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三种“有…无/没…”四字格*——以白话文经典作家老舍中文小说语言语料库为依据
2021-11-22聂志平
聂志平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四字形式是汉语很突出的一种语言现象。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四言诗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汉语中固定的四字语数量极其庞大,以成语为代表;即便不是一般意义具有书面传承性的成语,也有很多四字短语固定下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固定说法,如“一穷二白”“多快好省”“一国两制”等等。不仅如此,还有数量更为庞大,在言语活动中临时出现的四字短语形式。沈家煊先生认为,四字短语对言互文,完形明义,“是汉语骈偶性的体现”,“对汉语四言格的研究也就具有一般语法理论、语言类型和语言演化研究的价值”[1]。某些四字短语搭配成分的固定使用,形成一些格式。这些格式以某种句法结构再加上一些固定的词语标志,形成固定的框架,可以自由地根据需要填进合适表意的词语,构成四字短语,使语言表达音韵和谐、格律整齐、形式统一。
所谓的四字格,是由四个字构成的一个格式。既然称之为“格式”,说明它是固定的,具有能产性,可以构成一些四个字的短语。“四字格”这种说法来自著名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陆志韦先生;1956年陆志韦发表《汉语的并立四字格》[2]一文,引起学界的关注,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也写进了其汉语词法名著《汉语的构词法》中。现在用得比较多的说法是“构式”。如果构式有固定成分,周荐先生称之为“待嵌格式”[3],而邵敬敏先生称之为“框式结构”[4]。
本文分析现代汉语中的“有A无B”“有A没B”与“有A无/没A”这3种四字格现象。
我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老舍全集》修订本小说部分(即第1卷至第8卷)为语料来源,考虑到语料的纯粹性和系统性,排除马小弥从英文回译的《四世同堂》第八十八至一百章(收于《老舍全集》第5卷)和《鼓书艺人》(收于《老舍全集》第6卷),也不取赵武平根据新发现的、经老舍定稿的英文本翻译的《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最后部分(二十一至三十六章)①,自制成250万字的较大规模的老舍中文小说语言语料库。文中例句,长篇小说及未完成作品标小说篇名和章数,中、短篇小说标所收录的文集名和小说篇名。所列被分析的四字语后边的小字号数字为该词语出现的例次,只出现一例次者不单独标出。义项(义位)放在{ }中,*表示该例用法不能成立。
一、“有A无B”
在老舍小说语言语料库中,进入“有A无B”格式A和B位置的,都是单音节名词或动词性成分;因此,“有A无B”可以看作一种四字格。四字格“有A无B”构成的词语共有23个,出现46例次。具体情况如下:
有备无患3,有肩无袖,有减无加,有进无退,有利无弊,有泪无声3,有名无实2,有气无力5,有腔无字,有始无终,有恃无恐3,有声无力,有声无字3,有损无益,有头无尾3,有喜无忧,有心无力,有眼无珠,有益无损4,有音无字,有勇无谋6,有增无减,有珠无神。
作为1947年版《国语辞典》的修订简本,《汉语词典》收录“有A无B”式四字词语8个,而没有收录“有…无…”格式。这8个词语是:
有名无实,有理无情,有头无尾,有口无心,有气无力,有始无终,有眼无珠,有嘴无心[5]1155-1158。
其中与老舍中文小说语言中“有A无B”四字语相同的有5个(下划线者),一致率62.5%。
1965年编撰完成、197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收录“有A无B”四字独立词条4个:
有备无患,有名无实,有始无终,有恃无恐[6]1248-1249。
这4个形式全部出现在老舍中文小说语言中。
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与试用本相比,增加了6个,共收录10个:
