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探析
2021-11-22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旭
文/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田旭
当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缺失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时常会看到学术研究人员学术造假的新闻报道,研究生也存在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只有求真务实,严于律己,持之以恒务实,坚守学术道德精神底线,才能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
一、学术不端的定义及表现
(一)学术不端的定义。“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过程中,各种捏造、抄袭、滥用、欺诈学术资源,违反学术道德规范和科学道德规范的行为。”在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防治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规定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校的教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学术科研及相关的活动中违反学术标准和学术诚信的行为。
(二)学术不端的表现。《办法》第四章第二十七条规定,有下列学术科研活动和相关活动行为之一的被视为学术不端行为:剽窃、抄袭、盗用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伪造科研资料、材料、文件、注释、捏造事实或者伪造虚假研究成果;不参与研究或创作的,在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上签名,擅自不当使用他人签名,构成合作者的共同签名,或者几个人在未注明他人工作和贡献的情况下共同完成研究;在申请项目、成绩、奖励、工作考核、申请学位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买卖论文,他人写作,或为他人写论文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要依照制定的规则执行管理。
二、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的成因分析
研究生作为一个特定的受教育群体,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高等教育机制、社会环境和自身能力素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高校建设中,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然而,在推进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经常面临如何有效解决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问题。因此,研究生道德素质的缺失是导致违反学术规范的直接因素。
(一)人才培养缺乏学术规范教育。目前,各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学术讲座,但在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他们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智育重于德育,缺乏系统完整的学术体系或规范来引导学生的学术活动,这使得学术规范的培养教育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一方面,当前本科生课业繁重,对于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需要远远不如学分达标如期毕业紧迫;另一方面,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传统单一,自主学习不足,专业实践占据了大量关键时间节点。本科生毕业前夕的职业考试和专业实践,导致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对待本科毕业论文的方方面面,仓促完成的低质量本科毕业论文使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文献查新能力、实验研究技术操作能力等,为下一阶段研究生学术活动和学术规范埋下隐患。
(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目前,国内高校普遍规定,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和授予学位前,应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业成就。巨大的学术压力使社会不法分子看到了商机,使得一些研究生在社会上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获取论文,以达到顺利发表论文、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的目的。因此,这种大环境很容易造成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规范。其中,最常见、最突出的就是请人代写论文,买卖论文。同时,学术不端行为具有隐蔽性强、风险低的特点,揭露学术不端行为,如欺诈和剽窃,需要在学科领域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背景,也需要面对直接的利益冲突。此外,对社会人员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远远低于相关学者。另外,学业成绩本身责任重大,其他参与者很难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无疑促使学术造假行为逐渐发展成为低风险、高收益的违法行为。
(三)研究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在公共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否则将无法获得学位。再者,发表高水平的期刊论文已成为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同样的学业要求,对于不同学科、不同院校、不同层次的研究生来说,有不同的难易程度,也会有不同的压力,如果研究生没有很高的学术要求和坚实的学术基础,将很难培养出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基础薄弱导致学术自信缺失,在后续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会出现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在毕业规定中,在学术的硬性要求和奖学金等现实利益的冲击下,研究生客观上很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受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之风在大学校园的影响,从而违反学术规范和学术作假的行为越来越多。”
三、改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的措施
(一)高等教育重视学术道德培养。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仅关系到研究生诚信素质的培养,也是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保障。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学校在学风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使学风建设、学风修养纳入新生入学考试范围。重视考试方式,巩固教育效果,可以尽快培养学术道德规范意识。毕业论文是学生时代的第一次学术成果展示,不仅是个人学业成绩的报告,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成果的集中展示。因此,应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在毕业论文的每个节点,都要选派专职教师跟进,并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环节,积极营造学术道德规范氛围,弘扬学术诚信,最终将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转化为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动力。还要加强学生基本学术基础技能训练,通过撰写论文掌握学术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规范。
(二)道德教化与法律惩治相结合。从微观上看,所有以高校为主体的教育机构都要积极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积极宣传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不良影响和法律后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宣传国家有关学术规范的文件以及著作权法、专利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让公众了解、理解和认识到建设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性,明确从事和参与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我们要呼吁社会共同行动,保护学术诚信,促进学术道德规范。从宏观上看,我国对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提出了相关规范,但是这一学术规范标准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对一些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还没有产生足够强大的威慑力。因此,要提高学术道德体系的规范程度,首先要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水平,加大处罚力度,必要时将其纳入公民信用体系,加大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违法成本。
(三)研究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强化。目前,文科研究者大多在学术研究中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只停留在表面,导致学术研究缺乏一定深度的论证,进一步降低了学术的规范性。对此,研究生应严格按照正确的学术规范要求,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采取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理论支撑,深入探索学术研究。而且,研究生要守住自己的学术道德底线,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遵守学术底线,让学校的学术道德培养和教学各有所长,这是对自己负责任,也是对学校、社会和国民教育负责任。在探索真理、传播真理的象牙塔中,大学生应该实事求是、朴实纯真,求真之路虽然枯燥而艰辛,但也会因为求真务实而走得更远。
总之,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研究本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新的思想和理论创新,而且还可以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了研究人员和学术研究活动的形象,而且还影响了社会公众对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与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看似繁杂,实则是和研究生培养的过程息息相关,究其实质还是与高校机制、社会环境、个人素质的密切相关。作为研究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诚信的分量,真实面对学术研究,共同坚守这一珍贵的学术品质,追求真理,奉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