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区域金融一体化改革开放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1-11-22陈晋祥编辑章蔓菁

中国外汇 2021年9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文/陈晋祥 编辑/章蔓菁

未来,成渝两地金融业要紧紧围绕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和总体目标,力求以高质量区域金融合作服务国内大循环,以高水平金融改革开放积极参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下简称“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此,成渝两地金融业要坚持把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巨大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和总体目标,力求以高质量区域金融合作服务国内大循环,以高水平金融改革开放积极参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切实将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发展实效。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意义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客观需要。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从全国来看,目前已初步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的三大城市群和增长极。这三大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以约3%的面积,集中了全国约20%的人口和约40%的地区生产总值。而西部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70%,但贡献的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约20%。要破解这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局面,亟需一个国家级的增长极加以带动。而在最新的国家九大中心城市名单中,成都、重庆占据两席,可见双城经济圈有带动西部发展的现实基础。通过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可与三大城市群共同形成一个占全国七成以上地区生产总值的巨大菱形经济版图,有助于西部地区更好地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科技创新水平,进而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最终有利于在全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上述已形成的三大城市群和增长极是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和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成果。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则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双城经济圈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西部广袤腹地,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数量最多、产业基础最好、创新能力最强的优势区域。同时,川渝自贸区开放程度高、协同创新强,在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通过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必将在打造西部重要增长极,建成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同时,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的主动选择。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要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承载力,需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这就需要以城市群打破行政区划约束,按照一体化理念进行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双城经济圈仅涉及两个省级行政区划,并且自古以来川渝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经济联系,在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充分释放城市群发展潜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有助于为其他城市群发展提供样板。

金融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思路与构想

围绕西部增长极建设目标,构建成渝金融统一大市场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一极两中心两地”建设目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构建成渝金融统一大市场是成渝经济一体化的题中之义。下一步,要以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为抓手,完善金融合作机制,健全监管协作,形成区域金融一体化的高水平样板,助力经济一体化发展,最终推动实现西部增长极建设目标。

一是完善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相关顶层设计。金融中心是金融集聚的最高形式,其产生的金融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将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推动成渝政府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家规划指导下,定期研究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重要事项,落实重庆和成都金融中心建设的侧重点,从制度、机制和政策上推进成渝金融业的系统建设和改革,充分发挥两地比较优势。其二,推动成渝金融业按照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原则,通过强化征信、支付、结算、金融统计等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基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共建有区域辐射力的金融机构和人才中心、金融交易和创新中心、金融市场和定价中心。其三,研究出台支持圈内金融机构互设、异地贷款、要素市场合作共建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自由流动,以金融资源灵敏而强有力的聚集和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目标,有效服务于“一极两中心两地”建设。

二是完善两地金融业合作机制。要促进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需要一改成渝两地金融业竞争大于合作的旧局面,更多地在金融合作、协调、融合方面下功夫。其一,在两地金融管理部门之间建立金融发展协调机制,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组建专班工作组,拟定工作措施,推进议定事项的落实。其二,两地法人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围绕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探索建立共同提供金融服务的合作机制。全国和股份制银行等在两地的分支机构,共同向总行争取政策支持,形成共同服务双城经济圈的举措和方案。其三,结合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特色,推动多部委牵头发起,联合川渝两地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共同设立成渝协同发展投资基金,以加强对双城经济圈优势产业、前沿技术、创新产品、重大项目等发展要素的高效金融支持。

三是健全金融监管协作。构建成渝统一大市场,离不开监管协作的加强。其一,建立金融稳定信息共享合作机制,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监管和资金流动监测分析合作,搭建金融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合作和信息交流机制。其二,加强成渝两地在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打击跨地区非法金融活动和风险处置等方面的合作。加强金融消费纠纷非诉解决机制合作。其三,不断健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建立防范双城经济圈重大金融风险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做好重点机构风险化解处置工作。持续巩固拓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

以双城经济圈七大重点任务为抓手,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

双城经济圈建设以“一极两中心两地”为目标,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七大任务为具体抓手。成渝金融业要围绕这七大任务和其蕴含的金融需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组织和市场基础,开展重点领域金融改革先行先试,并借助金融科技赋能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助力双城经济圈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

