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田径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研究

2021-11-23黄春萍吴明才邓万金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8期
关键词:田径运动员德育

黄春萍 吴明才 邓万金

(深圳大学 广东深圳 518000)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中,阐述德育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的体育事业由传统的体育教学已经慢慢转变成“快乐体育”,旨在使学生享受体育,乐于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以此实现身心全面发展[1]。如今德育渗透在体育事业中是当前教育形势的需要。田径是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之一,其分为田赛和竞赛以及全能赛,包括跑、投、跳等四十多个运动项目,学生参加田径运动,可以提高体质健康水平,锤炼顽强拼搏的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进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因此,田径是一项教育价值极高的运动项目。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是德育的主体工程[2]。高校田径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德育工作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可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该文突出如何更好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高校田径教学中的内容,并找到高效促进德育教育与田径课程的融合途径。高校田径教学与渗透德育教育的契合点是探索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 高校田径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

不久之前,田径课程还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要课程。但近几年来,各高校为了满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大部分的公共体育课实行了选修课制度[3]。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的种类越来越多,而且好玩、刺激的项目很多,如攀岩、壁球等,导致学生们的自主选课范围加大,出现田径课受其他运动项目课冲击的状况,甚至有一些高校不再开设公共体育田径课程。按照目前这种情况,田径运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1.2 高校田径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高校田径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用调查问卷(对高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研,一共收集210份问卷,有效问卷200份)和归纳演绎方法,发现以下问题。

1.2.1 受应试教育的束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贯穿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依然是教师单调灌输教学内容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缺乏“以人为本、健康发展”的理念[4]。根据调研卷的数据得知,76.6%的学生认为,田径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但还有23.4%的同学认为,田径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应试教育。对于田径这项含有跑、跳、投等多项目的运动,在简短的课程时间里,教师只简单强调课堂纪律、安全事项和技术教学,不能将德育教育很好地渗透到田径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与此同时,学校对田径课程渗透德育教育的工作缺乏一定的监督及管理。

1.2.2 社会公德的缺乏

社会公德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在体育教育中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5]。根据调研问卷设计高校田径课程公德相关问题,得出以下结果:35.11%的学生在田径课堂上经常出现不尊重教师、迟到、大声说话、擅自离队等情况,严重违反了上课纪律;23.4%的学生在田径课程上出现不爱护公共体育设备甚至故意破坏的情况,这些都是社会公德缺乏的表现。

1.2.3 德育建设不足

柴志铭在高校体育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在实践中关注学生道德建设的仅占 49%,只有45%的教师认为应当把体育作为德育渗透的一个有效途径[6]。高校体育项目有很多,其中就包括田径教学,在高校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只是注重技术教学而忽略理论教学,导致田径课程的德育建设不足。

1.2.4 学生缺乏对田径的认识

由问卷数据可知,65.5%的学生浅表了解田径运动,认为其难度高、高要求、枯燥,没有新意和娱乐色彩,在大学难以通过田径课程达标考核和难以取得好的成绩,而这些看法成为学生不选修该课程的理由。29.5%的学生基本了解田径运动,仅有5%的学生对田径有深入的了解。学生缺乏对田径的认识和了解,限制了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

2 田径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2.1 强化心理素质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田径比赛的淘汰是非常残酷的,短跑比赛在十多秒内就能淘汰一批人,运动员的努力如果没有得到理想的回报,心里的打击是巨大的。运动员赛前紧张被视为正常现象,心理压力来自自身肩上的重托与期望。比赛的关键时刻,运动员需要稳定而强大的心理素质,及时调节情绪、从容面对紧张。在长久的田径训练过程中,出现受伤的现象是很难避免的,然而伤病也会让运动员对训练产生抵触心理,更可能会产生心理阴影,导致训练的积极性降低。田径教学的模拟与实战,能很好地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从容面对各类考试、竞赛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突发情况,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树立品德修养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赛场上的一句名言,公正、公平、公开是竞技的基本要求。田径赛上的作弊、不公平等事件时有发生。例如,在跨栏比赛中,对手为不让刘翔争拿第一,临近终点时,连续三次故意打刘翔的手,让其无法夺冠;兴奋剂事件也时有报道,对不具备检测兴奋剂设备的赛事,运动员就要遵守比赛的规定,树立诚实、正直等品德修养。田径教学可以树立学生的基本品德修养,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田径比赛,对赛场上出现密谋协议、恶意串通、排挤他人等不正当行为有着预防意义。

2.3 培养组织性和纪律性

在田径训练中,由教师或队长组织成员的分工和训练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完成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良好的能动性。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纪律不成教学,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课堂的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等要求与奖惩机制,需要每个学生都知道,并且确立好班级的纪律和作风。在此过程中,学生严格听从教师或队长的训练安排,展现出良好的纪律与作风,可以培养规则意识与时间观念。教育者要为受教育者做出榜样,如教师要提前十多分钟到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很好地改善学生间的关系,起到团队凝聚力的作用。

