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实践逻辑、使命担当与促进向度

2021-11-22张亚文王龙洋袁新国刘诗卉王艳琼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身体疫情体育

张亚文,王龙洋,袁新国,刘诗卉,陈 晨,王艳琼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体育在学校教育语境中的话语表达面临新的困境与危机(教学主体缺失、情境创设障碍、专项疫情教学资源匮乏等)。为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在保证社会防疫、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体育教学实现“不停学、不停教、不停练、不停训、不停赛”,构建了一种全媒体的体育学习生态,以应对新冠疫情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学校体育作为健全生命、社会资本形成和国家危机治理的利器,其价值、使命与担当因时代和环境而改变。因此,立足疫情发展趋势与治理现实,疫情之后的学校体育既要尊重、发挥传统体育教学的优势,又要拓展、激活因疫情而被赋予的特殊价值。基于此,笔者从宏观(思路)、中观(取向)、微观(进路)三个维度阐述后疫情时代学校体育教学发挥教育价值、承担教育使命和践行教育担当的进阶生成与实践。

1 后疫情时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实践逻辑

1.1 健康本位逻辑

在本体论与价值论视域下,个体本体和本质本体构成了体育的本体存在,其中身心合一的身体、感性的生命和求健行为构成了体育的个体本体,求健的身体活动是体育的本质[1]。以此论之,增强体质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与本位价值,学生的体质健康应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与核心使命。

新冠疫情期间,社会防疫使得室内外运动场所封闭,健身场馆与设施暂停使用,全民健身活动阻滞,国民健康受到影响。为减少社会防疫资本,学校体育加速构建全媒体的体育学习生态——居家体育在线教学。其创新了体育教学模式、拓宽了师生进行体育教学的空间。然而,实践表明,被动式的体育在线教学并不是最优策略:体育教学主体缺失、情境创设障碍、方法应用低效、与疫情有关的教学资源匮乏;居家锻炼形式新颖、但也易流于形式;在线健康教育尝试进行,但缺少系统化进程[2]。从本质上看,囿于主观价值判断的偏离和现实运作的异化,学校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本质功能与本位价值被遮蔽。

后疫情时期,立足疫情发展趋势和治理现实,学校体育教学既要尊重、发挥传统体育教学的常规价值,又要拓展、激活因疫情而被赋予的特殊价值。在技术层面,坚持一技之长和身体在场的教学惯习;在意识层面,发挥线上教学优势,强化、渗透体育健康教育,力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政策的刚性执行。总而言之,在健康本位的逻辑导向下,后疫情时期的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术学并重、德技双馨的教育理念[3],发挥、落实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本质功能与本位价值。

1.2 身体教育逻辑

学校教育中学生身体的在场、规训与现实呈现反映了教育的历时时态演变,对身体的聚焦与思考是因为身体自始至终是个体发展的基础,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起点[4]。身体教育是培养物质身体与精神身体全面协调发展的人的教育,是对学校教育内在秩序的合理性构建[5]。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身体的动与静、规避与呈现、规训与解放是身体教育的悖论所在,而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消解身体教育悖论的教育机制、途径与方法[6]。

疫情期间,在保证社会防疫、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居家体育在线教学成为体育学习方式之一。新的教育技术使得“身体在场”的学校体育教学转换成“身体缺席”的远程在场和“身体-技术”的知觉在场的居家体育在线教学,“数字在场”涌现使得“身体在场”的整体性消解。已有研究(一项基于疫情期间全国31个省、12 107名成年人1周的身体活动、屏幕时间和情绪状况进行的评估研究)表明[7]:“将近有60%的中国成年人身体活动不足(该比例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每天居家的平均屏幕时长超过4h,其中20~24岁人群屏幕时间(305.6±217.5min)最长”。概言之,疫情期间对身体的不合理规训,必然导致对身体及身体教育的偏差认知与理解,影响身体教育的实施与效果。

后疫情时期,“身体缺席”的远程在场和“身体-技术”的知觉在场的居家体育在线教学应与“身体在场”的学校体育教学形成互补,使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学科中心,切实承担身体教育实施的责任载体。因此,在身体教育逻辑导向下,后疫情时期的学校体育教学应进行理念革新,以体育人、协同育人,通过育化身体,同时完成对人的德、智、美的培养,实现学校体育对教育异化的消解和娱乐至死的否定。

