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风“大家”说

2021-11-22编辑阿夏

厦门航空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古风古典古诗词

编辑_阿夏

当我们在谈论古风文化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古风文化就是市场逻辑主导下文化产业对历史的全新阐释。过去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但却浓缩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在日常的高压力、快节奏生活的催促下,无意识层中久违的美好记忆会让人更加向往。

怀旧情怀造就下的文化商品折射出的正是一个已经“失踪”的过去。古风文化跨越时空局限,深入挖掘消费者内心的表达意愿,为消费者自我的社会化生产、心灵安抚提供了契机。

——陈世华《“古风”文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古风的流行,或许是对于知识权的一种争夺。在东方学的视野下,中国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诠释力未必能被广泛接受。在今天的崛起叙事之下,很多年轻人不论是否真的了解古代文化,还是仅仅从形式上靠近古代文化,都无法否认他们内心深处的寻根欲望,想要找寻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的文化形式。尽管良莠不齐,但这是一种趋势,在未来可能会愈演愈烈。

——余雅琴《当代年轻人为什么迷恋古风?》

首先请搞清概念:古风≠中国风≠古典。不要因为喜欢方文山,喜欢游戏的同人歌,就说自己喜欢古典文化或中国风。“古风”作为一种当代流行文化被年轻人喜欢,本身并没有错,就怕更年轻的人错把这种便利的快餐当成集诗词歌赋于一身的饕餮盛宴,从中认识历史和传统文化。

——阿饼《你以为这叫古风,其实是土味儿》

“古风”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集合,内涵也需要甄别。先秦诸子是古,魏晋风骨是古,宣德红釉成化斗彩是古,八大山人桐城古文也是古,到底哪一阶段应该蔚然成“风”?后者讲究准确,前者但求神似。

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换句话说,“古风”走红,鱼目混珠的作品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受众须提高鉴别力。

——石羚《古风音乐走红 用“流行味”唱出“中国风”》

庄子说的“万世”能成“旦暮”,其实是我们和过去的一种相通。“知其解者”就是你理解他,他也理解你,哪怕你们相隔万年。所谓真正的古典正是如此。

我觉得古典精神不在于一种标榜,而是一种心心相通。像是在我们血肉里边有一种天然会共鸣的东西,而不是说今天朗诵唐诗明天穿个长衫布鞋,如果有人愿意这样,我会尊重他们的选择,但要说这就是古典范儿,也太皮毛了。

——止庵《古今之人情感相通,才是真正的古典精神》

无论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在今天不存在复兴的可能。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古诗词呢?因为它们的确是精品中的精品,展现了汉语的简洁凝练、生动优美,诗词融合到现代汉语中,使语言更加悠扬。比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就很雅致,这样的句子记多了,我们就能将传统的精华融入到现代语言当中。如果人人都不学诗词,那么传统将失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戴建业《不读古诗词,传统就会丢在我们手里》

今天,我们也依然能从《诗经》里的《式微》等篇章中读出平凡人面对现实的无奈和疼痛,从古诗十九首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那样的诗句里懂得对生活释然。从李白、杜甫的诗篇里,隔着千年的岁月分享他们的生活和感想。

那些被称为古典的文字,今天依然能让我们触摸到生活的质地,低头或抬头深思生命的本质,它们也一直埋伏在一百年来的民间语言和文学里,一再转世,一再重生,从未远离。

——陈艳涛《是营养还是毒素?古代汉语的转世和重生》

古风文化的发展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不能过分夸大古风文化在文化传承和文化接续中的作用。二是,古风文化产品要避免粗制滥造问题。三是,古风文化产品不能过度依赖“粉丝经济”。

——田丰《古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

猜你喜欢

古风古典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古风二首
古风两首
我爱古诗词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古风三首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怎样读古典诗词?
睡在古风里的那些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