有备无患,有价无市,有教无类,有口无心,有名无实,有气无力,有始无终,有恃无恐,有头无尾,有眼无珠[7]1588-1591。
其中与老舍中文小说语言中“有A无B”四字语相同的有7个(下划线者),一致率70%。
《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和第7版都收录了“有…无…”格式:
①表示只有前者而没有后者;②表示有前者没有后者(强调说法);③表示有前者就可以没有后者;④表示似有似无[6]1250,[7]1591。
作为该格式的例证,《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还列举17个四字形式(第7版删去“有教无类”):(下划线者为老舍中文小说语言语料库也出现的四字语)
有行无市,有人无己,有教无类,有口无心,有利无弊,有名无实,有气无力,有始无终,有头无尾,有眼无珠,有益无损,有勇无谋,有加无已,有增无减,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意无意。
其中《现代汉语词典》中该格式的义位④{似有似无}只列一个例证“有意无意”;因为“有意无意”可格式化为“有A无A”,不在本节讨论之列,故予以排除。此外,作为例证,试用版和第7版都列举了一个A和B都为双音短语的“有过之无不及”[6]1250,[7]1591。由于这是一条来自于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名言固定下来的成语,而且有更为常见的原来形式“有过之而无不及”平行使用,所以我们将其排除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外,——我们认为,《现代汉语词典》所收的“有…无…”,是一种在空位上填上单音节的词或不成词语素来构成四字词语的一个格式②。这样,《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录四字“有A无B”形式独立词条和例证,共计16个。
从总数来看,老舍中文小说语言中出现的“有A无B”比《现代汉语词典》的16个多7个,是后者的1.45倍。《现代汉语词典》与老舍中文小说语言中“有A无B”四字语相同的有11个(下划线者),一致率68.75%(11∶16);与反映20世纪30—50年代现代汉语词汇面貌的《国语辞典》相比,提高了18.75%。单从老舍作品来看,老舍小说语言中的“有A无B”四字语有47.83%,亦即近一半为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这一比例是很高的。这一点也可以从一个角度说明,老舍作品语言对现代汉语词汇发展所起的经典示范作用。
姜德梧《汉语四字格词典》收录“有…无…”这一格式:
这一格式表示:一、只有前者而没有后者。与之搭配的是意义相反或相类的两个名词。二、有前者而没有后者,是一种强调说法。与之搭配的是意义相反的两个动词或形容词。三、有了前者就可以没有后者。与之搭配的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一个字是与前面的动词在意义上相关联的名词。四、似有似无。与之搭配的是同一个名词[8]259。
在第259~261页还收录了“有备无患、有当无赎”等四字语24个。其中与老舍小说语言相同的有11个:
有备无患,有名无实,有气无力,有始无终,有恃无恐,有损无益,有头无尾,有眼无珠,有益无损,有勇无谋,有增无减。
250万字的老舍中文小说语言语料库中出现的“有A无B”四字语与出版于2000年的《汉语四字格词典》的一致率45.83%,比《现代汉语词典》的一致率低近23%。这说明,老舍中文小说语言中“有A无B”四字格使用的典范性,远远高于专门的四字格词典。
上列250万字老舍中文小说语言语料库中的23个“有A无B”格式短语可分作3小类:
a.有名无实,有勇无谋。
b.有减无加,有进无退,有头无尾,有利无弊,有益无损,有损无益,有始无终,有喜无忧,有增无减。
c.有备无患,有肩无袖,有泪无声,有声无力,有声无字,有音无字,有腔无字,有气无力,有心无力,有恃无恐,有眼无珠,有珠无神。
