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林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2021-11-22汤健钟丽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7期

汤健 钟丽

摘要 主要介绍育苗技术、人工造林技术以及混交林种植三种营林技术,从培育抗性树种、病害植株处理、加强抚育养护、设置隔离带、营造混交林等方面分析不同营林技术应用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具体措施,保障林业生态发展。

关键词 营林技术;病虫害防治;混交林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7–0015–02

森林病虫害是现阶段需重点关注且有待解决的问题。病害及虫害种类较多,在处理病虫害时,需先了解各类病害的传播特点,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降低病虫害持续蔓延风险,促进生态系统和谐发展。

1 营林技术分类

1.1 育苗技术

应用育苗技术时,需合理确定育苗方法,从而达到育苗预期效果。技术人员应先进行全面分析,选择育苗地点,该区域的基本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且便于取水。分析林区实际环境,确定育苗具体位置,尽可能降低森林环境和苗木培育环境的差异性,提高苗木成活率,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发生率[1]。

1.2 混交林种植

混交林技术的实现原理是在同一森林区域内同时栽种多品种苗木。通常情况下,技术人员可以采取区域混交、带状混交等方式开展栽种作业。在实际栽种中,需依托森林基本情况,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展混交种植。与其他种植方式相比,混交林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如栽种的森林质量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苗木种类多样化等。

1.2 人工造林技术

人工造林技术需根据林区实际情况,秉持因地制宜的营林原则,科学选择造林树种进行栽种,确保选用的树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林区生长环境与气候条件,同时还可满足林区实际需求,提高造林树种成活率。开展人工造林工作时,技术人员需全面勘察栽种区域土壤成分、平整度等,保证树木生长过程中能获取充足的养分。此外,还应全方位落实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日常养护与管理力度,实现人工造林经济效益最大化。

2 森林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应用

2.1 培育抗性树种

开展造林工作时,首要的是要重视苗木抗病虫害能力。根据森林所处地域土壤结构、光照条件等,选择与控制造林植株的品种;合理添加生物溶液,保证森林中各类植株之间能够相互依存、相互制衡,促使森林生态环境体系稳定发展。以某林区为例,其所属的气候环境为寒带季风气候,当地年均气温为-4℃~-2℃,且该地区降雨量一般维持在450~500 mm,植株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来源于附近的两大水系,土壤条件以棕色针叶林土为主,部分区域为暗棕色土壤,还包括沼泽土、冲击土等,具有优良的土壤理化性质,且土壤肥力能够满足森林各类树种生长所需。在该林区造林时,应选用木质化较高的苗木且未遭受过病虫害的侵扰,避免天牛、白蛾等虫害影响,同时还能抵御大多数病害,如腐烂病、疱锈病等。此外,在营林过程中使用科学、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将各类苗木遗传基因图谱进行对应标记,为森林营林工作培育出健康且生长状态良好的树种。

2.2 病害植株处理

(1)冬季时需注重进行森林苗木修剪工作,主要修剪对象为遭受病虫害侵扰的枝叶,集中烧毁剪下的枝叶,并在完成该项工作后深翻土壤,根据林区土壤养分及水分实际情况做好施肥工作,全面清理林地中的杂草和枯枝,为森林苗木春季成长提供良好卫生的天然条件,降低苗木感染越冬病蟲害的风险。

(2)做好植株防冻伤工作。在树干与地面相距约1 m的位置上涂白,达到防冻伤目的。

(3)防止害虫越冬。星天牛、黑翅土白蚁等会严重威胁植株健康,不利于春季生长。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手段处理虫害,如使用800倍液50%马拉硫磷喷洒至树干底部,也可以对植株喷洒1000倍液40%氧化乐果,起到预防、治理虫害的作用。在处理黑翅土白蚁时,需找到白蚁洞穴并挖掘至50 cm处,将灭蚁灵放进洞穴内杀灭白蚁。9—10月需收集并处理马尾松的衰弱木和枯枝败叶,避免松墨天牛幼虫侵害植株。

