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区累计时序形变监测研究*

2021-11-22薛玉玲万士桢郑玉琳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21年11期
关键词:矿区工作面卫星

王 瑞,薛玉玲,万士桢,郑玉琳 ,张 婷

(1.赣南科技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中国矿业大学 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3.江西理工大学 应用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0 引言

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产资源开采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危害。采空区上部岩层在重力作用下会发生一系列变形,造成矿区地表下沉,甚至引发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逐渐成为我国形变监测的主要手段。该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其具有全天观测、实时观测且观测范围广的优点,能够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大范围的观测信息,且无需在地面布置观测点,因此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表及各类地物形变监测。在监测地震同震变形场时,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能够获得雷达视线方向上的形变量[1-2]。

地下煤炭开采常会引起地表沉陷,从小规模小尺度的沉陷逐渐发展到区域性大尺度沉陷,沉陷量及范围主要取决于地质条件、岩石力学性质以及开采技术方法[3]。地表沉陷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而是随着开采面的增大而逐渐显现的,因此持续监测是必要的。地下煤炭开采引起的大尺度形变是一个复杂的时空过程,通过地表监测对矿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采煤引起的地表沉陷,推广程度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地表沉陷信息获取技术为常规观测站法,即在拟开采工作面上方沿工作面走向和倾向每隔 5~25 m布置一系列观测点,在工作面开采的不同阶段采用高精度水准仪、全站仪或GPS进行实地监测,经数据处理获得沿煤层走向和倾向的下沉量及变形情况。该方法是逐点监测,空间分辨率低、效率不高;在长期监测过程中,观测站易受矿区地表复杂条件影响。

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InSAR技术为解决区域大范围沉陷监测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其可以提取存档数据分析沉陷前后的规律[4-7]。本文以西部某矿区的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Radarsat-2图像作为实验数据,通过图像解译获取沉陷盆地边界。

1 InSAR技术原理及DEM修正

1.1 InSAR技术

InSAR技术是一种图像处理技术,可以从SAR传感器的两个天线干涉通道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和相对相干性。随着InSAR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如通过同一区域两颗卫星通道测量卫星和地球表面之间的相位差,此相位差的产生原因主要有:①两次或多次卫星轨迹之间的位置差异,但是差异远小于卫星到地球表面的距离,因此可以应用于地形地貌形变监测;②两次或多次卫星采集观测到的区域位移,此位移可能由地下资源的开采、地震及火山运动等因素造成。因此,当SAR系统对同一区域进行两次或多次观测时,如该区域的几何位置相对于传感器发生了变化,则视为地表产生了形变。

SAR系统在采集数据过程中,反射信号会受噪声、地形、大气及地表运动等因素的影响。DInSAR原理及地表形变几何关系示意图见图 1。

图1 DInSAR原理及地表形变几何关系图

地表形变干涉相位的计算步骤为:干涉相位φ表示同一个目标P由卫星S1和S2在两次不同采集的时间内,P点发生了形变而移至P′点。干涉相位φ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其计算式如下[8]:

(1)

(2)

φInt=φTopo+φFlat+φDefo+φAtm+φNoise,

(3)

(4)

h=H-R1cosθ,

(5)

h′=H-R2cosθ,

(6)

式中:λ为雷达卫星的波长,R1、R2分别为卫星两次通过目标P、P′时的距离,φS1、φS2分别为主卫星和副卫星位置的干涉相位,φTopo为受地形影响的相位,φFlat为参考面因素引起的相位,φDefo为沿视线向(LOS)地表形变因素引起的相位,φAtm为大气延迟因素引起的相位,φNoise为噪声因素引起的相位。式(4)、式(5)和式(6)揭示了干涉相位φInt与高程h、h′之间的函数关系。已知天线位置的高H、基线长度B、基线水平角α、往返双程相位差N,可得到雷达成像视角θ,再计算形变前后点P的高程h和h′,最后获得形变量。

采用GAMMA的传统连续干涉测量方法解算有效的影像。ZEBKER等[9]的研究成果表明,为能够准确有效解算出雷达视线的形变量,单位像素所能解算出的形变量为波长的一半。RadarSat-2的波长为0.056 m,故干涉图所能解算出的最大单位像素理论变形值为0.028 m。当任意两幅影像之间相邻单位像素的形变大于波长的二分之一时,则可能无法在时域内正确地解缠。

