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阆中)巴都和巴文化论坛”综述
2021-11-22蒲林德
蒲林德
摘 要:
“中国(阆中)巴都和巴文化论坛”于2021年9月下旬在巴国的最后首都阆中成功举行。会议认为,巴国城市的演进轨迹呈现出依附江河、线性串珠的形态。巴蜀文化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但是巴文化也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是联系中原传统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以及蜀、楚、秦、吴等地方文化的重要文化纽带。会议还通过了《阆中共识》。
关键词:
巴蜀关系;基本特征;文化纽带;阆中共识
2021年9月 28日至29日,“中国(阆中)巴都和巴文化论坛”在巴国的最后国都——阆中成功召开。此次论坛是在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指导下,由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和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四川省阆中历史文化研究会和阆中市文联承办的首届巴都和巴文化交流盛会。
大会收到论文30余篇。王川、潘殊闲、彭邦本、杨铭、罗二虎、纪国泰、李殿元、邓经武、黄剑华等60余名专家学者,就巴都与巴文化的起源、发展、影响、内涵与外延、保护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讨论。
罗二虎认为在巴文化研究中,無论持有何种观点,研究什么专题,学界对于有关巴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取得共识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认识,他对巴文化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再思考,就作为地域文化的“巴文化”,以及晚期巴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巴国与巴人等概念予以阐释。他希望能通过大家不断讨论、探索与相互交流以尽量达成共识。
邓辉认为,中国封建王朝对境内诸民族区域实施“羁縻”管理,肇始于战国时的巴地巴人,并由秦国推行实施,随后在历代运用中逐渐完善与加强。“羁縻”作为管理模式一经出现,即对中国历史上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连锁反应与独特的作用。羁縻措施是一定历史阶段中,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是封建中央王朝联络各民族的重要手段与机制。
黄剑华认为,古代巴、蜀在农业生产方面都是栽种水稻为主,文化习俗相同,在崇尚与观念方面也是相互渗透。譬如古代巴人崇虎、崇蛇,将虎与蛇作为族群的标识;古蜀先民崇鸟,崇拜龙、蛇,对虎也有敬崇之心,并对大象有特殊的崇奉之情。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对此就给予了充分的揭示。巴与蜀关系密切,但也常闹矛盾,有时候还要发生战争。由此可知“巴蛇食象”或“吞象”,比喻的便是巴、蜀相争。正是由于蛇、象之争,从而为秦朝统一巴、蜀提供了机会。
潘殊闲以《华阳国志·巴志》所载巴西郡人物为对象,通过文献梳理,考证其生平事履,并由此证明,巴西郡在当时巴地五郡(巴郡、巴东郡、涪陵郡、巴西郡、宕渠郡)中,确实堪称人杰地灵的翘楚,常璩所谓“其人自先汉以来,傀伟俶傥,冠冕三巴”的评论,相当客观公允;而由此得出的“巴有将,蜀有相”的结论,则更加精辟,影响深远,直到今天。
屈小强认为,“巴文化”应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居住于巴地区的人所创造的具有独自特征的全部物质文化的遗存,即巴地的考古文化;第二层指先秦时期居住于巴地的人在该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第三层即古代及近代先后居住于巴地的人在该地区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侯开良说,西汉水入阆名渝水,“曲折三曲如‘巴字”。大自然鬼斧神工,成全了天地秘境。古老天数圣地,凝聚古今灵气。阆中山川奇绝,原生态体现出上古“王邑之都,天下之中”的政治地理格局和神仙思想,乃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地域文化独特,鲜活完整地展现出了地中、一画、二绳、四象、五位和龙的意象,为研究中国古天文和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范本。
纪国泰认为,善于征战的巴国、敢于抗争的巴人、“五教雍和”的巴风,不仅是巴人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展现巴蜀文化基本特征的最重要的元素。
邓经武认为,活跃于阆渝之地的上古巴人,因崇拜大蛇而聚合成蛇巴部族,在“巴蛇吞象”图腾大纛下以大胆骄顽的种族性格搏击人生,开始了迈向文明的历程。他们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认知和解释自己的人生,其中关于人类文学艺术来源的思考,值得重视。
李文福认为,阆中板楯賨人是个古老民族,兰家坝新石器遗址当属板楯賨人的文化遗址。巴渝文化的核心是由賨人(板楯蛮)为主体的族群创造的。秦汉以后对此史不绝书。其活动地区不断扩大,内部发展不平衡,出现了许多重要人物。其“僻处山谷者”则长期保持民族特点,至宋时还可见。
袁磊认为,巴人并没有消亡,而是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在一起。比如宣汉县土家族,可能就是巴人的后裔。宣汉县是四川省最大的土家族聚集地,保留了远古巴人的一些习俗,如哭嫁、祭祀、酒文化等等。巴文化是中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的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达州巴文化就是达州地区巴人及其后裔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综合。
