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2021-11-23王东
王东
(东北林业大学体育部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1 社会与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
当前,随着世界融合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升级,中国体育发展的2个领域——社会与学校,都呈现出新的特点[1]。
1.1 社会体育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西方体育及极限运动的传入与扩散,社会体育主要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
一种趋势是以养生为体育锻炼的目的,竞争性不强,有一定兴趣集合点,但行为的延续性不足。主要人群是中老年群体,主要锻炼形式包括广场舞、太极拳、八段锦等,动作简单、柔和,且以社区为主要锻炼场地。随着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不断提升,社区开发商开始逐渐注重社区体育设施、场馆的建设。但由于社区场地有限,且以补充服务为主,器械设施较为简单,只能实现安全且单一的养生目的。即便建设有专供体育锻炼的场所,如社区配套游泳馆、溜冰场、羽毛球馆等,但也可能存在管理不善、使用率不高等问题,而且部分项目虽然有一定的兴趣集合点,但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组织性,延续性不强[2,3]。
另一种趋势是以兴趣为体育锻炼的结合点,组织性强,冒险性重,主要人群是中青年群体。他们有财力、有毅力,甚至能够合作举办社会性体育竞赛。此类人群中的一部分人选择的运动项目具有专业化强、冒险性重等特点。以极限运动俱乐部为例,其以蹦极、跳伞、跑酷等极限运动为主,具有极高的专业性,竞争性不高但冒险性极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受众较为集中,且一般都是已经具备较好身体素质的人群,基本不具备推广意义。另一部分人进行体育锻炼的功利性较重,能够组成以参加社会性赛事为主要目标的俱乐部及社会体育团体。以长跑俱乐部为例,整个团队更有组织性、针对性,能够针对国内的大型长跑赛事开展系统性的培训锻炼,甚至参加国外赛事,以高额的奖金为目标,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4]。
1.2 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
与人群成分复杂、目的多元化的社会体育相比,学校体育更有目的性、组织性且人群成分比较单一,体育的主要培养对象就是学生[5],目前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体育课程纳入义务教育系统中,内容固定,且具有强制性。体育课程是学生自幼儿园到大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必须开展的义务教育内容,虽然强调兴趣点,但部分体育课程仍具有强制性。如中考、高考都已将体育纳入考核范围之内,规定性的体育测试项目决定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项目具有规定性与强制性,如仰卧起坐、立定跳远,无论学生是否感兴趣或是否擅长,都要开展体育锻炼,从总体性提升身体素质。
二是以基础性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考虑整体安全性与适用性。学校规定的体育课程一般都会以基本的身体素质锻炼为主,因为青少年的身体还在生长发育阶段,剧烈的体育运动容易造成损伤,安全性不高,且学校的体育教育需要考虑整个群体的适用性,部分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也需要体育锻炼的参与度。这部分学生虽然身体素质较弱,但仍具备体育锻炼能力,且因为学生群体较多,体育一般也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不会特意为这部分学生设置单独的课程或锻炼项目,因此,从整体锻炼目的考虑,学校体育课程以基础性项目为主。
三是以竞技类体育锻炼项目为辅,以兴趣培养为切入点,选拔专业化人才。在学校基础性教育中选择大众最为熟悉且发展最为成熟的竞技类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与擅长技能来进行选择,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一方面对场地的专业化要求不高,基本所有学校都能够设立这些体育项目;另一方面这些竞技类项目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安全性来考虑,对学校来说都是最优的选择。且竞技类项目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能够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焕发身体活力,激发集体凝聚力,熟悉良性竞争氛围,掌握更多的技术知识。
2 社会与学校体育的相互作用
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作为中国体育发展的2个重要领域,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从对象人群上来看,学校里的学生与教师可以参与到社会体育中,如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俱乐部,或在社区体育场馆进行锻炼等;社会体育爱好者也可以到学校开放的锻炼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6]。
2.1 以学校体育为基础,社会体育为补充,二者互相促进
整体来说,中国体育事业仍然是以学校体育为基础,社会体育作为补充,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强化整体人群“体育意识”“健身意识”“养生意识”。从学校体育的特点来说,学校的体育运动场所的建设比较完善,在强调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当下,各个学校都意识到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而且学校体育教育比较成体系,师资力量也比较专业,安全性高,因此学校体育仍然是基础。而社会体育场地比较分散,且参与人群较为复杂,无法进行集中性、大范围的体育锻炼,但方便学生在课外、在家附近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开展社会性的竞技比赛,能够调动全社会阶层的广泛参与度。因此,学校体育仍然需要社会体育作为补充。以足球运动为例,国家和社会对足球的重视直接影响学校对足球运动的重视度,师资力量也会相对应的有所升级。且作为竞技类项目,社会性的足球竞技比赛能够激发参与者的荣誉感,高额的奖金刺激及非货币性政策类奖励(如大学足球奖学金等)都会对学校足球体育教育形成强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对足球运动的重视,也能够不断挖掘出好的足球苗子,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与锻炼。如此一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二者互相促进,逐渐强化整个社会群体的“体育意识”,助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7]。
2.2 以学校教育为本,社会检验为导向,二者和谐共进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基地,学生在其中能够学习到基础的体育知识及必备的体育技能,然而学校的范围毕竟比较集中与单一,学生并不能完全认识到自身能力在群体中的位置,因此需要社会检验。例如,可参加社会性质的体育竞赛,在竞争对抗中查缺补漏,以是否能够适应社会体育发展作为价值导向,从而使学校体育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二者和谐共进,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适合中国体育需求,能够有效推动中国体育事业一体化发展的体育人才。
3 社会与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学校培养目标要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上文已经探讨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二者之间不可割裂开来,学校培养目标应以输送适合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为主,不可闭门造车,要紧跟社会发展与时代步伐,要考虑我国在一些世界性赛事中缺乏的体育人才,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与培养。社会体育也要高度重视组织性、安全性与公平性,形成良好的体育竞争氛围,真正发挥社会竞技性比赛的作用,调动城市发展积极性,激发市民体育活力,唤醒体育意识[8,9]。
3.2 要充分调动社会与学校双方的体育资源
随着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大众群体的体育锻炼场地有所增长,但是仍不能完全满足需要,而学校因为假期较多,完善的体育场所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政府要合理规划社会与学校的体育资源,建设开放型强、综合性的体育场馆,同时适当开放学校体育资源,强化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4 结语
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二者特点鲜明,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全面健身”战略目标,大幅度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需强化融合,协同发展,如此才能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