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融资难题解析

2021-11-22李伟哲

河北农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

□文/李伟哲

做好乡村振兴这个答卷,最大的“心结”是资金问题,建设美丽富饶的乡村,离不开资金支持,解决“钱从哪里来”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大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多措并举筹集资金,让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乡村,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起步、落地见效,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持续增加总量,不断优化结构,形成“多元化、立体式、全方位”融资格局,以改革创新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存在问题

1.财政保障能力有限,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农民对上级各项惠农政策知晓度不高,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基金等机制尚未形成,乡村振兴资金投入保障体系不完整,乡村振兴领域的政府服务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整合不到位、投入方式简单粗放等问题。再者,农村产权缺乏规范的评估体系,土地流转产权不明、流转合同不规范、农民自发流转土地价格低等问题也普遍存在,严重制约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的开展。

2.金融服务质量不优,融资难、贷款贵现象十分突出。由于农业投入周期长、风险高、利润低,金融部门的支持热情普遍不高,一直困扰“三农”又好又快发展。农村营业网点布局欠缺,存贷极不方便,再加上宣传教育力度不大,使农民对正规融资渠道了解不畅、对相关金融产品及信贷流程一知半解,导致农民对金融知识认知度下降,参与金融市场积极性不高,金融素养匮乏。此外,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滞后造成涉农融资交易成本高、违约率高,导致适农、惠农的金融产品对接效率低下。

3.企业帮扶力度不大,主动合作共赢意识淡薄。企业帮扶没有在既帮又扶上下功夫,只停留在简单解决农民群众就业问题,没有把“触角”延伸到其他方面。思想不开拓,观念不新颖,按“老黄历”做事是很难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需要。另外担保难是阻碍“三农”发展的“绊脚石”,农民有了好的致富项目,但是缺少资金和担保人,帮扶企业担保责任应进一步强化,在“你致富,我担保”上狠下功夫,实现产业合作,互利共赢。

4.社会资本投入不足,规避违约风险举措不强。社会资本参与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不高涨,投资环境不优,导致社会资本不愿进入“三农”领域。此外,社会资本投入不足,受条条框框限制,无法产生最大社会效益,与乡村振兴联系不紧不强,缺乏一套严密防控管理体系。

5.农业保险保障力度不够,机制体制不规范。农业保险主体供给不足,缺乏整体“链条”,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低,导致保险种类少,而且办理过程复杂,手续繁多,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同时在农业保险需求上精细化分析与对接存在一定缺失,在数字化技术运用上与乡村振兴匹配不紧,在保险品种、快速出险机制等方面愈来愈难以满足农业日益发展的需求,助农质效亟待提高。

二、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支持,发挥主渠道作用

1.政府财政支农向全面铺开迈进。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特别是管好用好衔接资金,持续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财政支农要一改“撒胡椒面与重点突破”向“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转变,尽快从“抓局部”到“全面铺开”的转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有效形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对有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靠典型引路。同时积极探索降低税率或者减免营业税等税收激励政策,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细落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通力合作,优化财政供给结构。政府积极引导相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与沟通,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长效机制,加强涉农资金行业的整合与衔接,建立权责分明的涉农资金支出体系,提高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供给,完善财政涉农资金绩效管理,实现涉农资金全覆盖、全过程绩效监控,对涉农资金实行精细化管理,打造资金动态化监管机制,让每一笔扶持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有效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

3.创新支农模式,加大争跑力度。探索财政支农资金的市场化运作,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发行乡村振兴债券,支持乡村振兴,巩固扶贫领域的公益项目,让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三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同时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用心用力用情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信贷倾斜,打造惠农主力军

1.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中小银行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产业发展,打造“一行一品、一村一品”特色品牌,积极研发惠农贷产品,支持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赓续乡村振兴铆足后劲。引入现代科技服务手段,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创新“电商平台+农村金融”等新模式,实现农业农村投资可预期、有回报、能持续,推动产业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同时积极发扬“店小二”精神,打造“妈妈式”服务,缩短办贷流程、简化手续,真正实现“简单金融业务不出村,复杂金融业务不出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2.完善涉农融资担保体系,提高信贷供给可干预性。进一步加大对“三农”融资担保的财政支持力度,以确保融资担保杠杆作用持续发挥,促使金融资源持续“下乡、进村、入户”。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融资担保产品和服务,盘活丰富的农村承包土地资源,打通乡村振兴的金融“血脉”。

