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价值及践行策略

2021-11-23张宇晴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11期
关键词:社团立德树人育人

张宇晴,李 理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自古以来,我国就把立德置于立功、立言之上,意在强调品德的重要性。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然而,受人口基数和教育资源两极分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指向上有所缺失。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受到整个教育界和全社会的重视与关注。高校体育社团在培育大学生团结协作、诚信规范、责任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德育价值。充分挖掘其立德树人元素,既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又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本文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价值、践行困境及践行策略进行阐释,对高校落实立德育人使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特质与功能: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价值透视

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德。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的活动。学校体育社团是以体育项目为活动形式的大学生自发组织,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体育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品德,实现大学生在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多方面的德育价值,有利于推动“立德”和“树人”相结合,使高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助力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 发展大学生积极进取、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缺乏一定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品质,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心理,甚至自暴自弃。这些对其学习和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大学生加入体育社团,可以选择喜爱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够调节管理不良情绪、提高自身抗压能力,还能合理分配自我锻炼的时间,培养积极进取的学习习惯。通过体育社团活动,能使大学生增强自信和勇气,形成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

1.2 培养大学生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

遵守规则、公平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精髓,在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中,可以随处感受到这种氛围。大学生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时,会有直观深刻的感受,并且能够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在体育运动中传递公平、公正的意识。例如,在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足球友谊赛中,即使比赛双方实力差距较大,弱势方仍然遵守规则,竭尽全力,不从其他地方寻求“外援”。场外的观众,理性观赏,自觉维护赛场秩序等,这些都体现了大学生的体育道德精神。

1.3 塑造大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体育品格

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生根据体育兴趣爱好自愿组成、自主开展体育活动,按照一定章程或规范进行自我管理的大学生群众性组织。加入体育社团的大学生成员,组织和策划相应社团活动,能够培养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社团成员之间通过互帮互助、无私奉献,能够养成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增进彼此的友谊。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能够将体育运动中养成的担当意识、合作精神等自觉迁移至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转化为社会生活的通则,能推动大学生责任担当品格的养成。

2 局限与隐忧: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践行困境

2.1 德育资源匮乏,活动开展受限

德育资源是指德育活动所需要的一切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知识、经验、信息等,是发展德育不可缺少的物质或精神等条件。高校体育社团必须有充足的德育资源,才能保证体育社团德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高校本身物力资源缺乏。体育类场馆场地数量有限,承担着大学生正常的体育课程、体育竞赛、日常训练等。张劲松的调查发现,有70%的大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表示不满,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习惯。大多数体育社团没有固定地区开展活动,通常临时通知即将使用的场地,导致了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减少。因此,体育社团只能利用空余场地,或向学校正式申请场地才能开展社团活动。其次,高校体育社团的财力资源不足。体育器材、服装、活动推广等都需要经费支持,而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生性质的非营利性组织,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大部分是社团成员缴纳的会费和培训费,入不敷出。以高校体育舞蹈社团为例,北京大学国标舞团、复旦大学国标舞协会通常以社团培训费为主要资金来源,而国外高校如哈佛大学国标舞俱乐部、麻省理工国标舞俱乐部等除了收取一定培训费之外,还接受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助,资金来源更广泛。在学校拨款方面,其中大部分经费划拨给了影响力较大的体育社团,因此规模较小、影响力较弱、没有赞助的体育社团会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再次,人力资源匮乏也制约着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有学者调查发现,师资辅导是当前高校体育社团比较缺乏的因素,许多体育社团并没有达到一社团一教师的规定要求,只有36%的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其余社团通常由少数骨干带头进行,体育社团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并且体育社团种类较多,活动开展频繁,体育教师的精力和能力有限,无法对每个社团进行定期的指导,也会导致对体育社团的专业指导时间不足,热情度下降。

2.2 德育管理缺失,运行效率低下

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管理重点在育德育人和树德育风。然而现阶段高校体育社团运行效率低下,不能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实践育人效能。一方面,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具体事务由社团内部自我管理。学者陈瑶的调查发现,87.7%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体育社团有规章制度,12.3%的学生表示没有规章制度,部分体育社团成员没有认识到社团的制度实施。因此,大部分体育社团由于内部组织不够严谨,成员之间缺乏沟通,管理制度措施等建设不够完善。(1)在组建之初,体育社团规章制度大多根据其他性质社团的制度借鉴而来,缺乏体育类社团的针对性,使得管理制度无法落到实处,社团工作没有可以依照、实质性的条例。(2)社团各部门分工不明确,活动开展盲目随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不利于体育社团的长久发展。(3)体育社团负责人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较少,没有汲取新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很好地推进体育社团活动的展开。另一方面,高校体育社团的行政审批较为繁琐,从侧面影响了体育社团的活动效率。高校体育社团的成立需要社团发起人、指导教师、经费来源以及社团规章制度等条件,一般挂靠在学校体育部,由校团委或者社团联合会进行管理监督,成立后的体育社团需要制定社团年度计划,每年定期举办1 ~2 次体育比赛,在社团内部实行经费透明制度、干部换届制度等。