1.3 社会导向逻辑

新冠疫情不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还是一种“疫情叙事”的典型样本。学界要立足疫情发展趋势与治理现实,透过“疫情叙事”深刻反思,形成具有高度理性的自觉意识,促进社会进步。在学校体育领域,通过对学校体育参与社会防疫的反思,总结经验与教训,将反思转化为“学校体育教学革新”的经验重构以及具有理性的社会启蒙。

在新冠疫情爆发的非常时期,居家隔离成为社会防疫的主要举措,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被阻断,社会防疫的物理隔离特性和个体联系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显现。已有研究[8]表明:“疾疫情境下引起的社会焦虑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疫情初期引发的大众心理不安、疫情传播导致的大众心理紧张与恐惧、疫情防控升级引发普遍性社会焦虑、疫情持续引发社会焦虑波动”。持续性的社会焦虑会引发个体的社会孤立,社会孤立群体的增多会降低社会幸福感和社会心态[9]。另有研究表明[10]:“处于社会孤立状态下的人极为脆弱,特别是老年群体会产生身体超重、健康恶化和精神崩溃等影响”。疫情期间,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居家体育在线教学成为一种“有距离的体育行为”。在矛盾消解的过程中因距离而无法真正发挥其功能。

后疫情时期,学校体育要利用其所处环境与有利资源革新教学理念,以学校体育为话语中心进行社会启蒙[11],引导体育与健康耦合,强化社会个体的身体认知意识、体育价值认知意识以及体育核心素养意识。因此,基于社会导向逻辑的引导,透过疫情叙事反思学校体育教学(社会启蒙、传承抗疫精神、铭记创伤记忆等元素),进而提升社会健康水平。

2 后疫情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使命担当

2.1 立足健康本位价值,普及体育健康教育理念

在健康本位的逻辑导向下,后疫情时期的学校体育教学应有立足健康本位价值、普及体育健康教育理念的使命与担当。

健康本位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与核心使命。基于学生的教育需求,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又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恰如教育家蔡元培1917年指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基于学生的生命需求,体育运动是增强身体活力进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生命成长的黄金阶段,接受学校体育的塑造,即可抵御疾病、增强免疫力、提高生命质量;基于学生的成长需求,体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培养人的性格和社会品质,学校体育教学并不是只专注于学生某项运动技术的掌握,其更专注于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强、进取的性格和公正、忠实、自由、团结的社会品质(即塑性格又造品质);基于学生的生活需求,学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后疫情时期的学校体育教学应从教育、生命、成长、生活等方面重新设计、现实改造,着眼于健康本位的使命担当[12]。

后疫情时期,基于新冠疫情带来的共识危机与自我启蒙,触发人们对体育健康教育的全面省思。体育健康教育作为习得性教育与养成性教育相结合的连续性教育[13],包含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不同于以往将身体教育视为简单的动作技术教育、健康教育视为简单的卫生教育。作为一种连续性教育,其实施应是一个漫长且不间断的过程,而学校体育教学系统的长期性(从小学一年级至大学二年级)、系统性使其成为体育健康教育实施的载体。相较于疫情期间体育健康知识储备不足、生活方式紊乱、与疫情有关的课程资源匮乏、居家锻炼方式不当等现象,后疫情时期的学校体育教学应明晰体育健康教育的价值意义(于个人而言,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于家庭而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体育联动机制;于社会而言,维系国民体质健康;于国家而言,应对重大灾情、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厘清体育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健康教育的关系,确保体育健康教育的教学地位(相对于技能教学)等,推动体育健康教育理念的普及。