……
大会认为,巴国城市的演进轨迹呈现出依附江河、线性串珠的形态。江州(重庆)、枳(涪陵)、平都(丰都)、垫江(合川)、阆中等为巴国历代都城。阆中作为古巴国的最后国都,作为全国“四大古城”之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由巴文化与蜀文化共同组成的巴蜀文化,不仅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巴蜀文化是一个整体。巴文化与蜀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巴文化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在重视蜀文化、巴渝文化、天府文化研究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巴文化的研究。
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的是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的秦始皇。但是,早在秦始皇之前100年,秦帝国就开始了它统一的步伐,而首先被统一的是巴、蜀;郡县制也于统一巴、蜀之后的公元前314年在巴蜀地区推行。
巴文化可以说是西南山地文化圈层中最璀璨的文化。它作为联系中原传统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以及蜀、楚、秦、吴等地方文化的一种重要文化纽带,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巴文化作为西南山地文化圈中的核心文化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丰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巴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族群持久繁荣的动力与根因,从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新的助力。
经过专家们的热烈讨论,会议就巴文化研究的许多问题取得了相同看法并发布了《阆中共识》。
大会宣布,在巴文化研究中要不断运用新思想、新方法,从新的视野和角度不断提出新课题,为巴文化研究开辟更加广阔的学术空间。今后将定期举办“中国(阆中)巴都和巴文化论坛”等巴文化高端研讨会(或论坛)和巴渝文化旅游节,充分发掘和发挥巴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建立巴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共享机制,践行“抱团促发展,促创新”的理念,构建巴文化特有的思想文化、认知识别、文脉传承、遗产保护、文创研发和艺术生产体系,助推泛巴文化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深化全面小康、老区振兴发展贡献巴文化力量。
附:
阆中共识
(2021年9月29日于“中国(阆中)巴都和巴文化论坛”通过)
2021年9月 28日至29日,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四川省阆中历史文化研究会、阆中市文联与来自重庆、湖北、四川等地的专家学者,聚会巴国的最后国都——阆中,召开了“2021中国(阆中)巴都和巴文化论坛”,就巴都与巴文化的起源、发展、影响、保护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一、巴人是秦漢时对生活在嘉陵江中下游峡江一带族群的概称
嘉陵江源于甘青高原下经峡江通江汉平原,独特的地理使其成为族群移动文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从天水大地湾文化,经陇南徽成盆地到嘉陵江中游及峡江一带的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巴文化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幅以伏羲氏为代表的中华人文祖源的生动生活场景,表明嘉陵江不仅是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华“文明的轴线”。它连通黄河长江,成为民族文化脉动的重要源泉。阆中位于嘉陵江中游,上承甘青,下达江汉,是嘉陵江峡江文化交汇重地、巴渝文化重要传承地,是巴賨板楯蛮世代累居之所,也是巴子国最后的国都,在巴文化研究和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巴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华伏羲文化重要的传承者,而且也是中华仙道巫鬼文化的源头,是道教的发祥端,在中国区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巴文化相比邻近的楚文化、蜀文化等地域文化来讲,研究相对滞后;因此,加强巴文化研究,促进文旅融合及区域经济整合已成为巴文化研究及巴渝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巴文化在其诞生时期即开始了向体现大一统观念的中原文化凝聚和集结,为“文化中国”的民族文化建构起着重要作用
