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海经》中的“四海”考

2021-11-22伏元杰

文史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海山海经北海

伏元杰

摘   要:《山海经》中的东海即今山东菏泽市以东的古巨野泽;南海即今湖北荆州、武汉之间的古云梦泽;西海即今晋南临汾古盆湖;北海即今晋北雁门山朔州盆湖。

关键词: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巨野泽;云梦泽

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海内”,在三代时很普遍,如《尚书·虞书》中,“四海”就出现了八遍,在《尚书·周书》则出现了六遍。四海在《论语》中也有记述,事见《论语·颜渊》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在《礼记·祭义》中也有记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横四海。推之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这就是“放诸四大湖泊而准”的来历。古代把大湖大泽称为“海”,“四海”就是四大湖泊。所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四大湖泊之内,都是中国人,是亲兄弟,是一家人。

《山海经》有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海的记载。《山海经》对“四海”的地形、地貌有描述,对地域、方位有记载。只是年代久远,今人已不能准确地指出其方位了。有很多人把“四海”解释为现在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这种认定是有问题的。因为一是《山海经》产生的年代,当时国家的国力、版图,都到不了今天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二是假如是今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便无法形成全包围状态(连半环形态都说不上),无法形成“内”的态势。所以《山海经》中的“四海”不可能是今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有人甚至把“四海”牵强到了地中海、北冰洋,这就有些荒唐了。

那么,“四海”究竟是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东海即今泰山以南的巨野泽;南海即今洞庭湖;西海即今晋南的临汾盆地;北海即今晋北雁门山附近的朔州盆地。这四海(四大湖)与“四级”一样,分别地处先秦时期中国东、南、西、北的边界上。下面,分别考证之。

一、《山海经》中的东海——巨野泽

《海内东经》云:“泗水出鲁东北而南,西南过湖陵西,而东南注东海。”就凭这一句,我们就知道,《山海经》中的东海,绝非今日之东海。因为泗水是由东向西流的,泗水流入的东海是陆地,而非大海。因为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今日的泗水,发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经泗水县、曲阜市及兖州市,折南至济宁市东南入运河。由此,我们也知道《山海经》中的东海临近今济宁市。

《大荒东经》又云:“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由这一句,我们也知道,《山海经》中的东海,绝非今日之东海。因为按这个排序是东海—大壑—少昊之国。今日之东海外面是茫茫水面,万里海疆,哪会存在少昊之国?

而历史上的少昊之国的方位是明确的。少昊又作少皞。《历代帝王年表》说:“少昊金天氏,黄帝子,初居江水,邑于穷桑,已姓,以金德王,都曲阜。”《历代宅京记》说:“少昊自穷桑登帝位,居曲阜。”今山东曲阜市有少昊陵。少昊陵在曲阜市东4公里处,有一座东西走向的防山,主峰三峰耸立,形如笔架。陵在山西面高阜上,用万块石条砌成。陵基顶上有廟,供奉少昊石刻像。少昊陵气势雄伟壮观。

曲阜是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重要的分布区之一。大汶口遗址的年代(距今5000—4000年)与少昊年代相符。

有研究者认为,大汶口文化遗址应属于少昊文化。山东古郯国传为少昊后裔之国,《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昊子孙郯子之语:“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郯子所在的郯国即今山东省郯城县一带。这也证明曲阜之南、微山湖以东在先秦确实有过少昊之国。

那么,紧挨少昊之国的大壑似乎就应该是微山湖了。微山湖地处鲁西,北与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相连,合称南四湖。微山湖形成于地壳运动,早先只是地层断陷,秦以前这里还是肥沃的平原和富强的邦国。那时微山湖都还未成湖。后来由于黄河的多次决口和泗水的泛滥,才逐步形成今日的微山湖(南四湖)。所以,《山海经》时代的南四湖还只是一条大型断裂谷,即《山海经》所谓的大壑。

那么,靠近大壑的东海又在哪里呢?这个东海应该就是历史上的巨野泽。巨野泽比微山湖的历史早得多,早在《史记》中就有记载,《史记·彭越列传》中就说:“(彭越)常渔巨野泽中。”