2.2 重视身体教育价值,提升体育教育地位

在身体教育的逻辑导向下,后疫情时期的学校体育教学应充分发挥身体教育的应有价值,诠释、演绎和促进体教融合,提升体育教育的现实地位。

身体教育之于学校教育,是对教育内在秩序的合理性构建,即学校教育中的身体呈现与体育挽回。后疫情时期,学校体育教学要并举技能教学、身体教育和健康教育等教学时态,激活身体教育的教学价值。具体而言,首先,学校体育教学应引导学生消除对物质身体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物质身体教育的过度强化。由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尊重身体发育规律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规律,过度追求身体的成绩表达,使伤病成为物质身体教育附带的结果。第二,对物质身体教育的过度弱化。由于久坐不动的应试教育对身体的禁锢,致使身体孱弱。身体教育就是对物质器官过度强化与过度弱化的协调整合,进而达到物质身体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次,学校体育教学应引导学生消除对精神身体的认知偏差,还原身体作为知识—价值—精神融合体的状态。身体教育过程应具有“通情”与“理解”等特点,同时应具有情感和价值背景,而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传授和接受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利用身体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要实现人的健康、健美和优雅;通过身体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要丰富人的认知、情感与道德;通过身体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要能使人了解、接纳、尊重人的生物本能,通过身体活动呈现人的生命能量以及培育人的精神力量[14]。因此利用疫情契机,健全身体教育,使物质身体与精神身体全面协调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身体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起点。体教融合是将身体可能转化为身体现实的教育过程,也是提高体育教育教学地位的过程。学校体育作为实施身体教育、健康教育、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却一直是学校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正因为如此,疫情期间的居家体育在线教学仅为一次虚拟教学实践,局限明显。基于此,开齐开足体育课、革新体育教学理念、提升体育教学技术、创新体育教学内容便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具体措施,也是体教融合的前提。另外,鉴于疫情期间大健康意识的缺失,后疫情时期的体教融合,以目标融合为导向,提高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目标(身体教育、健康教育)生成的主动性;以理念融合为引领,提高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共同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包容性;以资源融合为支撑,提高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传播体育健康理念、落实健康本位价值的能动性。体教融合,聚集体育的教育功能,以体育人、协同育人,是提高体育教育教学地位的保障。总之,基于新冠疫情带来的共识危机与自我启蒙,重视身体教育价值,促进体教融合,提高体育教育的教学地位,完善学校教育机制是后疫情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使命担当。

2.3 延展社会导向价值,强化体育介入意识

基于社会导向逻辑的引导,透过疫情叙事反思学校体育教学,后疫情时期应延展学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导向价值、强化体育介入意识。

社会导向价值作为学校体育的价值维度,是在社会需求引导下的学校体育价值呈现。后疫情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导向价值体现在:社会启蒙、传承抗疫精神、铭记创伤记忆、强化民族共识危机感以及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等。首先,社会启蒙在于引导体育与健康的耦合,强化社会个体的身体认知意识。进行体育价值认知启蒙以及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传承抗疫精神在于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和关怀生命,另外,抗疫精神是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中国精神的一脉相承。第三,铭记创伤记忆、强化民族共识危机感以及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因为此次疫情带给我们深刻的生命教育,铭记创伤记忆,有利于学校体育促进健康的手段得到社会整体认同[15]。身体认知得到常态化实践,人们的健康意识在共识性危机环境中发生转向,进而促进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

后疫情时期,延展学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导向价值,必然要强化与渗透积极的体育介入意识。首先,就应对重大灾情而言:第一应将学校体育纳入社会危机治理体系;第二发挥学校体育消解社会焦虑波动的功能;第三形成理性有序的体育社会行动差序格局,统筹推进;第四大力发展智能体育,转换“有距离的体育行为”为“近距离的体育互动”。其次,就提升社会健康水平而言,应前置学校体育的社会地位[16]:一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实现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前置学校体育的地位,使学校体育事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二在医疗性健康干预向非医疗性健康干预转变、被动防御向主动健康转变、“医养”向“康养”转变的过程中前置学校体育的地位。因为体育作为非医疗性的健康干预机构,采取的是主动促进健康的方式,是当前社会获取健康的主要手段;三在社会教育系统中,前置学校体育的地位,提升社会成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知,改变民众的体育态度、促进体育参与、积累体育经验、提升体育认知。

3 后疫情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促进向度

3.1 完善体育在线教学模式,弥补线下技能教学缺陷

疫情期间,在保证社会防疫、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体育教学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导向下,加速构建了一种全媒体的体育学习生态,即居家体育在线教学,充分保障疫情期间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基于实践反馈,居家体育在线教学在虚拟时间和虚拟空间的交互作用中,教学空间从三维立体转化为二维平面,导致教学互动及反馈信息难以传递、切身感受的真实教学情境难以呈现。另外,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硬件设备等第三方问题也制约着在线教学的实施。

