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几个措施
2021-11-22徐艳
徐艳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颗明珠,是无数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鉴赏古诗词,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本文就介绍几种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深受历代文人学者的好评,被誉为“奇之又奇”之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导入新课,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播放名家的朗诵音频,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也可以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視频,引导他们欣赏诗中的美景,感受画面美。
教师可以利用PPT展示与“蜀道”相关的图片,引导他们初步感受蜀道之险。
导入语示例:
大家知道蜀道吗?大屏幕上的这幅图呈现的就是蜀道的景象。是不是很险峻呢?鲁迅先生曾在《故乡》中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都知道,四川盆地四周环山,那么古人是如何走出这条蜀道的呢?诗人李白以浪漫的笔触、夸张的手法,描绘出蜀道之险,讲述了与蜀道有关的历史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首《蜀道难》吧!
之后,学生可以自由朗读诗歌,理解其中陌生字词的含义。教师再请读得好的学生上台示范,让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初步感受到诗歌的美。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
《蜀道难》主要描写了蜀山的高峻和蜀道的艰险。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和修辞美。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朗读了诗歌,同学们应该都发现了诗中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们能将它找出来吗?诗人为什么要重复写这句诗呢?”
他们很快就能发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歌中重复出现了三次,而且它刚好将诗歌分成了三个部分。
此时,教师可以追问:“那么,诗歌的每一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
经过思考,他们会发现第一部分开门见山,说明了蜀道的“来历”,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第二部分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第三部分写了蜀地的环境之险恶。诗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强调蜀道之难行,凸显了诗歌的主旨。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而且能深入体会反复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
三、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学生整体感知了作品,对作品的内容、艺术特色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拓展延伸,展示一些课外资料,帮助他们开阔眼界。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李白的另一首诗歌: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①,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②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①蚕丛路:蚕丛,传说中蜀国的开国君主。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②春流:泛指春天水涨,江水奔流;一说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一说泛指蜀中城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李白的这首诗歌,然后让他们比较这首诗歌的首联与《蜀道难》的首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通过阅读和分析,他们会发现:《送友人入蜀》的首联只是在平静地叙述蜀道的崎岖和不易行,宛如在和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蜀道难》的首句是则是一个感叹句,饱含强烈的情感,点出了作品的主题,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总之,在开展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拓展延伸,开阔他们的阅读视野。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更好地引导他们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提高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刘国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