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融合视角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11-22李艳华

对外经贸 2021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融合

戴 丽 李艳华

(黑龙江东方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

一、校企融合对保险人才培养的意义

紧密贴近保险行业和企业对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保险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已成为目前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有利于应用型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校企融合要求学校根据保险企业实际需求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得保险专业人才能更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高校可通过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教育资源,利用校企融合使学生具有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从而能够顺利入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形成双向带动的良性循环后,高校不仅可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保险人才,进而提高就业率;反之,较高的就业率也能够进一步为高校吸引更优质的生源,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

校企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公众形象并提高企业的科研水平。保险企业通过与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培养保险专业人才,可充分体现保险企业的综合实力和能力,有利于企业提升社会形象和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吸引更多保险专业优秀人才到企业工作。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保险企业也可以获得高校的科研支持,保险企业科研人员较少、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可以通过校企融合,实现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科研水平,攻克保险行业中的技术难关。综上所述,校企融合培养保险专业人才,无论对高校还是对企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保险企业人才需求现状

(一)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大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保险行业飞速发展,企业对保险从业人员的需求相应也有大幅增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作为一种财富持有方式和风险管理方法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基于保险行业市场的高速拓展,保险企业的各类岗位也需要更多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拥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由于部分传统保险代理人专业水平较低,没有专业知识为依托,在展业中存在误导、欺瞒等行为,导致保险市场秩序混乱,使得消费者对保险市场的满意度偏低,购买保险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因此,保险公司急需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来对产品营销、费率厘定、查勘定损及理赔核赔等环节严格把控,以确保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规范性。与此同时,互联网保险等新型保险形式的不断优化和发展,必然使得本身就短缺的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更加匮乏。

(二)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和供给不匹配

当前保险企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于外勤展业人员,其次是内勤运营管理人员。同时,保险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人才的多样化能够满足保险企业多层次业务的发展需求,开拓企业的发展空间,为保险产品的创新提供必要条件。

保险企业获得保险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是高校输送和社会招聘两种。无论是以哪种方式进入保险企业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新人培训才能上岗,上岗后也会继续进行业务拓展能力的相关培训和指导。如果招收没有保险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的人才,保险企业将面临更高的人才培养成本和人才高流动性方面的风险。所以,保险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已具有扎实保险基础知识和能力的保险专业毕业生,后续再结合保险企业简单、专业的岗前培训,满足保险企业发展在人才方面的需要。在此情况下,设有保险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助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然而,当前学生接触实际业务的机会较少,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相对薄弱。针对这样的现象,高校应调整思路,注重与保险企业合作,并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新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满足保险行业发展的需求。

三、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无法满足行业需求

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在保险企业大多从事外勤展业工作或内勤管理工作。外勤岗位主要从事保险产品销售业务,每天要与不同行业和背景的人打交道,工作内容较复杂,要求从业人员拥有更宽的知识面、更综合的营销能力和更广阔的视野,并具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内勤岗位主要从事培训、信息整理和保障等工作,工作内容虽不像外勤那么复杂,但也需从业人员能熟练并专业地使用Excel 和PowerPoint 等办公软件,从而适应保险企业内勤岗位实时制作复杂图表和PPT 进行汇报的工作需要。为了满足保险行业的实际需求,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的毕业生仅仅掌握保险基础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应掌握保险营销技巧和理财规划知识,并能进行综合运用为客户设计个性化的保险方案;同时,仅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也不能满足保险行业的需求,还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设针对保险企业实际需求的办公软件高级课程。现有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保险行业和企业对于跨学科、跨专业、宽基础、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校企融合不够深入

在观念上,保险企业和应用型高校是能够就校企融合、协同育人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达成共识的。保险企业对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认同的,同时也肯定了校企融合模式是培养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保险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现阶段,由于配套的沟通和协同机制建设不到位、合作主体双方对校企融合的重视程度不一致、双方各自的利益难以兼顾等原因,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多流于形式、校企融合程度不够深入,合作的方式往往局限于组织学生参观企业、邀请企业的行业专家进高校给学生做专题讲座等形式,缺乏后续的深层次融合,从而导致学生无法通过校企合作得到足够多的实践操作机会,无法真正接触并了解保险市场和保险行业,使得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另外,由于保险企业的岗位涉及的业务都比较专业,领域也比较多,很多业务工作的要求也比较细致,导致一些保险企业因担心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不愿意接受高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从而减少了学生进行实习实践的机会。

(三)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体不够多元化。当前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体仍然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仍是以最终是否录用学生的方式进行结果性的评价,而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指标评价体系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过程参与甚少,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与其就业的岗位进行有效对接,极大地影响了保险企业对校企融合的积极性。

缺乏有效的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当前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多以闭卷考试为主,缺乏综合的人才培养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在评价时,多考查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考核;多强调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的考查,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后续发展能力的考核,质量评价考核的内容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不一致。

人才培养质量的追踪反馈机制不健全。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不能及时地反馈,导致高校难以及时掌握自身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并做出调整。

四、保险专业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方案

(一)完善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应该尽可能地把保险企业需要学生具备的能力,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在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即可通过课程学习习得今后就业所需要的技能。

针对保险企业外勤岗位的技能需求,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仅开设保险基础理论类课程远远不够,还应该在课程体系中更多地关注其他相关学科,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课程,如:保险营销技巧、客户关系管理学、理财规划、职业沟通技巧、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以满足保险企业对外勤从业人员在营销、理财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针对保险企业内勤岗位的技能需求,应用型高校仅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也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开设更深入的、针对性更强的办公软件类课程,如:Excel 软件在保险中的高级应用、PowerPoint 软件高级应用等课程,以适应保险企业对于内勤从业人员在熟练并专业地运用办公软件方面的实际需求。

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还应与时俱进地关注互联网、大数据和创新思维等方面与保险的结合,以期培养出更符合时代特色、更贴近保险行业需求的人才。

(二)完善校企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

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是完善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一环。应用型高校应更加积极地与保险企业进行联系,加深与保险企业的融合,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机制作为保障,保证企业切实地、全方位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只有校企双方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优秀人才。

从人才培养的前端开始,高校应到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并与保险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能力指标体系等,以确保学生能在课堂上习得今后工作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和保险企业应共同进行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编写综合性实践教材,共同设计课程模块,并把保险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工作任务和考核标准等要素引入课程,使课程更贴近企业实际。另一方面,高校和保险企业可以共享案例资源和情景模式。保险企业可以把实务中的经典案例和情景进行筛选和整理,并提供给高校进行教学化改编,作为高校课程的教学资源。这样做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大量的实际情景和案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深化其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传统教学之外,高校应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第二课堂”建设。主要包括:定期举办学术活动,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和就业方向;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并由企业进行选题和评审;每年组织新生到保险企业参观,使学生对行业、企业和今后的工作有一个初步认识。

在校企融合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应抓紧进行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其他配套机制的建设。这些体制、机制的建设和实行将会给校企合作双方提供更多的保障,维系校企合作的稳定性。

(三)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实现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除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进行评价外,最终还是要得到家长、企业、社会的评价和检验,因此,应构建包括学生、家长、学校、企业和社会在内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客观评价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制定系统、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培养保险专业人才时,除了应考虑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还应考虑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因此,制定指标评价体系时,不能唯成绩论,评价指标不仅应注重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还应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追踪和反馈机制。高校应不断追踪并总结其培养的人才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的问题,并将问题反馈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意见中,使得高校保险专业能够实时掌握并更新改进,真正实现专业与岗位、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让校企融合落到实处,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融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