在老舍中文小说语言中,能够进入“有A无B”格式短语中A与B位置的,都是单音节的不成词语素或词,没有例外。也就是说,“有A无B”格式构成的短语都是四字形式,也可以进一步说:在经典白话文作家老舍作品中,“有A无B”是一种典型的“四字格”。能够进入“有A无B”格式短语的A与B,有很强的规律性:
1)单位的性质必须相同,即同是词或不成词语素;
2)词性必须相同,同是动词性或名词性的词语或不成词语素;
3)同时,A与B在语义上还有某种相关性。
不成词的单音节语素能够进入“有A无B”中,是“有A无B”作为四字格的格式化要求。
在上列词语中,a组的A、B是表示相关现象的名词性对义不成词语素(如“勇”“谋”)或词(“名”“实”[哲学术语]),整个“有A无B”含有一种否定义,{认为不存在的B比存在的A更为重要},因此“有A无B”是一种遗憾的否定:
例1 看着她脸上的两条沟儿,和头上那团有名无实的头发,他心里说:“嫁个人也好,……”
(《二马》第三段)
例2 他已经快在大学毕业,不能在大家面前显出有勇无谋,任着感情乱说。
(《四世同堂》三)
b组中的A与B是一对名词性或动词性具有相对反义关系的不成词语素或词,如:
加/增——减;进——退;头——尾;利——弊;益——损;喜——忧
在这种情况下,把表示重点表述内容的词或不成词语素放到前边,通过“有”与“无” 的对立、A与B反义对比,对A予以强调。
例3 我同胞英勇的作战,有进无退,气震山河,真乃可歌可泣,教世上之人都伸大指夸赞。
(《集外·兄妹从军》)
例4 自从他有了这所房,他的人口便有增无减,到今天已是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二)
例5 关下银子来,母亲也不能有喜无忧。
(《正红旗下》二)
即便像“减”相对于“加”,“损”相对于“益”,都是负向的,也是可以把它们放在前边“有”后予以强调:
例6 母亲爱花,可是自从父亲死后,我们的花草只有减无加。
(《小人物自述》三)
例7 再说呢,中国人不懂得守秘密,话说多了,有损无益。
(《四世同堂》五十)
刘嵚根据北大CCL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从A、B对立角度,把“有A无B”分作两小类:前后两部分是相对反义和绝对反义,前者如“有利无弊、有增无减”,后者如“有阖无开、有死无存、有死无活”:
例8 集所有的人力,未必能胜过铁燕双飞夫妇,用他们去迫战丁鹏,自然是有死无存。
(古龙《圆月弯刀》)
例9 突然下令出征,如令登高处而撤走楼梯,使之抱有死无归的决心。
(网文《股市孙子兵法》)[9]
这种由绝对反义词构成的语言形式,在250万字白话文经典作家老舍中文小说语言语料库中没有出现过。
c组中,A、B是表示相关的事物或行为的名词性或动词性不成词语素或词,“有备无患、有恃无恐”两个成语符合《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有A无B”格式的义位③表示{有前者就可以没有后者}[6]1250,[7]1591意思,“有A”则产生“无B”这种结果,——前后两项有因果关系。而其他的8个形式都属于非因果类。“腔、声、音”都是人口腔发出的声音,是语言的形式部分;而“字”则是表意的语言单位:
例10 嘴里哼唧着有声无字的圣诗,颇有点中古时代修道士的乐天爱神的劲儿。
(《二马》第三段)
例11 苟先生笑,更体面了许多,手退回来,拱起,有声无字说了些什么,客气的意思很可以使大家想象到。
(《火车集·“火”车》)
例12 这时候,隔壁小文拉起胡琴来,小文太太像在城根喊嗓子那样,有音无字的咿——咿——啊——啊——了几声。
(《四世同堂》八)
例13 哼唧着有腔无字的歌,随着口腔的方便继续的添凑,
(《赶集·爱的小鬼》)
因此,“腔、声、音”是“字”的形式,“字”依赖于“腔、声、音”,但在“有腔无字、有声无字、有音无字”中,“有A”和“无B”这前后两项构成转折关系。“有肩无袖、有泪无声、有声无力,有气无力,有心无力”也可以做同样理解:
例14 她只穿着件有肩无袖的绿单衫,胸脯和胳臂全在外边露着。
(《二马》第二段)
例15 越躺着越起急,有时候他爬在枕头上,有泪无声的哭。
(《骆驼祥子》十九)
例16 他故意作出疲乏的样子,有声无力地说:“我得先抽一口!”
(《四世同堂》四十三)
例17 大舅妈问长问短,母亲有气无力地回答,老姐儿们都落了点泪。
(《正红旗下》三)
例18 衙门里没一个人肯伸伸手,我是有心无力。
(《离婚》第十三)
例19 现成的事,摆在眼皮子前边的事,就看不见吗?没长着眼睛吗?有眼无珠吗?有珠无神吗?不用伺候我,我用不着谁来伺候!
