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本质安全出发 强化安全管理能力

2021-11-22牛成杰

劳动保护 2021年7期
关键词:误操作设施智能化

文/牛成杰

智能化安全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减少企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数量,降低人与风险源直接接触的频次、概率,从而有效遏制或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具备防误操作、光电感应止动等功能的设备设施,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作业行为进行约束,减少由于人的不安全操作带来的风险。

智能化安全管理建设主要包括以下能力:

一是实现设备设施的自动化生产能力。减少操作人员直接暴露在风险源的概率,通过加工设备与辅助设备间的数据交互,实现自动化上料—搬运—加工—下料等工序间的衔接,减少作业人员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实现人与物的相互独立,可以有效避免伤害的发生;有效遏制或减少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伤害,与设备设施配合作业的安全装置,如光电感应、连锁限位、急停制动等安全装置,可以在作业人员整体或部分触及危险区域时,立即终止设备设施部件的相对运动,从而确保作业人员安全;减少误操作发生的频次,部分设备通过配置双控启动开关、防误闭锁装置等控制器,保证作业人员以正确意图完成设备操作,避免误操作带来的安全风险。

二是实现设备设施的自动化预警能力。对于存在高温、高压及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等风险的设备,如热处理设备,可以通过安装热电偶等传感装置实现温度的实时监控,以数字或模拟信号进行数据传输,在远程控制终端形成可视化报警信息,以避免超温、超压、超时等状态出现时带来的风险。

三是实现一体化信息管理的能力。信息管理主要体现在人员控制、过程记录、事后追溯等方面,常见装置主要有: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生产过程数据管理系统(MES)、OA 公文管理系统以及各类网络信息平台等。通过作业行为管理、视频监控、信息共享等手段,具备事前防控、过程记录、事后追溯一体化信息管理能力。

智能化管理实现的途径有三个方面:

一是要做好项目前期规划。在项目初设、可行性研究阶段,结合项目建设实际需要,通过开展安全评价,分析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类安全危害因素,提前策划各项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安全生产“三同时”要求,配备具有足够安全防护能力的设备设施,是实现智能化管理的前提。

二是做好过程管理并不断完善智能化安全管理水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应当充分开展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不断完善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抓好隐患整改,确保各安全防护装置完好有效。并通过设备改造、工艺提升、流程优化等手段,引入新工艺、新设备、新制度,以促进智能化安全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是量力而行抓好基础安全管理。受资金限制的企业,应当以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教育培训、落实监督考核等手段,提高人员安全作业能力,充分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频次,达到遏制或减少伤害事故发生的目的。同时采用区域隔离、急停限位、光电传感等成本较低的安全装置以降低作业风险。

猜你喜欢

误操作设施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民生设施非“摆设”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变电运行倒闸误操作的原因及预防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对一起误操作事故的几点看法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浅谈变电运维误操作事故预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