3.建立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达到可防可控。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着力开展“信用户”评选和“信用村”创建活动,让失信的农户无款可贷,让守信的农户简化手续、降低门槛,营造“失信惩罚,守信激励”的干事创业氛围,推动乡村诚信新风气。不断强化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内控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服务乡村振兴指标监测等体系,完善风险预警系统、风险报告机制及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等机制,把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点。同时要通过“线上+线下”持续加大对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户金融知识的学习,扩大认知度,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三)企业帮扶,实现互利共赢

1.结对帮扶,共筑振兴路。大力开展“万企结万村、千企结千村、百企结百村”行动,组织动员企业自愿与村庄结对,促进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和集聚。通过帮扶,既能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乡村的发展也反哺着企业的进一步壮大。

2.精准帮扶,既“输血”又“造血”。要积极对接企业,立足村情,发挥各方优势,通过产业帮扶、就业扶持、智力支持、完善基础设施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商会+企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帮扶模式,以“项目强村、工业兴村、产业壮村”等举措引领农民群众增收,走项目、产业振兴之路,开启乡村振兴新局。同时引导鼓励乡贤人士带着资金、技术回乡办企业、上项目,心系桑梓,深耕本土,推动乡村振兴阔步前行。

3.把企业引入担保之列,增添助农“后劲”。企业具有一定资金基础,在技术、市场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鼓励企业为农村担保,探索创新“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等发展模式,企业与村组织共同担保,参与项目经营、多元投资,让企业通过分红获得收益,增加支农助农的渠道,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此外,通过对外招引,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农字号”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让乡村在振兴中走向富裕。

(四)吸纳民间资金,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1.吃透上级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向农村转移。按照《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1)》,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振兴。城市人员和社会资本进农村,必须遵守耕地红线不突破、环境底线不动摇、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铁规”不触不碰。制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优惠政策,让更多农业企业从大城市逐步转向县域,让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托起强村富民“小康梦”。

2.民间资本投资入股,让农民变“股民”。要千方百计吸纳和运用民间资本,鼓励农村私人闲散资本入股,向农村基础设施、农业园区、社会服务等领域进军,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按股分红,让民间闲散资金在乡村振兴中产生最大效益,让“股民”获取丰厚的资本回报。

3.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构建多元化格局。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和支持村集体和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或参与乡村建设项目。此外,积极引导民间贷款公司规范化运营,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扼杀高利贷、非法集资等的生存空间。

(五)保险支撑,拖底保障发展

1.进程与力度“双推进”,形成合力。加速农业保险市场化,保险公司要根据不同种类乡村和农户的情况,继续研究和开发新品种和新模式,将保险品种拓展到农业经营、生产资料等诸多环节。引导和鼓励商业保险机构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向农业保险业务倾斜,进一步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为乡村振兴铺就“康庄大道”。

2.“增品、提标、扩面”齐头并进,构建“保障网”。创新开发适应市场需要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积极推行“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发展和抗风险能力,对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农产品价格低于目标价格造成的损失,给予农业生产经营者经济补偿。探索“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三者结合的新模式,共抗“三农”风险,为乡村振兴提质升级“加油助力”。同时,保险公司要以农业保险为突破口,积极加强风险管理建设,发挥保险对农业“稳定器”的作用。

3.完善机制,发展新路径。积极推进新技术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通过大数据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完善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农民风险保障需求相适应的“保险+三农服务”体系,完善“基本保险+巨灾保险+商业保险”三级保障模式,让农民吃下“定心丸”。鼓励和支持托管服务机构与保险公司开展深入合作,因地制宜开发“托管险”等新品,以保险创新为“三农”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三、结语

总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精准施策,整合资源,多招并举,形成政府、金融、企业、社会和保险“五位一体”融资格局,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共同担负起乡村振兴重任,在财政投入、信贷支持、企村共建、社会资本、保险保障上狠下功夫,“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立一个“多渠道、低成本、可持续”的融资“引水”机制,汇聚强大“资金流”,推动乡村振兴更有质效。要以学习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契机,学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以更强的支持力度、更宽的筹资渠道、更大的投资回报,持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