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固定牵拉滞针法联合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指数的影响

2021-11-22王晓婷熊金花曾红文梁家彬

中医药导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毫针口角牵拉

王晓婷,熊金花,曾红文,梁家彬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5)

顽固性面瘫是指由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早期失治误治或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仍留下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面肌痉挛等后遗症的难治性面瘫。一般病程超过2~3个月[1]。据调查显示,面瘫每年的发病率达20~45/10万人[2],且呈递增的趋势,治疗后仍会有15%~20%的患者经久难愈。该病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和日常生活,还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延缓病情恢复。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抗病毒、激素冲击、营养神经、物理治疗及面神经减压术等治疗方式[3-5],但过了急性期后疗效甚微,且有一定的副作用。针刺在治疗顽固性面瘫中应用广泛且疗效肯定,但本时期患者对针感刺激反应较弱,恢复速度缓慢。固定牵拉滞针法能够代替人工牵拉,在增强针感同时,改善患侧表情肌的运动功能。本研究观察采用固定牵拉滞针法联合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6]中顽固性面瘫诊断标准:患者病程超过2个月,且经其他治疗无效,仍表现为眼睑闭合不能或不全,口角歪斜,面肌痉挛,鼓腮、吹口哨漏气等症状。

1.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针灸治疗学》[7]中面瘫的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1)符合顽固性面瘫的诊断标准;(2)发病在3个月以上,属后遗症期患者;(3)发病为单侧,患者年龄20~60岁;(4)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1)继发面肌痉挛、面肌倒错的患者;(2)周围性面瘫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如脑血管意外、后颅窝病变、急性感染性神经炎、腮腺炎等;(3)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凝血功能障碍及精神病患者;(4)皮肤表面有破损、化脓感染、瘢痕及对不锈钢金属器械过敏者;(5)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

1.4 中止、脱落、剔除标准(1)在试验过程中自行退出者;(2)依从性较差,未按诊疗方案及医嘱执行者;(3)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受试者。

1.5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门诊就诊的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号先后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治疗期间遵循相关伦理要求,把患者健康放在第一位。

1.6 治疗方法

1.6.1 治疗用具(1)毫针:环球牌1寸、1.5寸无菌毫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规格0.3 mm×25 mm,0.3 mm×40 mm);(2)KWD-808Ⅰ型脉冲针灸治疗仪(常州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6.2 对照组 予常规电针治疗。患者取仰卧位,以患侧地仓、颊车、迎香、四白、阳白、颧髎为主穴,配以足三里、合谷、气海。局部酒精消毒后,取1寸一次性无菌毫针进行针刺,颊车与地仓相互透刺,迎香与颧髎相互透刺,阳白与四白方向相对,足三里、气海、合谷直刺,深度为0.5~0.8寸,予平补平泻手法后留针。连接脉冲针灸治疗仪,地仓穴与颊车穴为一组,迎香穴与颧髎穴为一组,阳白穴与四白穴为一组,连接疏密波。留针30 min,1次/d,每周6次,共治疗4周。

1.6.3 治疗组 采用固定牵拉滞针法联合电针治疗。患者仰卧位,取穴同对照组。取1寸毫针在阳白穴进针后向下平刺,深度0.5~0.8寸,进针后向同一方向捻针,以产生滞针感,再将针向上提拉3次,四白穴向阳白穴方向进针0.2~0.3寸。取1.5寸毫针从颧髎穴进针,并向迎香穴处透刺,进入1~1.2寸后将针体向同一方向捻转至滞针状态,向上提拉3次后,再取1寸毫针穿过该针尾的圆孔,针刺在太阳穴上固定;另取1.5寸毫针从颊车穴透刺至地仓穴,同法操作后固定在下关穴处。足三里、合谷和气海直刺,深度为0.5~0.8寸,予平补平泻手法后留针。连接脉冲针灸治疗仪,颊车穴与颧髎穴为一组、阳白穴与四白穴为一组,接通疏密波,留针30 min,1次/d,每周6次,共治疗4周。

1.7 观察指标

1.7.1 面神经功能指数(FNFI)评分[8]治疗前、治疗后测量并计算患者面神经功能指数(FNFI)。测量方法:首先在患者静息、正常闭合状态下,分别测量两侧目外眦至同侧口角之间连线的距离,患侧记为d1,健侧为D1;嘱患者裂嘴笑到最大限度时,再次测量改变后的距离,分别d2和D2。代入公式FNFI=[(d1-d2)/(D1-D2)]×100%。以FNFI≥0.9为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

1.7.2 面部残障指数(FDI)评分[9]治疗前、后评价面瘫对患者躯体功能(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FDIS)的影响程度,FDIP分数越高表示躯体功能受影响越小,反之,FDIS分数越低提示社会功能越好。

