、云活动”外,正常的课外社团体育、阳光长跑、体育测试、体育竞赛等几乎停滞。而后新冠疫情时期,课堂体育虽然恢复正常,但很多常规教学方式方法仍受到防控限制,此时的线上体育推送、课外体育活动作为课堂体育的延伸更显弥足珍贵,尤其是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促增强体质健康和满足多元化需求的课外体育方式方法,为此亟待实施新常态下的课程管理。
3 对后新冠疫情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反思
后新冠疫情时期,高校体育课程已恢复正常,然而毕竟仍不是常态,结合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做好做细高校体育工作同时,应该反思高校体育课程,尤其是紧密围绕“三态”(疫情之前的常态、疫情期间的非常态以及疫情防控期间的新常态)积极实践探索。
3.1 增强意识,丰富课程形式
后新冠疫情时期,虽全国高校2020 年秋季已全面回校复课,但国际疫情仍很严峻,国内防控不松懈仍是第一要务,为此开展高校体育课程,首先,师生要增强生命价值意识,如树立更强的安全社交距离、拒绝扎堆激烈运动、强化运动卫生、增强体质健康、自觉锻炼和健康生活意识等,建立高校体育防控应急预案,树立解决体育运动中疫情突发事件的安全责任与健康防控意识等;其次,应丰富课程形式,如构建线上线下与课内外相结合的混合式课程形式,遴选与开发优质的体育慕课或网课体育健康理论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微信、QQ 等)继续向学生推送,以及将制作或遴选的优质运动技能和体能训练视频与线下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等等。
3.2 改进方法,挖掘特色资源
后新冠疫情时期的高校体育课程,由于非常态下大学生长时间少运动或不运动,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就要注意安全,包括量能、体能、难度等,为此应鼓励对以往正规竞技体育方法进行适当改进,如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馆,打破以往唯竞技体育的内容与规则方法,形成地域性、技巧性、民族性、娱乐性、健身性、安全性等于一体的运动方法,让竞技体育基础弱、体质较差的大学生也能轻松参与。此外,还应积极挖掘资源,让更多的资源适用于当下,并结合运动场域促成特色资源,如多在非竞技运动场地或空地开发适应性更强的简易运动项目,在“宅文化”基础上挖掘适用于宿舍周边开展的简易运动或“宅体育”,使大学生在远离正规运动场的生活区,也能利用有限空间环境就近选择适合的体育方法安全地锻炼身体。
3.3 加强管理,提升教师能力
后新冠疫情时期的高校体育课程既要为促进大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总目标加大体育场馆开放力度,也要警惕学校急于恢复常态体育而忽略防控,为此要加强课程管理,包括开展多样的显性课程(课堂教学)与丰富的隐形课程(课外体育、线上推送、竞技体育等)管理相结合,尤其加大隐性课程管理,将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协会锻炼、健康知识宣传教育、课外阳光体育活动、各类体育竞赛等均纳入其中,加强线下教学与线上互动相结合等,努力实现体育大课程管理。此外,体育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达到更强的专业素养、责任心、执行力和领导力,包括有更强课程责任担当、提升显性课程管理能力、提升隐性课程执行力、构建大课程管理服务意识以及保持健康体育的正能量引领力等。
3.4 加大服务,促进师生共建
新冠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教育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已明确各高校要开足开齐体育课、积极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竞赛等,面对随时突发的防控变化,虽然体育教师已有准备,但部分大学生仍意志不坚,以至于一旦出现发热或疑似病例又会引起恐慌,甚至怀疑体育、抵触体育。为此,应加大服务,促进师生共建,包括建立更完善的高校体育课程管理制度,拓宽师生在体育课程的权利义务。在学校层面,建立更完善的体育运动保险保障制度,为师生在课程中更轻松地开展教学活动保驾护航;在教师层面,通过组织或参与体育课程管理的教师相关培训,明确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层面,建立更符合实际的学习评价制度和学业预警制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发挥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等。
4 结 语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持续,人类要彻底战胜疫情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加强后新冠疫情时期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十分必要。为此,各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在高度警惕、加强管理的同时,也应组织和鼓励高校体育教师参与到新时期的体育课程建设中,做好后疫情下体育课程相关实践与探索,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做好常态、非常态与新常态体育课程衔接,形成更合理完善的课内外相结合的高校体育大课程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