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析
2021-11-22程黎清
程黎清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城东初级中学,福建莆田 351100)
引 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日常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发展及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关键能力与基本素质,通常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理性精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细心挖掘学科素材,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增强课堂学习体验性。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落实,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析。
一、领悟课标,注重目标导向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是规定本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1]。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成为指导课堂教学及初中命题考试的重要依据,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导向。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准确总结学科的
特点,明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要求。只有对《课程标准》了然于胸,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学科教学内容,厘清学科教学思路,使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
二、研读教材,挖掘素养之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文本和载体。我们只有认真研读教材,科学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教材蕴藏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学科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其文化自信。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一框时,教师可以在精心研读教材、深入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将课题设计为“一轮明月照古今——延续文化血脉”。“明月”是推进课堂的“明线”,而“文化”是实现素养培育的“暗线”。教学流程设置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古国月”。此环节以“久”为关键词,核心内容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通过“飞花令”的形式,教师让学生说出带有“月”字的古文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第二环节,“故国月”。此环节以“破”为关键词,核心内容为“家国烽烟起,残月如血泣”。教师通过解读与分析毛泽东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引导学生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受到的屈辱与进行的抗争。第三环节,“强国月”。此环节以“兴”为关键词,核心内容为“还是那轮明月,风景这边独好”。教师通过从“嫦娥奔月”到“玉兔登月”的时代巨变,说明当代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根本变化,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巧用素材,提升课堂魅力
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教材中的素材受教材容量的限制,其内容是有限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如果没有丰富的素材做支撑,教学活动将枯燥、乏味。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国内外的时政热点、学生身边的社会热点话题,重视素材的收集与整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合适的素材,辅之以巧妙的展示环节,会让课堂更加精彩,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一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环节一,“探寻文化之源,我是骄傲的中国人”(感知中华文化)。活动一: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中国文字、中国书籍、中国建筑、中国服饰、中国节日等的图片。环节二,“感悟文化魅力,我是中国故事主讲人(讲述中华文化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和在国际上的影响)”。环节三,“坚定文化自信,我是文化传承人”。每个环节都有核心任务,要求小组在课外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课堂展示,开展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三个环节紧紧相扣,结合新颖的展示,学生在收集资料中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美,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了爱国情感。
四、研究学情,关注学生成长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向学生,了解学生的学情,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成长需要,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引导,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避免“满堂灌”。
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一框“守护生命”时,在导入环节,教师给学生播放视频《健康歌》,带领学生共同进行课前小运动,进而引出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观念,帮助学生明晰守护生命从关注身体健康开始。接着,教师以《中国学生健康问题》权威报告为素材,引导学生从视频呈现的资料中获取信息,了解危害学生健康的状况有肥胖、近视、体质下降、交通事故、溺亡等因素,引导学生分析:危害学生健康的原因中,有哪些是自身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哪些意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在分析中,教师导之以行,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珍爱自己的肉体生命。
五、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
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具有天然的育人价值。道德与法治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需要加强学科的教育教学,重视学科价值引领。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法治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做负责任的人”的教学中,教师选用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的故事,通过视频《开讲啦——走近黄旭华》导入,辅之以层层设问:(1)如果被人误解,你会有什么感受?会如何处理?(2)有人被人称为“不孝子,白眼狼”,你会如何评价这个人?你们的看法和评价是否正确?教师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和视频的直观描述,引导学生走进黄旭华的内心世界,进而给予学生思想上的洗礼,使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上受到强烈冲击。教师通过精心剖析黄老的事迹,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意识。在课后拓展环节,笔者布置课后寻找身边的优秀人物事迹的任务。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学生在实践中,明确了自己应做个有责任感的人、做个懂得感恩和回馈社会的人。
结 语
总之,在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创新教学策略,关注社会热点,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能力;坚持正面导向,精雕课堂教学,在学生的参与体验中实现立德树人的学科育人目标,为国家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