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1-11-22张菊梅
张菊梅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引 言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动手能力,不仅能锻炼幼儿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的动手意识,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即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鼓励幼儿参加家务劳动,使幼儿在劳动中受到教育。教师在幼儿园要组织多种劳动主题活动,激发幼儿的劳动意识,提高其劳动能力。
一、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在21 世纪的家庭中,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一出生就被人为地“保护”起来,即生活上被过度照顾和过度包办。家长的过度干预,阻碍了幼儿的成长发展,使幼儿从小养成了娇气、懒散的坏习惯,到了上学的年龄,依旧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对家长依赖性过强,对新环境适应性较弱,这也给幼儿教师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1]。
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在幼儿园中开展主题活动。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小视频、动画等方式进行教学,让他们认识到培养劳动意识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对于年龄稍微大的幼儿,教师可以采取示范教学的方式,组织他们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在“我的小手真能干”主题活动中,要想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升幼儿的劳动意识,教师可以在五一劳动节,组织幼儿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劳动最光荣”渗透到幼儿的心灵深处,使其收获劳动成就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以及人们的工作状况,了解人们在工作过程中收获的劳动成果,意识到劳动成果能够带给人们成就感。
幼儿园可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并带领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组织幼儿在幼儿园中捡垃圾、扫地等,然后在幼儿打扫完卫生后,组织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观察,以增强其成就感。在实践劳动中收获成就感,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劳动意识,使其从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中体验劳动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参与劳动活动的兴趣[2]。
二、创设适合幼儿的劳动环境,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教师就必须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因此,教师可结合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主题开展活动,如“我爱我家”“动手能力我最强”等活动。教师可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开展实践教学,让每位幼儿都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比如,教师可为幼儿分发种子,上课时为幼儿示范如何种植,并让幼儿回家把种子种在小花盆中,细心照料,为种子浇水、拔草,让幼儿充分参与到从种子的种植到长成植物的过程中,使其从中收获劳动的快乐、增强实践体验[3]。幼儿教师还可以与幼儿一起布置教室环境,将打扫卫生的工具、教学过程中使用到的工具等进行合理的摆放。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幼儿能够参与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还使幼儿掌握了劳动技能。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为了丰富幼儿的校园生活、提高幼儿的劳动认知能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教师应鼓励幼儿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并以幼儿园里的劳动活动为主要平台,以培养幼儿的劳动行为为目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培养幼儿劳动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从三个方向出发:第一个方向是增强幼儿的劳动成就感;第二个方向是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以正确、有效的方式引导幼儿在劳动过程中掌握劳动技巧;第三个方向是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认知,从而培养幼儿自身的责任感和爱护环境的自主意识。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可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教学活动,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幼儿在实践劳动操作中掌握劳动技能。在培养幼儿劳动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三个方向,向幼儿传授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让幼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劳动的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比如,幼儿园举办的主题活动不仅能为幼儿园教育增添一些活力,还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收获劳动的成就感[4]。
四、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幼儿时期是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应主动动员家长——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家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为实现培养幼儿劳动习惯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当今社会,幼儿劳动意识和自理能力不强,主要是家长过度照顾幼儿、过度干预幼儿的实践操作造成的。所以,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如果幼儿园与家庭之间不能达成共识,做到相互配合,往往不会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家庭与幼儿园能够做到有效配合,就能收获很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放手,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其劳动意识。否则,幼儿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锻炼,这将不利于其未来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家长在日常活动中可以开展一些亲子活动,如与孩子一起做小饼干,带领孩子收拾家务、打扫卫生等。这些均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5]。
幼儿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在配合教师开展活动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需要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这不仅能美化幼儿园的环境,还能够有效加深幼儿对劳动的认知,在培养幼儿劳动意识的同时,还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此外,教师还要增强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幼儿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使幼儿具有良好的责任感,以促进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
结 语
总而言之,针对幼儿劳动意识不强的现状,为了让幼儿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提升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教师需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并在培养过程中注意保护幼儿的人身安全,开展形式多样和趣味性较强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