巴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天性劲勇、恩信方略、浪漫神奇、道法自然、包容开放、认同中华、维护统一等方面的特质。巴文化在其诞生时期即开始了向大一统的中原文化凝聚和集结,在实现“最广泛的文化认同”的历史进程中,为“文化中国”的民族文化建构起着重要作用。从文化认同角度看,其特质和内涵虽然从秦汉以后即融入中原文化之中,成为汉族文化的一部分;但从区域特色的延续性角度看,仍保持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巴渝舞”“巴渝竹枝”,至今还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展示了巴文化+地域文化生态,成为独具特色的嘉陵江峡江巴渝文化的代表。巴文化是中华地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文化富矿。加强嘉陵江峡江流域川陕甘渝鄂五省市巴渝文化协作研究,建设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巴蜀秦陇鄂五省市祖源文化经济走廊,则是当今坚持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中国”“文明中国”文化建设,推进民族文化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三、坚持文化自信,深入巴文化研究,繁荣新时代文化
文化的内涵是可传承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作为联系中原传统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以及蜀、楚、秦、吴等地方文化的一种重要文化纽带,巴文化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不可忽视,更不应处在地方文化研究群落中的边缘化地位。巴文化作为西南山地文化圈中的核心文化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丰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巴文化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发现族群持久繁荣的动力与根因,从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新的助力。
巴文化研究要坚持文化自信。巴文化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新时代,需要更深入地展开对巴文化的研究,以繁荣新时代文化。要定期举办“中国(阆中)巴都和巴文化论坛”这样的巴文化高端研讨会(或论坛)和巴渝文化旅游节。
四、弘扬巴文化精神,为思想道德建设贡献价值范式,为经济发展提供思想资源
对巴文化的深入研究,创作有关巴文化作品,不仅可以为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更可以为思想道德建设贡献价值范式,为经济发展提供思想资源。
弘扬巴文化精神,可以实现“以文化人”的学术目的,肩负起人文精神传承的主要社会责任。其学术研究的深入,既有利于推动全局性学术繁荣,也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其成果的传播和再释必然达到以文化人的特殊效果。
巴文化研究有利于推动南方各经济区域形成文化向心力和整合力,实现文化软实力打造,推动区域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传统文化精神传承。
五、凝炼巴文化符号,创新巴文化产业,助力巴文化研究成果转化的运用和发展
巴文化含义深邃,其核心价值完全可以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转化,使其更彰显出最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巴文化符号的凝炼,在传承中创新,推动中国新时代文化产业的振兴,不仅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思路。
文化创意产业须将文化和创意作为产业内涵的核心要素。巴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突出创意和文化等无形资源的投入,实现创造性智力成果的生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推动保护、传承、弘扬最有效的手段。要在保护巴文化遗产,去芜存精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高价值的巴文化产品,为旅游产业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创新巴文化研究,建立资源保护利用与共享机制,推动巴文化走向世界
巴文化研究任重道远。一方面,研究的方向、内容、空间还需要不断地明确、丰富和拓展;另一方面,在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巴文化,促进社会发展问题上,也有待进一步探讨。要扩大巴文化交流,为全面开放合作展现巴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巴文化研究中要不断运用新思想、新方法,从新的视野和角度不断提出新课题,为巴文化研究开辟更加广阔的学术空间。
要充分发掘和发挥巴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建立巴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共享机制,践行“抱团促发展,促创新”的理念,构建巴文化特有的思想文化、认知识别、文脉传承、遗产保护、文创研发和艺术生产体系,助推泛巴文化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深化全面小康、老区振兴发展贡献巴文化力量。
我们要在继续挖掘、保护、传承巴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推动巴文化走出巴山,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作者:阆中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