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兴国县低质低效林成因和改造技术措施
2021-11-22曾艳张清秀钟光文
曾艳 张清秀 钟光文
摘要 提升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和林业高质量发展。分析兴国县低产低效林的成因及目前改造工作的难点,探索低质低效林改造技术措施。
关键词 低质低效林;改造技术;思路;建议
中图分类号:S7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7–0192–03
兴国县属长江一级支流——赣江上游的贡江水流域,国土面积3 215 000 000 m2,地势呈北高南低走向。北部是山区林地,土壤属黄壤土,腐殖层较厚,植被较多;南部是丘陵山区林地,土壤属紫色页岩形成的红壤土,呈酸性,基本没有腐殖质层,大部分为马尾松纯林,林木生长缓慢。
受战争、大炼钢铁、过度开垦等历史原因影响,兴国县的森林生态系统曾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锐减。20世纪80年代,兴国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 899 000 000 m2,占县域面积近60%,山地植被覆盖率仅28.8%,被英国水保专家查理斯爵士夫妇称为“江南沙漠”。面对严峻的现实,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国人民开始了漫长的灭荒造林、改善生态征程,通过飞机播种造林种草,营造了大面积的马尾松纯林,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
据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县林地面积约2 474 733 334.33 m2,其中有林地面积约2 159 466 667 m2,森林覆盖率为74.57%,活立木蓄积为690万m3。全县马尾松纯林面积为1 375 333 333 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55.6%。全县稀疏残次林较多,郁闭度0.5以下的森林面积达925 333 333 m2,占林地面积的37.4%,且基本分布在南部丘陵山区。平均每667 m2活立木蓄积仅1.95 m3,低于全省平均3.28 m3/667 m2、全市平均2.93 m3/667 m2,仅为全国水平的34%。
1 低质低效林形成的原因
1.1 历史原因
由于水土流失异常严重,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从1984年起,兴国县先后实施了“消灭荒山”“山上再造”的发展策略,主要通过植苗造林和飞播撒种的方式建立了大面积的马尾松林,这种造林方式比较高效、高速。但是,当时经济基础不足,管理方式不够科学与全面,缺乏对幼林的抚育,出现栽种无序、种源混乱等现象,逐渐形成低质低效的森林现状,森林资源不均衡、结构不合理。
1.2 环境脆弱
随着时代的发展,兴国县周边环境逐年恶化,如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壤日益贫瘠。由于前期流失较为严重、分布比较广泛,后期采取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方式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健康生长。据统计,当前兴国县亩平蓄积量仍不足全县平均水平。
1.3 经营方式
植树造林过程中的经营方式是十分关键的。例如,造林阶段没有合理选择树木种类、种植范围,容易导致树木难以成材或成材率高但难以成林。兴国县当前的经营方式存在过度采伐、抽壮丁、没有科学有效地抚育管理中间幼苗等问题,严重影响林地生产力和综合生长能力,这也是出现低质残次林的原因之一。
1.4 灾难多重
不及时预防与处理病虫灾害、火灾等也易形成低质低效林。例如,兴国县大量种植马尾松,森林资源结构较为单一,很容易周期性地遭受毛虫的侵袭,马尾松自身抵御病虫能力较弱,受灾之后会停止生长或直接死亡。此外,松树还会遭受松材线虫病害,国际上十分重视这种病虫害,属于一种检疫性病虫害,松树染上这样的病虫害基本会在40 d死亡,而且传染性极强,很可能从几棵转变为成百上千亩,在病虫害中,这种松材线虫又被称为“艾滋病”。除了病虫害,还有火灾,兴国县树种结构存在的一定不合理性,针叶林、阔叶林相对较少,容易引起火灾,且技术管护不够科学。
1.5 投入不足
后期管理、抚育对林业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幼苗抚育、中幼林浇灌、中途砍伐等。兴国县经济条件有限,营业造林管理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出现重造林、轻管理现象。此外,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导致很多幼林不能得到有效成长,资金支持不足难以配备高效的管理技术、采购生命力强的幼苗。
2 主要改造方式与技术措施
2.1 补植改造
(1)补植对象:以中幼残次林、劣质林为对象,重点对稀疏残次林地、马尾松飞播纯林、郁闭度0.5且林木分布不均匀、林中空地较大的中幼林等实施补植改造,可以补植乡土阔叶树种,增加阔叶树比例。
(2)补植方法:根据林木分布情况选择补植方法,空地较多、团状分布的林地选择块植方法,实现集中补种的效果;空地面积较小或当前林木分布较为平均的地域可以采取均匀补植方法;林木分布不均、或密或疏的林分,则在稀疏林地中补植造林,并在局部清理、补植过密地块[1]。
(3)主要工序:局部疏伐(块状、带状、群团)→林地清理→大穴整地→大苗造林→幼林抚育→封山育林等。施工要求应遵照《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 1690—2007)等有关规定。
2.2 更替改造
(1)更替对象:以立地條件较好的低质低效商品林为对象,重点对因造林树种选择不当或经营管理不当或病虫危害严重、林木生长缓慢的低质低效林,郁闭度0.3的中龄林以上(含中龄林)的低质低效林,亩均蓄积量3 m3以下的近成过熟林等实施更替改造措施。对生态地位重要、生态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困难造林地、坡度>35林地、乔木生长线以上的高海拔地均不宜采取采伐更新措施。
(2)更替方法:根据立地条件和小班林分状况确定更替方法,将改造小班所有林木一次全部伐完并及时更新,或采用带状、块状逐步隔年伐完,经2年以上时间逐步更替;结合防火林带建设,在山顶或山脚以木荷、油茶等耐火树种为主,建设10 m以上宽度的防火林带。
(3)主要工序:林地清理→整地→栽植→幼林抚育→封山育林等。应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 1690—2007)等有关规定组织施工。
2.3 抚育改造
(1)改造对象:以低效纯林、经营不当林、病虫危害林、天然阔叶残次林等为对象,重点是每667 m2树高30 cm以上幼树幼苗超过200株或树高30 cm以下幼树幼苗超过400株,或幼苗、幼树层植被总覆盖度达80%以上;目的树种生长受非目的树种或霸王树、杂草、灌木、藤蔓等影响的幼龄林;或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的林分。综合使用多种抚育方法,如卫生抚育、透光伐等,做到密度科学、去除劣质,同时平衡林地水肥条件,调整林木生长空间,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
(2)抚育方法:按林木生长、发育顺序,可采用透光伐、疏伐、生长伐,灾害林可结合卫生伐采用综合抚育的方法。各抚育方法的具体要求参照《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2009)规定。