2.3 德育功能弱化,社团流动性大

高校体育社团的持续性较差,德育功能弱化。体育社团的主要德育功能在于树人,为大学生提供指导方向,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然而,当下多数体育社团的发展目标不清晰,人员流动性大。第一,体育社团服务定位不明确,没有为社团成员制定相应的成长计划。例如,体育社团中有些会员运动技能水平较高,而有些会员是运动“小白”。面对不同的会员,如何规划社团活动极为重要。第二,体育社团会员活动定位不准确,即社团活动的开展是盲目、没有方向的,有的社团活动尽管开展的次数多,但活动质量无法保证,完全没有体现出体育社团的育人优势和价值引导功能。第三,体育社团成员准入门槛低。入团时往往“来者不拒,多多益善”,退团时也没有硬性要求,缺乏相关制约因素。第四,社团成员不稳定,年级越高人数越少。大一、大二的大学生是体育社团的主要参与人员,对社团活动充满期待和好奇,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从大三开始大学生参与度下降,除了留任团长以外,其余大学生基本会选择退团,专注于学习或工作。除此之外,在一些小规模体育社团中,还存在成员个人意识浓厚、各抒己见的问题,对待社团组织的活动经常一时兴起,很多情况下无法达成一致。综上所述,体育社团如果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未来规划,则会导致社团人员流失、持续性下降,进而导致育人效果不稳定,弱化德育功能。

2.4 德育理念滞后,缺乏体育意识

高校育人的目标在于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体育社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使命,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才能指导社团长久发展。大数据时代,社会环境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观点,每个社团成员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念。然而当下还有少数大学生认为体育社团应以培养兴趣为主,不应该与德育混为一谈,把德育工作嵌入其中。这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体育意识,思想上有一定“功利性”,只追求当下的利益,长此以往,容易滋生类似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传统的德育理念、方式遭受严峻挑战。例如,大多数体育社团举办活动对以往资料照抄照搬,借鉴上一任负责人的方式开展,一届接着一届,流于形式,大学生容易产生惰性思维。再如,体育社团缺少现代化的交流方式,还在用较为传统、原始的如拉横幅、挂彩报、摆桌子进行宣传,不够新颖,没有很强的吸引力。许多体育社团以自上而下、灌输式的传统育人理念开展社团活动,并没有照顾到德育对象的心理特点、身体感受、思想观念。

例如,北京大学山鹰社在周内会组织日常攀岩、晚训活动,培育大学生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到周末社团会组织徒步露营活动,锻炼大学生户外生存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每年的暑寒假会组织专门的技术学习和体能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社团还会举办各类如装备、医疗、摄影讲座,举行各类小型比赛,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截至2021 年3 月,社团共组织了47 次攀登。然而大多数高校体育社团并不能像北京大学山鹰社一样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社团活动,对于社团的体育训练,内容单一、枯燥,大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举办的活动规模较小,主要在高校体育社团内部和学校范围内,校级比赛较少;体育社团组织活动的频率低。这些都是由德育理念滞后带来的连锁反应,导致体育社团德育价值发挥不好。

3 超越与构建: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价值践行策略

3.1 拓宽资源渠道,强化育人实效

第一,高校应统筹学校体育资源,完善体育社团的硬件设施,合理安排体育场馆的使用,推进体育资源的开放性,如加快体育场地建设、灵活租借场地等,避免大学生对参与体育社团活动丧失激情。第二,体育社团可以向学校申请财政专项,校方通过调配经费来支持社团活动开展。体育社团也可以挖掘自身优势,向社会宣传体育运动的意义,以提供体育服务等形式,增强自身的创收能力,为高校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第三,加快“第二课堂”体育社团的教师培训,高校应对大学生体育社团进行专业的服务、指导与保障,建立健全指导教师队伍,提高体育社团的专业性。

3.2 规范社团管理,巩固育人成果

健全高校体育社团管理体制,是集体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障。(1)体育社团应重视社团章程,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在实践中检验和发挥真正的德育指导和约束作用。(2)体育社团要规范各项具体制度,如社团活动细则、财务管理制度、会员考核制度等,全面系统地推进体育社团的规范化。(3)体育社团应加强社团骨干培养,要选拔思想过硬、技术过关、责任心强且组织能力优秀的大学生担任负责人。体育社团不仅要提供体育运动技能方面的课程与机会,还要提升社团大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觉悟,对其领导和管理能力进行针对化的培训。

3.3 优化队伍结构,积累育人经验

大学生变化多、流动性大,要保证社团德育功能的持续性发展,应从优化社团队伍、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制定社团愿景规划3 个方面入手,积累育人经验。第一,除了对社团骨干成员的培养,还要加强对所有社团成员的培训,注重大学生策划、总结的能力,强化整个体育社团队伍的素质培育。第二,举办的活动应结合自身特点优势,创造性地开展有层次、有内涵的体育活动,不局限于校内,扩宽交流渠道,多方面提升社团质量,激发社团创造力,打造特色品牌。第三,精准定位,理顺社团发展思路,明确服务的对象和服务的方式。用目标鼓舞人心,用规划凝聚人心。

3.4 树立体育意识,融入育人理念

高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思政教育的育人规律,以社团文化建设为载体,融入育人理念。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体育社团应坚定正确发展方向。体育将社团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育人要求相结合,确保高校体育社团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高校社团各成员、社团之间可以进行资源共享,举办特色性的社团活动,如足球篮球联赛、社团联谊等,通过交流、观摩、学习以及相互借鉴的方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化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观念、正确的胜负观、互相尊重、社会责任感等。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会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4 结 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发展大学生体育精神、培养大学生体育道德、塑造大学生体育品格方面独特的育人优势,拓宽资源渠道,强化育人实效;规范社团管理,巩固育人成果;优化队伍结构,积累育人经验;树立体育意识,融入育人理念。在德育实践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重视、鼓励大学生开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推动大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助力高校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社团立德树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社团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