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加坡“乐龄”实践看我国艺术博物馆的适老化服务

2021-11-22赵梦妍

文史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乐龄老龄化当代艺术

赵梦妍

摘   要:

新加坡的“乐龄”的观念深入到其各项社会适老化服务当中,其中新加坡艺术博物馆“老年人与当代艺术项目”十分具有参考性。以此为比照,我国艺术博物馆也应重视对老年群体的服务工作,不断地完善服务理念和方式,从而实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新加坡;乐龄;艺术博物馆;适老化

一、新加坡的“乐龄”概念及其博物馆的“老年人与当代艺术项目”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作为亚洲发达国家的新加坡也不例外。当前,新加坡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快速的国家之一,巴林基金会在《环游世界八十个创意老龄化项目》报告中有统计:“2030年,新加坡预计会有四分之一的人口超过65岁,老龄化已经成为新加坡的一项重大政策议题,而卫生与社会保障部门也开始密切合作,开发老龄化相关项目。”[1]在关于“老龄化”的相关字眼中,新加坡人偏爱“乐龄”一词。“乐龄”更能体现新加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态度,也更符合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未来社会中老年群体的参与度也变高,相关文娱场所也应为此做出积极的应对。其中,新加坡艺术博物馆的“老年人与当代艺术项目”就十分具有参考性。该项目是一项试验项目,于2019年开始规划实行,是新加坡艺术博物馆“触摸与收藏”项目的延伸。“触摸与收藏”项目将当代艺术体验的受众面扩大,取材于新加坡艺术家的作品,尤其是与新加坡历史、文化和社会有关的作品,并配合视障人士的需要加入音频指引和更精细的艺术品细节的刻画,以加强互动和了解。同样,它衍生出的“老年人与当代艺术项目”,目的也是通过当代艺术,让养老院中的老年人在新加坡艺术家的带领下,以环境和自然为灵感来源,感受生活当中的艺术之美。对于老年群体而言,该项目融合了终身学习、积极老龄化、创意老龄化等社会理念,一定程度上可得出艺术和创造力有益于老年人健康和实现积极老龄化的结论。老年人对当代艺术创作、鉴赏等项目的学习,拓展了其知识和技能,丰富了老年生活。同时,于新加坡艺术博物馆而言,这项计划使其更能了解社会公众的需要,有助于未来公众教育活动的改善。未来,该馆计划与综合护理机构接触,将项目扩大到其他老年人活动中心,并将艺术创作工作坊进一步推广,让长者甚至残障人士参与,让观众亲身体验当代艺术。

新加坡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容小觑,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一系列积极举措,人性化、治愈感、丰富性的“乐养、乐龄”理念对同为亚洲国家的中国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当下我国博物馆运行现状及适老化困境

随着全国各地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迎来了“博物馆热”。当下,参观博物馆不仅仅是人们接受科普教育的途径,更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休闲方式。在博物馆公共教育方面,观众在博物馆的学习过程也从“被动接受”转向到“双向交流”。博物馆观众数量的增多亦意味着其受众身份的多元化,即博物馆的观众结构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博物馆的受众面空前广泛,从学龄前儿童到青年大学生、退休老人均身在其中……可见,博物馆的参观者是广大的社会成员。这便对博物馆的公共教育理念和手段有了更高、更具体、更多元、更专业的要求。

不可否认,博物馆教育确实是打造学习型社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人也将博物馆当作是终身学习的课堂。不过,现今我国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是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未成年人教育上,各大博物馆的周末活动以及展览配套活动,多是围绕未成年人展开的。显然,博物馆并未给社会中的另一类弱势群体即老年观众以足够的关注;换言之,当下我国博物馆的适老化服务不够到位。问题主要体现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措施不足,针对老年人的社会教育和活动不多。

三、在“乐龄”视野下的博物馆与老年人之双向互动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支付等词汇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智慧生活的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中还存在大量的老龄人口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对老年人而言,智能社会是一堵无形的“数字城墙”。为了打破这样一堵无形的墙,让老年人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当中也收获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國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11月24日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和八项重点任务,涉及老年人“乐龄”生活的诸多方面,其重点任务中提出要“便利老年人文体活动——提高文体场所服务适老化程度、丰富老年人参加文体活动的智能化渠道”[2]。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公益文化场馆自然也该承担起这一任务与责任。博物馆不仅要在硬件设施、展览服务方面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条件,更要提升老年观众群体对博物馆的参与感。博物馆应当切实把握住老年观众的需求,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贴心的服务。

(一)将老年人“引进”博物馆

博物馆的“引进来”举措,是指博物馆在维护好与当下博物馆老年观众之间的黏性的同时,提高博物馆作为文化教育场所的相关适老化服务,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走进博物馆。