对于体育在线教学模式的完善:机制层面,积极探索适用领域、适当立法,保证其教学地位的合法性;硬件层面,优化教学直播平台及其相关设备;主体层面,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层面,探索适合在线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体系。另外,还应积极促进体育教学线上与线下的相互融合,弥补线下教学重育体轻育心、重体魄轻人格等教学缺陷。具体而言,基于健康本位逻辑引领及其价值导向,线下教学以“健康第一、享受乐趣”为导向,让学生体验有生命力、有活力、有运动量、有强度、有乐趣的体育课;基于身体教育逻辑引领及其价值导向,线下教学通过身体活动发展学生的物质身体,线上教学通过传授身体结构知识、身体美学知识等充实学生的精神身体,共同促进学生物质身体与精神身体协调发展。基于社会导向逻辑引领及其价值导向,发挥线上教学的传播、共享优势,向社会传播与共享线下教学资源,扩大学校体育教学的受众面,完成其社会赋值。

3.2 建立疫情体育课程资源库,完善常态体育教育机制

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支柱。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暴露出我国疫情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不足,导致居家体育在线教学不知如何教、教什么,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自身知识储备成了疫情期间居家体育在线教学指南。再者通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发现,均有对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和一些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但均未提出具体的预防办法和教学指导意见[17]。从现有教学指导纲要到一线体育教学实践均反映学校体育教学课程在应对重大灾情时的仓促与准备不足。

基于后疫情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逻辑引领与价值导向,透过疫情叙事反思学校体育教学,疫情时期的体育课程固然重要,常态的体育课程开发同样不可或缺。因此,有必要建立疫情体育课程资源库、完善常态的体育教育机制。具体而言,首先,修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有据可依。如就呼吸性疫病的防护知识、锻炼内容和锻炼方法进行设计,提出具体的教学指导意见。其次,集中全国体育科研人员、体育教师的智慧,打造国家体育精品课程资源库,为突发重大疫情提供课程储备。如就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而言,可围绕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五禽戏、易筋经等具有调理心肺功能的运动项目进行创编,编制健肺功法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18]。第三,完善相关教学政策,尤其是与重大灾情相关的教学政策,保证学校体育教学在重大灾情下的顺利开展。

3.3 构建“校—家—社”联动机制,提升学生体育学习质量

疫情之下的学校体育教学正接受来自疫情的检验。居家体育在线教学充分暴露了学校体育在应对重大灾情时的仓促与准备不足,也显现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割裂状态,具体表现在体育在线教学成为体育教师一人的在线表演、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和家庭体育氛围不足等。因此,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机制不健全,在形成社会防疫合力时显得供力不足。

学校、社区与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三个主要场域,学校体育要向家庭和社区延伸,形成开放的体育教育网络,促进个体成长和社会资本的形成。因此,以疫情为契机,推动学校体育向家庭和社区延伸,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提升学生体育学习质量。

首先,加强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自2007年以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但到目前为止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机制仍不健全。因此,亟需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素质以及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监督、评价和问责机制。其次,促进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社会赋值,加强各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要立足体育健康教育,向社区和家庭成员传播体育健康教育理念,达成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有效衔接。最后,要培育家庭和社区体育氛围,使其成为学校体育的有效补充。家庭和社区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域。培育其体育氛围、培植其体育力量、培养其体育素养,提升二者的体育输出能力,使其有效参与学校体育治理,成为促进个体成长的共生之力。

3.4 完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体系,促进学科育人与时俱进

居家体育在线教学是新冠疫情下的一次虚拟教学实践。很多原有的教学计划都被打乱,大多以热点式教学为主,如太极拳、健美操等,而忽略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首次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大要素,其首先在高中的课程标准中研制出来,但并不适合于不同的年龄学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然而通过比较“运动参与”与“运动能力”发现,运动参与是运动能力形成的基础,运动能力的形成可以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另外,通过分析促进运动参与的主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表现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心理倾向,客观因素表现在体育教师创造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因此,运动参与必须建立在强烈的运动兴趣之上,保证学生获得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运动兴趣与参与”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形成的关键因素。透过疫情叙事反思居家体育在线教学,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将“运动兴趣与参与”作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要素之一。

图1 “运动兴趣与参与”嵌入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完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体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风向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逐步形成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19]。因此,将“运动兴趣与参与”融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设置为学生应具备的首要要素,促进学科育人与时俱进。

4 结语

立足疫情发展趋势与治理现实,学校体育不断地影响个体以及社会资本的形成。逻辑重构在于:形成后疫情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宏观思路;价值转换在于:激活因疫情而被赋予的特殊价值;现实再造在于:优化后疫情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差序格局,促进学校体育育人的进阶生成与实践。

猜你喜欢

身体疫情体育
战疫情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体育梦”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