(4)重视实施苗木培育工作,观察植株生长状态,及时落实除草与松土工作,做好施肥与灌溉,为苗木营造通风良好、透光性强的生长环境,促进森林植株健康生长。

2.3 加强抚育管护

(1)营林工作结束后,需定期对新造森林区域进行除草。苗木生长期间极易受杂草影响,杂草不仅会争夺幼苗日常所需养分,还会成为害虫隐藏的天然场所,使苗木受到侵扰,技术人员无法第一时间找到病虫源。因此,技术人员需提高对杂草处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使用机械方式除草,确保杂草被彻底清除,提高作业效率。

(2)做好松土工作。一般情况下,松土深度为10~15 cm,若森林所处的地理环境较为干旱,可以适当深松,但需控制在20 cm以内,最浅松土深度为15 cm,确保土壤的通透性。

(3)根据苗木生长情况,合理灌溉与施肥,确保苗木生长过程中能够吸收足够的水分及养分,加快生长。

(4)成林后,若植株枝叶过于繁茂,会严重影响林木之间的通风与光照效果,降低植株自身抵抗力。对此,需做好间伐工作,增强林间透光度,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可采取抚育间伐的方式伐除生长不健康或遭受病虫害侵严重扰的植株;优化林区内部栽植密度,为森林各类植株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重视改善林间卫生环境,提高植株抗逆性,优化森林整体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2.4 设置森林隔离带

某林区总面积为148 700 hm2,其中林地面积为67 200 hm2,约占林区总面积的45%。此外,还包括4 570 000 m3的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高达50.60%。林区内栽植的树种有云杉、油松等;还有部分阔叶树种,如白桦、山杨等;部分区域栽植臭冷杉、千金榆。因林区面积大,增加了森林染病虫害的风险。基于此,该林区通过设置隔离带的方式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预防森林火灾的作用。由于病菌与害虫均需借助特定的树种作为传播的载体,而隔离带能够隔离染病树种与健康树种,确保病虫害可以被控制在可预防及治理的范围内,保证森林各类树种不被破坏。该林区主要设置的隔离带为沙棘、刺槐、河流以及农田等,前两类树种不易遭受病虫害的侵扰,无法作为病虫害的传播媒介,具有良好的隔离效果,而河流与农田的设置实现了对森林树种的天然阻隔。

2.5 科學营造混交林

营造混交林的前提是保证森林苗木优良,掌握苗木生长过程中的特点,确保根系及树冠能够吸收足够的养分,增强苗木抵御能力[2]。

(1)完善苗木准备工作,尽可能选择留有“三叉根”且长度在15~20 cm的苗木,保证苗木整体的稳定性。在此过程中应控制好栽种和起苗的时间,一般这两项工作在同一天进行,若无法当天种植苗木,可以采用假植的方法完成营林作业,避免苗木脱水,减少营林损失。

(2)苗木栽植后,需做好养护与管理工作。检查苗木根系是否有悬空现象,针对倾斜的苗木,应第一时间进行培土处理,为了防止放牧对混交林的影响,可以使用稻草捆绑苗木。

(3)森林极易遭受天牛病虫害,可选用马尾松、木荷等树种,采取块状、株间混交以及行间混交等方式开展栽植工作,种植过程中需保证两类树种的比例为(1:5)~(1:3),树种之间安置隔离带,降低单一食性病虫害扩散风险,达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合理搭配混交林树种,增强森林苗木病虫害防御能力。一般选择喜光与耐阴的树种进行混合栽植,同时在森林中布设灌木林和花卉林,引进害虫天敌,进行病虫害生物防治。

3 结束语

营林技术的合理应用能进一步提高森林病虫害防御能力。因此,负责森林养护的工作人员需掌握各类营林技术的应用方法,采取病害植株处理、混交林营造等方式降低森林染病风险,实现林业经济与生态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莉莉.营林措施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作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20(18): 125,127.

[2] 张蓓.探究生物防治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种子科技,2020,38 (23):49-50.

责任编辑:黄艳飞

The Application of Forest Technology in Forest Pest Control

TANG Jian et al (Development Zone Forestry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Abstract Mainly introducing the seedling technology, the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mixed forest planting three kinds of forest technology, respectively,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resistant tree species, disease plant treatment, strengthen breeding and conservation, set up isolation zone, create mixed forest five aspects, analysis of different forest technology applied to forest pest control work of specific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orests.

Key words Forest technology; Pest control; Mixed fo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