一是优化金融组织和市场基础。双城经济圈建设蕴含巨大的金融需求。以七大任务之一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成渝地区与三大城市群并列成为重要一极,参与构建国家综合交通网主骨架,这一规划将有力带动川渝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规模的扩张,也就必然要求优化金融组织和市场基础,以加大和丰富金融供给。为有效匹配金融需求,提升金融供给效率,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其一,推动全国大型金融机构建立双城经济圈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支持双城经济圈专项政策,向双城经济圈倾斜更多的信贷或融资资源。其二,支持法人金融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金,支持其通过兼并重组提升实力,推动其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其三,强化金融组织体系的多元化特征,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VC、PE、天使投资机构等新兴市场组织,提升区域金融提供多层次、多样化金融服务水平。其四,推动直接融资市场持续发展壮大,建立双城经济圈重点企业和项目库,加大直接融资政策支持力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二是开展重点领域金融改革先行先试。双城经济圈建设七大任务涵盖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以及生态环保等多方面,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这七大任务,需着力打通科技堵点、城乡瘀点,破解生态保护难点。鉴于此,必须要重视加强区域金融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金融改革先行先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开展科创金融先行先试。鼓励两地金融机构设立科创金融专营机构,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开发特色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并完善科技企业融资供求信息库,搭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强化财政金融互动,推动科技创新、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的有效对接,争创科创金融试验区。其二,开展绿色金融先行先试。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针对绿色产业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设立绿色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培育壮大绿色优势企业;积极推进绿色要素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并完善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体系;持续推进四川五地省级绿色金融试点,争创国家级绿色金融试验区。其三,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先行先试。持续深化农村金融生态,在巩固成渝全国城乡统筹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成效的基础上,加快申请建立成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尝试推动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业务试点。深入推动财政和金融资源结合,构建稳定、通畅、透明的农业价值链,降低其他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交易成本。

三是以金融科技赋能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完成双城经济圈七大建设任务离不开数字化手段。就金融领域而言,就是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服务覆盖面和效率;同时,不断完善金融科技监管。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需持续丰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场景,探索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征信、交易清算、风控、智能客服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其二,加强金融科技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可联合金融科技公司,开展金融科技领域基础技术研发和应用试点;同时,优化“天府信用通”“农贷通”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不断夯实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其三,做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成都、重庆都是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城市,要以“成熟一批、发展一批”的思路推进试点,有序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探索形成有效的金融科技监管工具和规则。

借鉴三大城市群金融开放经验,打造双循环重要连接点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作为沿海外向型城市群,金融开放创新经验丰富,为将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提供了参照系和方向标。未来,双城经济圈要积极借鉴三大城市群在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营造国际化金融环境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强化共建“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支持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的蜕变,助力双城经济圈成为国内国际循环的重要连接点。

首先,强化共建“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双城经济圈是西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块状区域,承东启西、毗连南北。未来,要积极推动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成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其一,围绕共建“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搭建信息共享、政策咨询、项目沟通、金融对接等平台,畅通政银企的交流渠道。强化资金风险管理,引导企业有序开展涉外经济活动;适当条件下,在境外设立“一带一路”投资咨询服务机构,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境外投资风险。其二,研究在双城经济圈设立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挖掘和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币结算需求和市场,扩大跨境人民币的使用。其三,两地要探索加强与国家级共建“一带一路”投资机构的战略合作,建立常态化的交流合作机制,使更多双城经济圈企业的项目纳入国家储备项目管理,推动金融资源与产业项目的对接互补。

其次,加大对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金融支持。双城经济圈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前沿,往南可深化与滇中区域合作,打造出海国际新通道;往西可依托中欧班列,增强与中亚、欧洲等地经济联系。未来,要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川渝自贸区协同开放创新,完善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金融支撑。其一,两地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研究加强川渝自贸区协同开放示范区金融开放的创新合作,共同推进示范区金融便利政策和金融产品方案。其二,依托中欧班列(成渝)联合建设物流金融数据库,共同争取国家金融开放创新相关先行先试政策率先落地双城经济圈。充分利用成渝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超过全国20%的优势,加快推动中欧班列多式联运“一单制”金融创新,通过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将业已成熟的国际贸易金融制度创新,运用到内陆国际贸易当中。其三,支持各类开放合作平台建设。通过在各类开放合作功能区设立金融特色专营服务机构等方式,支持双城经济圈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和中外合作产业园区建设。

最后,营造国际化金融环境。为更大范围集聚先进要素资源,持续提升金融业对双城经济圈对外开放的贡献度,重庆、成都要持续提高门户枢纽能级,营造更加国际化的金融环境。其一,进一步打造金融开放的枢纽门户,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方面,大力推进全球资产管理、跨境投融资服务、金融科技、国际保险等中心建设。其二,加强涉外个人金融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总结和完善个人本外币特许机构发展经验,引导特许兑换机构探索与国外兑换机构合作,着力提升机场、酒店等重点区域用汇的便利性,支持区域国际会议、涉外旅游、涉外赛事活动加快发展。其三,整合双城经济圈各级城市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社会组织等信用信息,跨省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创造公正公平的司法环境,切实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为金融进一步扩大开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轨道上的“双城”之路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 建成后50分钟通达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双城之谋——“西咸一体化”15年发展历程综述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