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粒种子半生梦
——河北省劳动模范祖茂堂的育种故事

2021-11-22张宝程李金辉

河北农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三亚新品种小麦

□文/张宝程 李金辉

年近七旬的祖茂堂,已经在农业育种的道路上摸爬滚打了40年,40年损耗了他的身体和容颜,也让他收获了诸多成就和荣誉。2009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小麦新品种“北农9549”、棉花新品种“银棉1号”第一育种人,玉米新品种“科茂D72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育种第一人。

因挨饿而产生的丰收梦

祖茂堂1952年10月出生在高碑店市北城街道南辛庄村。小的时候他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守着土地反而吃不饱饭,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挨饿,饿得人都变了形,让他刻骨铭心。等上了中学祖茂堂时常参加生产队劳动,他一边干活一边琢磨,地里的庄稼为什么不能多打几担粮?

那个时候还推荐上大学,他因为积极上进被推荐上了。家里的大人松了口气,终于可以跳出农门了。让家人和乡亲们没想到的是,他毅然选择了上农业大学,而且还是学的育种专业。

乡亲们笑话他,“就是个受罪的脑袋”。祖茂堂不管别人背后怎么议论,他在华北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学得津津有味。期间他接触了好多农业教授、专家,让他看到了农业的希望在育种:“没有稳产高产的种子,哪来的农业的丰收?”毕业后,许多人乘机进入省城,起码也是县城工作。祖茂堂不是,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当了一名农业技术员。

1982年上级抽调技术人员去海南省三亚搞玉米加代繁育育种。别看现在三亚是旅游胜地,那时可是个荒凉贫瘠的地方,古代曾是犯人发配、官员遭贬的荒蛮之地。那时三亚不通火车,更别说飞机了。过年都回不了家,几个育种人跑到空无一人的天涯海角礁石上晒太阳,只有他是乐呵呵的,没有掉下思乡的眼泪。要知道那时他的孩子才刚刚出生,还没过满月。

祖茂堂心里只有种子,所以没觉得苦。他倒是因为经常接触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教授,心里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被专家拉进了科研育种的“象牙塔”

从三亚育种回来不久,中国农科院的小麦育种专家石社民、李登春想在北京周围找个基层合作伙伴,建立实验基地,提纯、复壮他们培育的小麦新品种。

当时,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在农民的眼里那是“命根子”,搞实验,谁舍得?专家们在附近找了许多地方,没人敢冒险。祖茂堂听说后,主动请求:“到我那儿搞吧,我家有6亩责任田。”

育种是项非常严格的技术活儿。种麦时,别人都是用耧耩地,他却一个粒一个粒地“摆种”;别人一亩地播种20多公斤,而他一亩地只用4公斤!麦收时,别人用镰刀收割,他却一个穗一个穗地采集,逐穗单放。乡亲们看了又开始笑话他:“这哪是种庄稼,这不是玩‘过家家’吗?”

刮风下雨,别人都往家里跑,他却往地里跑,要去观察种苗的抗倒伏性状;艳阳高照,别人都在家里歇晌,他却钻到田间驱野鸟、查苗情……

都说这祖茂堂育种育得“魔怔”了,而专家正是看上了他这股魔怔劲。不久,他就被拉进了国家顶级小麦育种专家石社民、李登春以及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抗虫棉首席专家郭三堆等专家带领的育种团队,进入了科研育种的“象牙塔”。

从坐火车到坐飞机去种地

育种是一项非常繁琐非常枯燥的科研工作,系统选育需要选系、杂交、系统选择、“南繁”加代,并建立三圃田,要选出一个优良品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人说,科研育种就是在锻炼育种人的耐性、决心和信心。

祖茂堂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地工作着。以前去一趟三亚,路上要五六天时间,从广州倒火车,到琼州海峡坐轮渡,赶上台风,就没准了,一路充满坎坷。

1994年,中国转基因抗虫棉正处于秘密研制阶段,祖茂堂作为助手,协助郭三堆教授承担了这项国家“863”计划。祖茂堂怀揣着郭三堆给的几粒具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的抗虫棉单株种子,就像宝贝一样。它也的确就是“宝贝”,秘密种到了高碑店的实验基地。

在这期间,他要协助专家进行单价、双价抗虫棉筛选、保纯、保存工作;要去三亚进行加代繁育;在新疆、山东、江苏等地进行区域对比试验研究,为全国科研院所培育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棉原始材料。祖茂堂就这样成天天南海北地到处跑,他被老乡们称为“坐着飞机种地”的专家。

种子是珍贵的,他怕邮寄和托运不保险,来回都是自己手提肩扛。有一次,机场人员看到他背着个大口袋,误以为他是“逃荒的”,说什么也不让他上飞机。就是这样,祖茂堂与专家合作,先后培育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单价、双价抗虫棉。他的名字与郭三堆一起出现在了国际专业杂志的论文里。

走上国际舞台的育种人

祖茂堂是来自高碑店一个县级市的育种专家,但中国农科院、国家农业农村部从不把他当做小人物看待,他开始受国家选派、受联合国委派,把中国的育种技术传播到了非洲国家、巴基斯坦,走上了欧盟和菲律宾国际大讲堂。

2009年,他代表国家承担了我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合作的抗虫棉基因导入技术,并作为国家外派专家到巴基斯坦具体指导抗虫棉繁育推广工作。2010年11月,祖茂堂受欧洲生物技术联盟邀请,作为南美洲、亚洲等国的8位为农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民之一,先后访问了比利时布鲁塞尔和法国巴黎,在欧盟议会等场所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在巴黎,作为中国农民的代表,祖茂堂结合自己多年研究培育抗虫棉的体会和经验,介绍了中国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期间还接受了巴黎电视台的采访。

2010年,祖茂堂应邀前往菲律宾马尼拉做转基因抗虫棉学术交流。2010年12月赴津巴布韦援助抗虫棉繁育推广技术。2012年7月18日,津巴布韦国防部农业发展公司CEO卡胡尼上校及其夫人专程来高碑店学习先进的地膜棉种植技术。

让农民增产增收见初心

农民接受新品种有个谨慎和试探的过程,为让农民放心,加快新品种推广,2005年11月,祖茂堂创立了高碑店科茂种业有限公司和农民技术协会,建立了200亩先行试验田,品种表现不好坚决不能推广。采取订单回收形式、“种子+技术+服务”的推广链条和“科技+农户+实体”的产业化模式进行推广,目的是让农民吃“定心丸”。

祖茂堂通过自身农技推广及其工作影响,使高碑店列入国家农业部“小麦科技提升行动”“科技入户工程”试点县。一大批小麦新优品种及配套种植技术推向协会会员和广大农户,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祖茂堂和专家团队合作,把冬小麦、玉米等优良品种推向京津冀以及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喀什等同一生态类型区。他们建立的良种基地在1.3万亩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到10万亩,小麦良种繁育产量达到1亿斤,真正成为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仅高碑店市小麦每年直接增收2000万元。

一粒种子半生梦。几十年的艰辛育种历程,使一批优良小麦、玉米新品种得到广泛推广,也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几个优良品种。

说到未来,祖茂堂表示,作为一名老党员,感觉做的还远远不够。要老骥伏枥,为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乡村振兴,用自己培育的种子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把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端得更稳。

猜你喜欢

三亚新品种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圆茄新品种——“京茄黑宝”种植栽培技术
青菜新品种介绍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An Analysis of Zhuang Language Policy in Guangxi
被惯坏的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