2.4 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在田径训练过程中,器材、辅助训练设备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安排专门的值日生或者按照学生学号排序,轮流借还器材和辅助道具,并在练习前告知学生,如何正当使用、爱护器材设备,减少器材的损耗。运动器材是学生训练的伙伴,正确地使用器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能体现出学生对公共财产的爱护。久而久之,学生可以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2.5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在接力赛项目中接力棒的交接,考验的是运动员之间的默契性。掉棒并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运动员间磨合的问题。技术动作的不规范,运动员间需要相互反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反馈问题、促进团队协作的过程,运动员需要虚心接受、积极参与、及时纠正完成每一棒的交接。训练中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同样需要队友之间的相互鼓励;训练后的疲惫、肌肉的酸痛,需要队友之间相互放松疲劳的肌肉,减缓肌肉的酸痛感。通过一次次的训练,团队凝聚力也在渐渐形成,运动员之间的信任和默契的提升,能增强运动员团队间的协作精神。

2.6 锤炼顽强拼搏的意志

田径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无疑是枯燥无趣的,不断重复着一次又一次技术动作的训练,运动员仿佛看不到尽头。疲惫、偷懒、无心训练、放弃等心理不断出现。优秀运动员的事迹及其背后付出的汗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让学生明白成功的背后需要顽强拼搏的意志。例如,短跑中,运动员对零点零几秒的追求与执着;跨栏中,运动员对细节的注重与敢于跨越的挑战以及无所畏惧的冲锋意识;中长跑中,运动员耐力与意志力的较量;标枪中运动员对完美技术的展现。磨炼意志、执着追求、无所畏惧对学生吃苦耐劳、不懈奋斗等优质品质有重要意义。

3 田径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3.1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德育内容,能获得良好的田径德育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坚持“计划层次性”原则,在开展德育渗透田径教学过程中,注重设置练习教案的层次性和科学性,为学生设置合理的田径运动的目标,让学生在教学中树立自信,增强心理素质。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应增加爱国主义意识、顽强拼搏的意志等内容。例如,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中外田径发展史、著名运动员的成长史等,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发奋图强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

3.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是教育内容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品德修养等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田径教学中,教师的形象、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着装整齐,语言文明,对学生耐心、认真负责。在长时间的相处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知识增长和德育培养有重要的影响。孔子的教育宗旨是学做人,重视道德教育,他强调“为己之学”,真正的学习者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7]。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形象、注意自身的仪容仪表,做好每一个细节,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同时,教师以身作则,加入学生的练习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田径的兴趣,并锻炼学生的耐力及不言放弃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要使德育教育融合到高校田径教学中,学校提高师资队伍的资历是必要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掌握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探索有利于高校田径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高效率地完成“自主性内化”。

3.3 丰富田径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3.3.1 游戏比赛法

游戏比赛是培养团队意识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方式,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游戏当中,学生在乐中学,提高对田径的兴趣,使田径教学更好地与德育教育融合。在田径教学中有些项目的练习形式比较无聊单一、枯燥无味,如耐力跑、投掷等项目,学生训练时如同嚼蜡。可通过游戏方式适当替代枯燥项目的练习,调动田径课堂氛围及环境的活跃度,调动大学生活动参与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短跑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接力比赛、追逐比赛等方式,比赛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尊重对手和遵守规则;比赛结束后,对各队伍给予相应的鼓励或肯定,引导他们分析比赛出现的问题和提出相应的措施。通过游戏比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增进了感情,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田径课程上,他们是一个团队,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集体意识。

3.3.2 适当的激励法

适当的激励会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与生俱来就需要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激励时,要考虑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8]。田径涉及跑、投、跳等多个项目,是一项有难度的运动项目,增加了对学生的考验,其中涉及的道德问题也会更多。在物质方面,纳入思想政治成绩,并提高思想政治成绩和平时表现的期末成绩比重,对优秀、努力的学生给予奖状、礼品等一定的物质奖励。在精神方面,对在田径课程中成绩优秀、进步较大的学生,采取公开表扬的方式,给予学生肯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信任的关系,有利于田径教学更好地渗入德育教育。

3.4 建立完善考核体系

大多数的高校田径课程的考核体系由平时表现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组成,并没有将思想政治纳入考核中,导致学生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术知识和平时课堂表现,而忽略了对德育内容的学习。考核是田径教学在学期结束后对学生的检验,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手段。高校田径教学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把田径教学中的德育元素纳入考核标准里,通过口头问答、试卷考试、动作展示等多种形式对田径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德育内容进行评价。如此一来,这种方式更能突出田径课程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程度,提升高校田径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田径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田径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决定了其德育教育内涵很丰富,涵盖了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德育元素,这些元素隐藏在田径教学的内容中。在田径课程中,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发展,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授不同的运动技能,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充分渗透德育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体现教书育人的统一性。

猜你喜欢

田径运动员德育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计数:田径小能手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运动员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