巨野泽又称大野泽,其位置在今菏泽以东,微山湖以西,北至梁山,南达安徽砀山。

今菏泽也为天然古泽,菏泽北古代有雷泽,雷泽载于《山海经》,相传为华胥履大人迹诞伏羲处。菏泽和雷泽都没有巨野泽大,还不足以称“海”,它们虽然都在少昊之国旁,但还不足以与巨野泽争“东海”之大名。

此“东海”即《竹书纪年》“征东海,伐三寿”之“东海。”《竹书》出自魏冢,为晋人所作之书。而晋语读蜀为“叟”“寿”。《尚书·牧誓》伪孔传云:“蜀,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注“晋人语也。”所以,晋语称三蜀为三寿。三寿就是三蜀,三个小蜀国。这三个小蜀国靠近东海。

山东古蜀国于史有载。孙华先生说:“蜀国或蜀人最初应在山东西部,也就是《左传〈宣十八年〉》‘楚于是平有蜀之役的蜀地,在那里,直到清代都还有蜀亭、蜀山和蜀湖的地名。”[1]《春秋·成公二年》也记载说“楚侵晋,至蜀。”杜预注:“博县西北有蜀亭,其地在今山东泰安县西。”还有王献唐《三邾疆邑图考》所说的“汶上县西南有蜀山”等,都有蜀地。这证明山东古代是存在蜀国的。

由于方言的差异,古代山东人读蜀为“zhu朱”。王献唐先生说:“《正韵》‘啄与蛛蛛同。蜀鹿又为邾娄。凡从蜀之声,古皆读邾。”[2]因此,古代山东之蜀往往用“邾”“朱”“铸”“祝”“柱”“株”“珠”“蛛”“诸”等同音字代替。所以,《竹书纪年》里靠近东海的“三寿”,就是《山海经》里靠近东海的“三株”。三邾,在《山海经》里称作三株树。《山海经·海外南经》说:“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前人不明白“三株树”是在训“三蜀”的文字画,多以“黄帝失玄珠”的故事来阐释。其实,“三株”是“三蜀”的通假字,与树木没有任何关系。王献唐先生《邾分三国考》说,邾国自周宣王以后,陆续分为三个国家,一为邾国,二为小邾,三是夷父颜之弟叔术所建之滥国。邾国的地望,据郭克煜先生《邾国历史说略》一文讲,在今邹县一带。今之邹县即春秋之邾国。小邾国在今山东滕州东5里处,叔术之滥国在今滕州东南60里处。喻权中先生考三邾地域在今山东泰山之南的泗水上游的两条支流洙水与沂水之间。[3]这与王献唐先生所说大体一致。而这一带都临近今微山湖。那时的微山湖(南四湖)还没有成湖,说三寿(三邾、三蜀)靠近东海是完全正确的。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

二、《山海经》中的南海——云梦泽

南海之名见于《山海经》者六,但这六条南海记录所涉及的山川、名物、方国却很难稽考。好在这一时期大的水域不多,我们可以筛选出当时的云梦泽来。

我们先来看《山海经》成书的年代,从这个年代来筛选作为中国南界的南海,谁最有资格担当南海;再从中确定出南海。《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西周之国”的记载,说明《山海经》一书的成书年代最早在东周之后。因为只有出现了东周,才有东、西周之分。那么,东周末期中国版图的南界在哪里呢?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商朝的南界到了淮河,周朝末期的南界在长江流域。《山海经》中出现的“湘水”“澧水”“洞庭”当是周朝的最南界。因此,我们可以把《山海经》中的南海考虑在湘、鄂之间的长江一带。在这一带能够称得上“海”的大湖泊,就只有云梦泽和洞庭湖两个了。