1.8 疗效标准[10]治愈:患者双侧额纹和鼻唇沟恢复对称,示齿微笑时口角无歪斜,皱眉与闭眼正常,且鼓腮时口角不漏气,面部表情正常;有效:患者双侧额纹及鼻唇沟基本对称,但皱眉略显无力,眼闭合不全,鼓腮时无明显漏气,示齿微笑可见口角稍不对称;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治愈+有效。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及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为63.33%(19/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NFI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FNF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对面神经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NFI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NFI 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率比较 治疗组面神经功能恢复率为73.33%(22/30),优于对照组的47.67%(14/30)(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率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障指数FD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DIP、FD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障指数FDI 评分比较(,分)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障指数FDI 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面瘫在中医学中称为“口僻”“口喎”“歪嘴风”等。《诸病源候论》云:“偏风口僻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虚邪贼风乘虚而入,痹阻经络,以致面部经筋弛缓不收而发。顽固性面瘫是因面瘫迁延不愈,正气亏虚而邪实未去,久病入络成瘀而阻滞局部、耗散气血,正如《类证治载》中所言:“口喎眼斜,血液枯竭,不能荣濡经脉。”形成正虚邪实之顽疾[11]。故治疗当以提升正气,祛邪通络为主。而现代医学认为面瘫多因面神经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因素引起,其病情轻重程度与茎乳孔内面神经受损及轴突变性的程度相关[12]。

《灵枢·经筋》曰:“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诸病源候论·风口候》中亦提到:“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故使口噼。”由此表明,面瘫病位主要在足阳明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则,治疗上应按经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少阳经、太阳经为辅,以激发经气。所取的腧穴中,阳白穴属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相交会,以沟通阳气引邪外出,主治头面部经络阻滞,同时其下面神经颞支支配额肌;四白穴为足阳明胃经腧穴,瞳孔直下,位于眶下孔凹陷处,且由面神经颧支支配;两穴相配,可疏通眼周气血经络,改善眼睑闭合及额肌运动功能。地仓、颊车亦属足阳明胃经腧穴,地仓位于口角旁,与阳跷脉交会,而颊车在咬肌中,司下颌关节的咀嚼运动,两穴相配,近治作用效果显著,是治疗面瘫的常用要穴。颧髎穴属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筋会于此穴,此处为咬肌的起始部,有面神经及面横动静脉分支;迎香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当鼻唇沟中,其经络别支均上头面;两穴相配能改善局部气血循环,加快面神经功能恢复。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四总穴歌言“面口合谷收”,即口面部疾病均为合谷所治,能起到疏经通络,活血散瘀的远治作用。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主培元补虚、调畅气机,是治疗久病的要穴;气海穴位于任脉上,该穴能汇聚一身经气,起到补中益气,扶正固本的作用。诸穴合用,远近相配,可达标本兼治之效。

研究[13]表明,针灸能够降低神经损伤后的炎性因子,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改善血流灌注。固定牵拉滞针法源于针灸学家孙申田所著的《新编实用针灸临床歌诀》,其中提到对某些顽固的口角歪斜、额纹不举的患者可使用滞针提拉法,在此针法基础上,对表情肌实施固定牵拉,牵动缠绕针身的肌纤维,松解局部粘连的神经、肌肉,增强面神经传导冲动,加速恢复面肌细胞原有的舒缩性,以达到提高表情肌力量的目的。《针灸问对》中指出:“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滞针法多用于行气、催气。《灵枢·终始》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固定牵拉滞针法一方面通过针柄捻转方式产生滞针感,增强肌纤维收缩,加大刺激量;另一方面通过强力的牵拉带动皮下组织向上持续牵引,以提升中气而达到牵正作用[14],对于面肌长期处于松弛状态的顽固性面瘫患者,能显著改善其症状。另外,对于电针的频率选择,由于该时期患者经历了长时间的针刺治疗,穴位的针刺敏感度下降,疏密波通过交替输出的脉冲电流,能够使肌肉有节律性地舒张和收缩,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相对于单一的连续波或断续波作用更强[15]。

面神经功能指数(FNFI)是由FIELDS M J等[8]于1990年提出的,该指标在患者动静状态下测量对比两侧面肌运动变化,其结果能较为客观地反映面瘫的程度。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NFI评分的变化,本研究证实固定牵拉滞针法联合电针疗法在改善顽固性面瘫患者口角歪斜程度方面疗效比单纯电针治疗更加显著,面神经功能恢复率更高。

猜你喜欢

毫针口角牵拉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视角与口角
不同牵拉技术在预防运动损伤中对不同运动能力即时效应的研究进展
两代人的不同
主动分离式牵拉与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法牵拉对肩关节柔韧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内河集散船舱口角隅甲板应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