(3)主要工序:割灌除草→局部间伐(补植)→培土施肥→封山育林等。
2.4 封育改造
(1)封育对象:以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自然条件及天然更新条件较好并通过封山育林可以达到改造目的、郁闭度0.5的低质低效林等为封育对象,可充分利用森林自我修复更新能力,通过全面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更新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
(2)封育方法:对天然更新条件及现状较好的林分采取封禁育林措施;对自然更新有障碍的林地则辅以人工促进更新措施(即对密度相对较为稀疏的林分适当补植补播乡土阔叶树,诱导形成多树种混交林);对边远山区、江河上游、水库集水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急陡坡林地以及植被恢复较困难的封育区,实行全面封育措施,并根据局部立地条件,补植(补播)乡土阔叶树种,诱导培育成针阔混交林。
(3)技术措施:按《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 15163—2004)的规定实施。连续封育5年以上,在封禁期内严禁采伐、开垦、采石、开矿、放牧等。树木株数量较少、覆盖度不够以及分布较为分散的区域可以采取补种、补播的人工育林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空地、冠下的区域,局部适当补阔,每667 m2补植6~10株,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设置警示标志、设置界桩围栏、适当补植(补播)、人工巡护等。
2.5 其它措施
(1)对低效纯林、树种不适林,可以采取引入阔叶林的方式进行集中种植或间歇性补种,尽量优化林业结构,增加適合树木种类的数量与扩大覆盖面,采取最优的方式,按照不超过总积蓄的四分之一的原则进行树木砍伐。
(2)采取中幼龄林木抚育方式为低质低效林改造补充中坚力量。例如,科学施肥、保护萌生力强的树种、制定排涝防旱方案、定期松土、按时除杂草等,不断恢复林业生长力,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 科学经营森林发展建议
科学经营森林已经成为当前兴国县林业方面考虑的首要问题。兴国县具有天然的造林优势,应采取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发挥有利植树造林优势,推动林业高效稳定健康发展。
3.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
任何管理方式的制定与执行都离不开领导层的支持与部署,兴国县林业部门应及时根据当前的生态状况、林业发展状况制定生态建设的5年规划,将改造低质低效林列入其中,联合政府部门做好各项工作的责任划分,落实到人,做到有安排、有执行、有监督,统一协调,以合力来推动改造低质低效林的工作高效发展。
3.2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参与度
低质低效林的改造不仅是政府林业部门的工作,也是全县人民的任务与责任。在整个工程落实的过程中应注重宣传和引导,让全县人民共同参与。(1)加大宣传力度,引入广播、电台、报纸等多种媒介,宣传改造低质低效林的优势、价值和必要性等,让全县人民感受到开展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2)提升农林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如定期培训造林技术、提升管护能力。
3.3 强化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制度要求开展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根据招标有制度、合同要签订、监理要到位、责任要到人等原则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做到严格、规范、高效、法制;定期优化作业方式,完善项目质量监督制度,保障改造工程有序推进。
3.4 科学制定方案,加强技术指导
(1)制定科学的改造方案。兴国县林业主管部门应摸底调查当前低质低效林的整体现状,包括资源面积、树木种类、分布等,因地制宜地制定改造方案,包括整体改造计划、预期目标、涉及的改造方式、改造强度、树种搭配等,同时涉及部门设置、人员分配等,促进整个作业流动性的发展,加强整个过程中的监督与推进,确保改造方案的可行性[2]。
(2)加强技术指导。不断推行新技术,如推行容器袋育苗、截根育苗新技术进行优质苗木培育,为低质低效林的改造奠定基础。做好科学的技术指导。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技术人员作为现场技术支持,对本地区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掌握适地适树、良种壮苗、良法造林等更多的育林技术。
3.5 规范资金使用,严格管理资金
资金使用关系整个改造工程是否高效如期完成,在相关资金使用上应坚持“先改后补”的原则,按照实际状况先进行改造,然后邀请相关部门进行合格验收,再根据改造效果向政府申请补贴。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广大林农的切实利益和林业经营者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有序改造和提升低质低效林。此外,在资金管理上要严格做到专款专用,杜绝预支、滥用等,制定严格的调取制度、归还制度、报销制度以及监督制度,为项目的推进奠定资金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俊明.小陇山林区低质低效林改培经营技术[J].乡村科技,2020(14):76-77.
[2] 刘艳霞.加强低质低效林改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J].农家参谋,2020(5):106.
责任编辑:黄艳飞
Analysis of Low Quality and Low Efficieney forest in Xingguo County
ZENG Yan et al (Xingguo County Forestry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Ganzhou, Jiangxi 342400)
Abstract Improving forest qual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igh-quality fore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low yield and low efficiency forest in Xingguo county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current reconstruction work, and explored the technical measure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low quality and low efficiency forest.
Key words Low quality and low efficiency forest;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Ideas and sugge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