先说云梦泽,当因它位于湖北云杜县而得名。梦通漭,为楚方言,意为湖泽之意。云梦泽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云土梦作乂。”《禹贡》产生于何时,争议较大,但大都认为在周朝之时。《周礼·职方》有记载:“其泽曰云梦。”《周礼》一书产生的年代大都认为在西周或东周。还有《尔雅·释地·十薮》:“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孟泽,楚有云梦……”《尔雅》产生的年代说法也多。据《大戴礼·小辨篇》里有孔子言《尔雅》之语的记载,说明孔子是读过《尔雅》的,因此,《尔雅》成书的年代至迟应该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所以,云梦泽之名至迟在春秋时还在。

至于云梦泽的地域,《尔雅》说云梦在楚,楚地宽阔,不明具体地点。《水经注》卷四十说:“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之东。”华容古城在今湖北潜江西南。《左传》等资料说云梦泽“北以汉水为限,南则缘以大江”。由此看来,古云梦泽在今荆州以东,武汉以西,南到长江,北至汉水。古云梦泽宽广,司马相如《子虚赋》说:“云梦者,方八九百里。”

再说洞庭湖,洞庭湖因湖中有洞庭山而名。洞庭湖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沅水出象郡镡城西,(入)东注江,入下隽,合洞庭中。”湘水和沅水所入的洞庭就是今洞庭湖。本文前面已说过,《山海经》最迟产生于东周,所以,洞庭湖在东周以前就出现于史。看来,云梦泽与洞庭湖几乎同时出现于史,而云梦泽比洞庭湖略早。这与《战国策》《楚辞》既见云梦,又见洞庭的记载相一致;可见,云梦泽与洞庭湖各是各,绝不可能洞庭湖就是云梦泽,也不可能洞庭湖是云梦泽的一部分。

先秦时,湘鄂之间的洞庭与云梦两大湖同时存在,到《山海经》成书时,书中却只有洞庭湖,而不见云夢泽,云梦泽去哪儿了?这正是本文所要阐释的:这时的云梦泽已更名为南海了。南海之名只有云梦泽可当之。

后来,由于长江、汉水泥沙的淤积,南海逐渐缩小成若干个小湖泊,洪湖就是其中较大的一个。

《太公金匮》云:“南海之神曰祝融。”

三、《山海经》中的西海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尔雅·释地》云:“东至泰远,西至邠国,南至濮铅,北至于祝粟,谓之四极。”在古代的地理概念中,四海往往与四极相对应,西海就在西极。《尔雅》中的西极邠国,应当临近西海。邠国已不可考,或当在汾河之畔。

又,《太公金匮》云:“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句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蓐收。”蓐收见于《国语·晋语二》:“虢公梦在庙有神,……觉,召史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韦昭注:“蓐收,西方白虎金正之官也。传曰:‘少昊氏有子该为蓐收。”《左传·昭公九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金天氏即少昊。

从以上《尔雅》中的西极的邠国和《太公金匮》中的西海神蓐收处汾川来看,《山海经》中的西海应该临近今之汾河。但这只说明了西海的大致方位,下面,我们再根据其他史迹,考证西海的具体方位。

《山海经·大荒西经》还说:“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则燃。”

另外,《山海经·大荒西经》还云:“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知沃国与西王母之山相邻,而西王母就临近西海,则西海必近于沃国。沃国即今曲沃县。《曲沃县志》亦载:“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成师(桓叔)于今山西曲沃县,号‘沃国”。这些皆说《山海经》中的西海在曲沃县以北。

此外,记载西海的典籍还有《路史·后纪》:“(黄帝)葬上郡阳岗之桥山”注引《思玄赋》注云:“黄帝葬西海桥山。”

要寻找到西海,除了汾河外,至少还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临于流沙;2.临于黑水;3.有弱水之渊环之;4.外有炎火之山;5.临近沃国;6.靠近桥山。

从以上西海的条件来看,这附近古沃国,今曲沃城西有个比较大的水面——太子滩。它似乎就是西海呢?我们看这个太子滩水面还不够大,而且不在昆仑墟和昆仑丘的北面。所以,曲沃的太子滩还不足已成为西海。