1.2 DEM修正

何秀风等[10]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DInSAR技术进行沉陷解算时,因垂直基线不会为0,所以DEM精度对两种通法的解算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本文在12.5m DEM的基础上,融合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获取的开采前地表DEM数据,分别对由原始DEM和UAV获取的DEM数据进行标准差计算,再据此计算两种融合DEM的权重[11-12]。融合模型如式(7)和式(8)所示,融合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融合DEM

(7)

hr=Jhy1+(1-J)hy2,

(8)

式中:J为数据融合权重,取值范围在0~1;s1和s2为融合DEM标准差;l为融合影像误差的相关系数;hr为融合后的DEM数据;hy1和hy2为融合前两种原始DEM数据。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

2.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以西部某矿区为研究对象,其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矿区为不规则多边形,南北长14.40 km,东西最宽6.77 km,标高1 150~1 420 m,地表起伏较大。矿区煤田广阔、资源丰富、煤质优良;煤层埋深较小,约为150~456 m。

2.2 数据采集

利用SAR影像作为实验解算数据,雷达影像采用加拿大太空总署发射的RadarSat-2(搭载C波段传感器,重访周期24 d)采集差分干涉测量的影像数据。干涉影像的采集日期及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SAR影像参数

3 解算结果及精度分析

3.1 解算结果分析

该矿区某工作面自2018年7月12日开始回采,至2018年10月25日回采完毕,共耗时105 d,工作面总长度约1 263.7 m。工作面地表环境复杂,地势起伏较大,地表土壤属于沙地,表面有许多被雨水冲刷而成的沟壑,传统测量方法难以监测地表变形。因此,本文采用DInSAR技术构建完整沉陷盆地模型,用以分析沉陷规律。

图3为相邻两期图像之间的时间序列形变图。由图3可知,受2S201工作面东侧的2S202工作面开采的残余形变影响,2S202工作面自2018年6月9日至2019年1月11日地表出现形变,形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小,此后逐渐消失;2S201工作面于2018年7月12日开始回采,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地表开始出现形变,并且形变沿着工作面回采的方向移动;2018年7月12日至2018年10月25日为工作面强回采期,地表形变SAR影像失相干较为严重,仅能识别出较小形变;随着回采的结束,地表形变逐渐减小,DInSAR技术可识别出沉陷盆地边缘,最大识别沉陷量出现在2018年11月24日至2019年1月11日期间,为0.144 m。

图4为2018年7月12日至2019年4月16日期间的时间序列累计形变图。由图4可知,在此时期内视线方向所能识别的累计最大沉陷量为0.342 m,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和时间的推移,受回采的影响沉陷盆地逐渐增大。图4a-图4c为回采时期的形变图,该时期内地表沉陷量较大,SAR影像失相干严重,识别沉陷量较小。

图3 相邻两期图像之间的时间序列形变图图4 DInSAR累计沉陷监测

3.2 精度分析

在2S201工作面上部布置监测点进行精度验证。采用三角高程中间观测方法进行数据采集,根据坐标位置提取DInSAR时序累计沉陷量。从监测点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个监测点进行误差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DInSAR误差统计 单位:m

DInSAR技术无法真实解算大量级形变,不适合大沉陷监测,沉陷越小的区域误差越小。由表2可知:对于小尺度形变,DInSAR技术的精度可在厘米级;当沉陷量增大时,误差为分米级和米级。2S201工作面自南向北回采,地表由南向北沉陷量递减,因此在累计沉陷量监测中北部大于南部。DInSAR技术对于沉陷盆地周边小区域的沉陷识别较为敏感。

4 结论

本文采用DInSAR技术提取因井下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数据,在数据解算过程中引入多源DEM数据,计算每种DEM数据标准差并建立不同权值融合模型。提取西部某矿区某工作面2018年7月12日至2019年4月16日的完整地表形变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地表条件特殊且地面观测站较少的情况下,DInSAR技术可以有效分析地表形变规律,其虽受相干影响而无法识别大尺度真实形变,但可以识别沉陷边界。

猜你喜欢

矿区工作面卫星
miniSAR遥感卫星
中天合创门克庆煤矿3103智能化工作面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多工作面隧道通风技术
静止卫星派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单轨吊机车在煤矿综采安(撤)工作面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