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美文

2021-11-22陈佳长沙市岳麓区博才阳光实验小学教师

十几岁 2021年16期
关键词:舌尖食材美食

◎文:陈佳(长沙市岳麓区博才阳光实验小学教师)

读写新角度,每期选择一个平时不常思考的角度进行专题探讨。本期,聚焦美食描写,让我们“吃”出不一样的精彩。

有一档美食节目,叫做《舌尖上的中国》,专讲我们中国人吃饭的事儿。这档节目可火了,在播出的时候,人们恨不能钻进屏幕里大快朵颐。节目主创人员对食物进行了认真研究,突出它们最重要的特色,找到最适合表现的角度呈现出来,才让食物和人在“吃”的过程中建立起密不可分的连接。

这件舌尖上的事,确实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但也是最重要的事。既然如此,我们的写作中怎么可能缺得了它?然而,食物、食客、环境不同,也能形成不同的“吃相”。读者能从作者所描绘的“吃相”中,回到现场,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个循环的过程,其实有方法可以参考:

一、食物做法,写出滋味

做出美食的第一步,就是要选好食材,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段话:

包粽的仪式肇始于采买选料。首先去上环的海味干货街,一年一度的盛典,我一定精挑最好最新鲜的食材:一级泰国虾米、赤红的金华火腿、圆肥易酥的花生、饱满甜糯的北方板栗、味浓质腴的日本花菇以及硕大鲜香的北海道干贝。办齐干货就转战街市,红葱头要挑光致紧实的,粽叶要选淡绿清香而完整的,咸蛋黄要橙红透亮的,至于最重要的五花腩肉,早已交代熟识的肉贩预留好肉,他把粉红脂白层层分明的肉摔在砧板上给我看,满脸得色:“靓到飞起!”

——摘自蔡珠儿《饕餮书》之《粽子、傻子与魔镜》

这段文字,用上带有颜色、性状的词语写出了食物的样子,不过不是直接描写食物本身,而是写的原材料。这样反而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仅材料就如此诱人,那做出的美食岂不引得人馋虫大动?

有了好食材,接下来就需要精心烹制了。

以上配料预备好,取较浅的大碗一只,抹上一层油,防其粘碗。把莲子、桂圆肉等一圈圈地铺在碗底,或一瓣瓣地铺在碗底,然后轻轻放进糯米,再填入豆沙,填得平平的一大碗,上笼去蒸。蒸的时间不妨长,使碗里的东西充分松软膨胀,凝为一体,上桌的时候,取大盘一只,把碗里的东西翻扣在大盘里,浇上稀释的冰糖汁,表面上再放几颗罐头里的红樱桃,就更好看了。

——摘自梁实秋《雅舍谈吃》之《八宝饭》

这一段朴素的动作描写,把做八宝饭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我们随着这样的文字去想象时,会不会有口齿生津的感觉?嘴里应该已经满是甜蜜软糯的滋味。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发现,要想让你的“吃”与众不同,可以从了解食物的做法上下功夫。将美食的做法娓娓道来时,读者不但会因你的文字引发对美食滋味的联想,也会为你不一样的写法而叫好。

二、食物吃法,写出特色

我第一次吃石斑鱼是一九四七年,在越南海防一家华侨开的饭馆里。那吃法很别致。一条很大的石斑,红烧,同时上一大盘生的薄荷叶。我仿照邻座人的办法,吃一口石斑鱼,嚼几片薄荷叶。这薄荷可把口中残余的鱼味去掉,再吃第二口,则鱼味常新。这种吃法,国内似没有。越南人爱吃薄荷,华侨饭馆这样的搭配,盖受越南人之影响。

——摘自汪曾祺《食事》之《鱼我所欲也》

看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是否已经感受到了薄荷的清香和鱼的鲜香?如果有机会吃到石斑鱼,你是不是也会想这样试一试呢?可能有的同学会说,这种独特的吃法我根本没有机会尝试,怎么可能写得出来呢?不要急,同一种食物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吃法,除了可以多去了解关于食物吃法的知识,还可以自己尝试搭配不同食材,用不同的吃法去吃平常可见的食物,这也是一种“美食新境界”。把这个过程写下来,你的“吃”自然会因为特别而精彩。

三、食物的“前世今生”,写出文化

中国的很多节日往往跟美食联系在一起,比如春节要吃饺子、元宵节要吃汤圆、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中国人对吃很讲究,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西晋文人张翰因为怀念故乡的莼菜和鲈鱼,辞去官职回家,使“莼鲈之思”成为乡愁的符号;西北地区常说的“团圆饺子离家面”这句话,则充分说明了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两段话: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应该是成都小吃的黄金岁月。货郎们的生死存亡全看小吃的手艺,所以各家都有被别人妒忌猜测却秘而不宣的独门秘方。如此激烈的竞争氛围中,货郎们争先恐后地开发属于自己的新配方,有些到现在还以创始人命名。其中一个叫钟燮森的,发明了极为美味的“钟水饺”:味道清淡的猪肉馅儿包成新月状的饺子,加点甜辣味的酱油和红油,最后来点蒜蓉。还有个赖源鑫,给后人留下了他温香软玉一般的“赖汤圆”:炒过的黑芝麻磨成粉,加上猪油和白糖,包在糯米皮里。一对夫妻,挑着厨具漫步在大街小巷,伉俪情深传为佳话;他们专门卖一种凉菜:白卤牛杂切片,拌上芹菜、花生米、芝麻,加点卤水、红油和花椒面儿,就成了现在著名的“夫妻肺片”。

——摘自【英】扶霞·邓洛普《鱼翅与花椒》之《担担面!》

每年暑假,院子里家家户户都要做酱,老家称“捂酱”。酱分两种:在坛子里带着汁水的,我们叫“酱豆”,刚出锅的馒头,掰开,中间抹上勺酱豆,热腾腾的奇香。把酱豆捞出来,晒干直接保存,叫“盐豆”,淋上香油,适合拌稀饭。

一般来说,酱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发明,成汤作醢到今天应该有几千年历史,国人对酱的依赖已经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柏杨用酱缸形容中国文化,而不用其他,尽管不是褒义,但足可窥见酱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

——摘自陈晓卿《至味在人间》之《一坛酱,四十年》

我们读这样的文字,触摸到了美食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如果我们也学着写这样的文字,不仅能让读者“吃”出美味,更能“吃”出文化。

“吃”出不一样的精彩,写出滋味,写出特色,写出文化。将这“三写”变成你的锅碗瓢盆与油盐酱醋,你定可写出舌尖上的美文!

猜你喜欢

舌尖食材美食
巧用食材铺“地锦”
人与食材
大师教你做藏餐《牦牛肉炒青稞》
食材变动物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