仔细琢磨,只有桥山北的临汾盆地能满足这个条件。而且,远古时期的临汾盆地就是一个大湖。胡小猛等学者就说过:“第四纪中晚期以来,临汾盆地中发育了五级冲湖积台或阶地。临汾盆地阶段性地貌沉积的发育记录了临汾古湖在这一时期曾经经历过多次收缩的变化特点。”[5]王丽丽在其论文中也说:“临汾盆地古湖是一个外流湖,盆地的下游有泄水通道。”[6]

四、《山海经》中的北海——朔州盆湖

前引《太公金匮》云:“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句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蓐收。”由此知道,北海之神叫做玄冥。玄冥是五帝之一的颛顼的神号。

《礼记·月令》:“(孟冬、仲冬、季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又,《山海经·海内经》云:“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

北海既在幽都,那么,幽都又在什么地方呢?《尚書·尧典》说幽都在朔方:“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还有《淮南子·修务训》说:“北抚幽都,南道交趾。”高诱注:“阴气所聚,故曰幽都,今雁门以北是。”《汉书·扬雄传下》:“夫天兵四临,幽都先加。”颜师古注:“幽都,北方。”朔方即今晋北朔州,朔州附近就是雁门关和雁门山。雁门山附近在古代有大泽。《海内西经》云:“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代北即今代县之北。“群鸟所生及所解”的“解”同“懈”,即歇息,《海内西经》说代县之北的雁门山和方百里的大泽是大雁生活歇息的地方。《穆天子传》也说周穆王曾到过此地。这个大泽也就是古代的北海。但是,今天代县之北的雁门山一带并不见大泽,于是有人猜测贝加尔湖可能就是古代的北海;然而贝加尔湖离中国又太远了,自不在雁门山和代州。其离代郡有二千余里。史载:“汉武帝时,霍去病击匈奴左地,出代君塞二千余里,登临瀚海而还。”商周时代中国的版图肯定到达不了贝加尔湖。贝加尔湖也就不可能成为中国边界的北极,当然也就不能成为《山海经》中的北海,而是瀚海。

而在今代县、朔州、雁门山之间,有一个三面环山,由桑干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即朔州盆地,地势低缓,河渠纵横。这个盆地应该就是《山海经》中的大泽和北海。

张龙飞等在《城市地质》2017年第2期上所发《大同盆地朔州地区晚第4系划分及古环境分析》一文中,认定朔州远古时期就是一个古湖:“学者们对其西南部的朔州坳陷盆地的第四纪地层特征……,研究表明,区内上中更新统以河流、洪积相沉积为主,下更新统以河流、湖相沉积为主,……从早更新世晚期开始,朔州盆地内古胡泊开始收缩。”

《大荒东经》说:“黄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处东海,是惟海神。”

《太公金匮》说北海之神为玄冥,《大荒东经》说北海之神为禺京,《海外北经》云:“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是北海之神有两神?不是的,郭璞为《山海经》作注说玄冥为禺强的字。郭璞注云:“(禺强)字玄冥,水神也。庄周曰‘禺强立于北极。一曰禺京,一本云‘北方禺强。”照此类推,《太公金匮》说东海之神为句芒,《大荒东经》说东海之神为禺?;那么,句芒当是东海之神禺?的字了。

从《大荒东经》“黄帝生禺?,禺?生禺京(即禺强),禺京处北海。禺?处东海”的记述来看,黄帝族是由东方迁到北方的,这与史料记载的关于黄帝的先辈有熊氏处中国东方(鲁、豫),黄帝的晚辈轩辕氏处中国西方(晋、陕)的内容是一致的。

注释:

[1]孙华:《蜀人渊源考(续)》,《四川文物》1990年第5期。

[2]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75页。

[3]喻权中:《中国上古文化的新大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5]胡小孟:《山西临汾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古气候变化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集》,2015年6月7日印。

[6]王丽丽:《第四纪中晚期临汾盆地湖侵湖退的过程及其机制推断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2011年4月印。

作者:四川秦巴历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教授,山西曲沃晋文化研究会顾问

猜你喜欢

西海山海经北海
张珂峰:The Best Day of This Year
西海小学:红色情怀育人,西海精神塑魂
北海北、南海南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北海 美丽的地方
大清河西海段河道风场要素的确定
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
南方的北海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