(《正红旗下》四)
因此,在c组“有A无B”中,A与B之间有依赖关系,“有A”和“无B”这前后两项之间,是一种逻辑语义关系,或是因果关系,或是转折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有A无B”这个四字格,通过A、B位次的不同和“有”“无”的对立,来强调A(其中的A、B是反义词),同时,又因后边词语B与A的语义关系不同,或者表达附加的遗憾义(其中的A、B是对义词),或表达因果或表达转折的逻辑语义关系。
在250万字的白话文经典作家老舍中文小说语言语料库中,“有A无B”式短语有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句法成分和小句,这6种用法,分别如例20~25。其中做状语的比例最高,达到30%,做谓语、定语和宾语比例相同,而没有出现做补语和做述语(后边带宾语或补语)的用法。
例20 在战斗中有勇无谋不算英雄;讲战术,讲办法,才能在“老秃山”上打个出色的漂亮仗!
(《无名高地有了名》七)
例21 自从他有了这所房,他的人口便有增无减,到今天已是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二)
例22 衙门里没一个人肯伸伸手,我是有心无力。
(《离婚》第十三)
例23 在他想,无论怎样不信佛的人,死后念念经总是有益无损的事。
(《四世同堂》十八)
例24 越躺着越起急,有时候他爬在枕头上,有泪无声的哭。
(《骆驼祥子》十九)
例25有备无患,大家须预先为他制造些空气,他们不约而同地把洗桂秋改为洗公子。
(《蜕》第十一)
“有A无B”式短语句法功能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老舍中文小说语言语料库“有A无B”四字语句法功能统计
在近现代北京话中,“有A无B”式短语也可以做补语:
例26 转念一想,既要成全他,到底与其聘到别家,万一弄得有始无终,莫如娶到我家,转觉可期一劳永逸。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
例27 班车准时开走了。我变得有恃无恐,神气活现地站在大门口伸着脖子张望。
(王朔《动物凶猛》)
应该说,“有A无B”式短语是全功能短语。
从代表现代汉语20世纪30—50年代词汇面貌、以“……只留作为原书特点的北京话词汇和有翻检必要的古汉语材料,专备语文研究、教学上参考之用”[5]重要说明为删改原则的《汉语词典》(《国语辞典》)只收8个“有A无B”四字格词语,以及代表20世纪60年代词汇面貌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有A无B”四字形式的收录的情况来看,一方面,老舍作品语言中的“有A无B”四字格词语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相同格式具有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又体现老舍作品语言中这种格式四字语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因为有一半多都属于言语词语,是以“有A无B”这个四字格为模型,根据作品表达的需要创造使用的。
二、“有A没B”
代表20世纪30—50年代现代汉语词汇的《汉语词典》(《国语辞典》)收录“有A没B”格式词语一个:
【有今儿没明儿】且顾一时之意[5]1157。
《现代汉语词典》未收“有A没B”格式,也没收这个词语;而在同属于北京官话③的北京话和东北话中,这个词语现在还在使用。
在250万字老舍中文小说语言语料库中能够进入这个格式A、B位置的,只有代词。构成的四字语的,只有代词“我”和“他”,构成“有他没我”和“有我没他”两个形式,共出现3例次:
例28 “不用叫他!有他没我!”武端发狠地说。
(《赵子曰》第十七)
例29 “我怎办?不是说过了,有他没我,有我没他!我不能都便宜了个臭拉车的!”