首先,保障老年人在博物馆参观陈列时的便捷性。博物馆要做的就是满足老年观众进行参观活动时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一方面,努力提升博物馆内各项公共基础设施的便捷程度,在进行智能化、电子化的同时,仍要保留人工服务台,以满足老年人进行线下预约、咨询、讲解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在布展陈列时要考虑到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在一定的展览空间范围内,增设辅助器材。例如,针对视力较弱的老年观众,适当放大说明字体、提供放大镜或增设可触摸的仿真复制品等。另一方面,在涉及老年观众的相关日常接待中,咨询和讲解服务是最普遍的,尤其是讲解服务。即使是人工解说,老年人也常常“望而却步”,羞于上前做进一步了解;至于对用公众号、二维码查看展品信息及讲解等功能的使用率就更低了。因而,分众化、对象化的讲解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帮助老年观众克服身心观展障碍,提升观展体验,激发老年人对于展览的兴趣点,还能提高老年人与展览、展品的互动水平与参与水平,使其能有较专业、较深入的体验。

其次,除了物质需求外,博物馆还需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满足其内心的需求度,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当前,关于博物馆观众的“分众化”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就整个行业的反馈情况看,针对老年人举办的展览和文化活动所占比例依然很小。在诸多老年观众中,虽不乏具有一定博物馆知识的业余爱好者,但更多的还是陪同孙辈参观、参加公教活动的离、退休人员,或者是前来旅游的异地游客。基于此,博物馆可于较为成熟的青少年公教活动中融入一些亲子活动,让陪同参观的祖辈也能参与其中;或是为老年人举办其感兴趣的主题科普讲座,给予其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此外,还可举办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其他展览,如以革命历史为主题的展览(如纪念建党、建国,纪念抗战胜利、辛亥革命等的展览)。博物馆还可开展“乐龄”公教活动,为老年受众提供必要的场地和工具,如举办手机摄影、书法绘画、收藏鉴赏、旧物变宝物等活动,组织艺术兴趣小组等。如此一来,博物馆将会成为老年人参加社会交流及体验艺术生活的重要场所,让老年受众找到幸福感和归属感,使博物馆真正成为老年群体“博物洽闻,通达古今”的一个阵地。

最后,增加老年志愿者也是将老年观众“引进”博物馆的重要举措。志愿者服务作为博物馆“引入外力”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博物馆服务升级,更好进行服务分众化。老年志愿者对于同龄人的需求更为了解,所提供的“适老化”服务也更为贴心。老年人可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了解博物馆知识,亲身参与到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教育当中。这样一来,博物馆便于无形之中,为退休老人提供了“再就业”平台,使其老有所学、老有所得、老有所乐,安享“乐龄”生活。

(二)让博物馆“走向”老年人

至于如何让博物馆“走向”老年人的问题,博物馆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城墙”。一方面,从老年群体角度出发,举办如“行走的博物馆”一类展览、分享活动,实现从“我”到“我们”的互动。社区里往往“卧虎藏龙”,很多长者可谓是“会说话的历史书、能行走的博物馆”。可由老年人挑选家中深藏的老物件,结合自身经历讲出背后的故事,再由博物馆专业人员进行资源整合,在社区空间内策划相应展览,打造社区参与式博物馆,让老年人成为博物馆的“主人”,从而引发共鸣,提高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可积极开展“流动博物馆”活动,通过直接、间接提供藏品和提供专业服务的方式,走进社区、走进老年大学、养老院等场所。博物馆还可以与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工会合作,借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活动。这一类活动的参与度高、互动性强,尤其是手工艺类、表演类、传统知识技能类的非遗,往往会让参与者“学有所得”。如此一来,可以让博物馆内容渗透到老年人的多种生活场景中,让他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博物馆文化,为将其引向正规的博物馆教育埋下伏笔。

四、结语

老龄社会的到来意味着博物馆应承担起更多的为老服务工作,全方面、多角度地提供“适老化”服务。与此相,老年群体也可以是博物馆文化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博物馆可以在运用自己资源的同时,也让老年群体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余温余热。总之,博物馆有必要、也应该并且完全可以为老年群体提供休闲娱乐的平台与“第二课堂”,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形成博物馆与老年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从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的主题到2021年博物馆“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的主题可以看出,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教育的重要机构之一,“适老化”服务虽只是其诸多工作的一部分,但它已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中,其所承担的教育功能也愈发重要。各个博物馆因此更要将这种多元与包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实际行动当中,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年龄段的观众予以贴心服务。当下,各艺术博物馆为老服务水平亟待提高。要满足广大老年观众的期待,为其贴心打造“乐龄”生活,还需付出很多努力。

注释:

[1] Around the World in 80 Creative Ageing Projects[EB/OL].British Council.[2019-10].https://www.britishcouncil.hk/en/around-world-80-creative-ageing-projects-0.

[2]國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2020-11-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11/24/content_5563804.htm.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乐龄老龄化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看得懂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乐龄之心
面向“乐龄”人士的开放包容社区精神的营造
——以新加坡组屋公共空间为考察对象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