(《骆驼祥子》十四)
无论是“有他没我”,还是“有他没我”与“有我没他”对举,都表示{势不两立;两者必居其一}的意思,威胁意味极强,口气决绝。尽管“没”的意思也是“无”,但“有A没B”绝不等于“有A无B”,“有A无B”不能表示{势不两立}的意思;同时,在“有A没B”中,并不因“他”和“我”的位置不同而不同。另外,常常颠倒A、B,构成对举的形式,如例29。“有A没B”式短语只做小句或句子,不做主、谓等句法成分。
正因为“有A没B”具有构式义,所以A、B并不限于单音节代词,还有单双音节代词对举:
例30 论事说,有你没我们,有我们没你,论人说,你待弟兄们好,我们也待你好。
(《樱海集·上任》)
例31 “干脆拍出六十块来,咱们再见。有我们没你,有你没我们,这不痛快?你拿钱,我们滚。你不——不用说了,咱们心照。……”
(《樱海集·上任》)
在老舍中文小说语料库中,这种形式只有对举用法,没有单独使用的,而且代词只限“你”和“我们”,没有发现其他词语。
三、“有A无/没A”
《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和第7版收“有…无…”格式所列的义位④{表示似有似无},只列举“有意无意”一个词语;同时,作为独立词条,还收录了6个字的“有一搭没一搭”[6]1250,[7]1591,另外第7版还收录了同义词语“有一搭无一搭”[7]1591。我们认为,这个义位与其他3个义位关系较为牵强,把它们归结为同一个格式不合适,应该把它独立出来。相应的,我们也把“有”“无”后边带有相同词语的四字格独立为一类,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有A无A”与“有A无B”是不同的四字格。
《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有A无A”四字词语只有一个“有意无意”,《汉语四字格词典》收录3个:“有事无事、有形无形、有意无意”,与老舍小说语言相同的有两个:“有事无事、有意无意”。
在老舍小说语言语料库中,四字格“有A无A”构成的词语共有7个,出现18例次。具体情况如下:
有意无意11,有车无车,有理无理,有声无声2,有姓无姓,有事无事,有罪无罪
能够进入“有A无A”格式中A位置的,都是单音节名词成分;其中不成词的单音节名词性语素只有一个“意”,比较特殊,构成的“有意无意”可以看作由“有意”[6]1250,[7]1591-1592和“无意”[6]1085,[7]1386两个词构成的短语。老舍小说中的11例次“有意无意”,都符合《现代汉语词典》上{似有似无}的解释:{似有意似无意};也可以理解为{一半有意一半无意},例如:
例32 我早已有意无意地向老人们透了个口话:不娶倒没什么,要娶就得来个够样儿的。
(《火车集·我这一辈子》)
例33 幼年时,他有意无意地学会这种既不忙着发表意见,而还能以极天真自然的态度使人不至于因他的滑头而起反感。
(《四世同堂》二十四)
应该认为,从表义角度来看,“有意无意”已经形成了综合意义,因而与其他“有…无…”格式义相脱离,可以看作是一个词,方式副词,排除在“有…无…”格式之外。
“有声无声”可以看作{有时有A有时无A},表示交替性行为状态:
例34 擦了擦脸,他出来坐在台阶上,有声无声的盘算。
(《四世同堂》八十五)
例35 他很想说话,可是不敢开口,只对自己有声无声地嘟囔。
(《无名高地有了名》十六)
上列“有意无意”和“有声无声”在句子中都是做状语;其他5个“有A无A”都用在复句中做小句或紧缩复句的构成部分,都表示{无论有A还是无A(都会如何)},相当于充当条件复句的条件部分(偏句),前者如例36、37、38,后者如例39、40:
例36有理无理,不成问题。昨天的事我都明白,不必再说。
(《老张的哲学》第六)
例37有姓无姓,他自己也并不在乎。
(《骆驼祥子》四)
例38 没钱的,不管有罪无罪,便丧掉生命。
(《四世同堂》四十三)
例39 他们有事无事的都多在胡同里走两趟,希望看到“她”。
(《四世同堂》二十四)
例40 第二天早晨,据旁人说,今天不一定有车。王先生拿定主意,有车无车给它个死不动窝。
(《集外·不远千里而来》)
老舍小说语言中,还有3个共5例次的“有A没A”:
有用没用2,有活没活,有事没事2
例41 招弟偏倾着头,想了一会。“有啦!咱们先到一号去看看那个老太婆吧!有用没用的,反正她是日本人!”
(《四世同堂》六十七)
例42有用没用的,他总是在十二点与下午六点左右,假若不能再早一点的话,来看朋友,好吃人家的饭。
(《四世同堂》四十四)
例43 同是一门儿学出来的手艺,又同在一个街口上混饭吃,有活没活,一天至少也得见几面。
(《火车集·我这一辈子》)
例44 他们有事无事的都多在胡同里走两趟,希望看到“她”。
(《四世同堂》二十四)
例45有事没事的,他总是在十二点与下午六点左右,假若不能再早一点的话,来看朋友,好吃人家的饭。
(《四世同堂》四十四)
出现在“有A没A”格式中的A,只能是单音节名词,“用”是名词性不成词语素{用处;作用}义;“有活没活”中的“活”实际上是儿化词“活儿”,而作为书面语“儿”没有写出来。“有用没用、有活没活、有事没事”这3个形式,也是{无论有A还是无A(都会如何)}的意思,充当条件复句的偏句,表示{无条件},一般在“有A没A”后常用“的”;“有A没A的”可以看作“条件小句”(偏句);而“有A没A”后边的这个“的”可以看作口语中“表条件”的小句助词,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的一般用法[7]272-273之列。即便是实际话语中不带“的”,也可以加上“的”,意思不变。试比较:
例43 a.同是一门儿学出来的手艺,又同在一个街口上混饭吃,有活没活,一天至少也得见几面。
(《火车集·我这一辈子》)
b.同是一门儿学出来的手艺,又同在一个街口上混饭吃,有活没活的,一天至少也得见几面。
“有A没A”格式构成的四字语只能做句法成分或复句中的条件分句(偏句),不能做独立的句子,因此要与同形的句子区别开来,试比较:
例44 a.“有事没事?”郝凤鸣整着脸问,“没事,我可要走啦;没工夫在这儿看电话!”
(《火车集·东西》)
b.*“有事没事的?”郝凤鸣整着脸问,“没事,我可要走啦;没工夫在这儿看电话!”
从表面上看,例35中的“有事没事”也符合“有A没A”格式;但是实际上不是,它只是一个由肯定否定并列方式构成的正反问句,应该排除在“有A没A”格式之外。
《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收录“有…没…”格式。作为1947年版《国语辞典》的删节本、收录北京话词语较多的《汉语词典》,还收录两个类似形式两个:
【有的没的】①指一切,一切包举在内之意。②指富有与贫穷[5]1159。
【有一搭儿没一搭儿】本无可说而勉强搜索话题之谓[5]1159。
《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没有收录“有的没的”,而只收录没有儿化的“有一搭没一搭”,{表示没有话找话说}[6]1250;第7版收录“有一搭没一搭”同时还收录同义形式“有一搭无一搭”[7]1591,对“有一搭没一搭”的释义还增加了义项:
【有一搭没一搭】①表示没话找话说。②表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7]1591。
除去由双音节儿化词语“一搭儿”构成的六音节形式“有一搭儿没一搭儿”外,“有的没的”现在北京话以及同属于北京官话的东北话中也说,但在250万字较大规模的老舍中文小说语言语料库中没有出现过。
但我们认为,“有的没的”和“有一搭儿没一搭儿”都不属于“有A没A”四字格。因为它们不符合我们对“有A没A”格式构成规律的概括:“的”是助词,而“一搭儿”是数量形式,两者都不是名词或动词,而且两个形式都表示与A意义无关的综合意义,是四音词语,所以,应该排除在“有A没A”四字格之外。
注 释
① 赵武平的译文,以及说明《〈四世同堂〉英译本全稿的发现和〈饥荒〉的回译》,载于《收获》2017年第1期。
② 从大数据统计角度来看,也基本上是这样。王丽芳在其硕士论文《现代汉语“有A无B”格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陈昌来,2008年,第4页)中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进行统计,得出构成“有A无B”中“A、B 同为单音节的约占整个格式的96%,其他的情况总和起来约占4%”的结论。不过王丽芳对“有A无B”统计的数据,也包括A、B 是同一成分,亦即“有A无A”这种情况。
③ 对北京官话的理解,我们赞同林焘先生的观点。林焘先生在《北京官话的分区》(《方言》1987年第3期)中,根据居民来源等历史原因和音韵结构、调类系统和调值的基本一致等语言特征,将辽宁南部辽东半岛及吉林南部的通化一带除外的东北三省绝大部分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赤峰、林西、满洲里以东以南地区)、北京的绝大部分地区和承德,划为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京官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