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探究真实发生
——一年级科学课堂教学问诊及策略探寻
2021-11-22王平平
王平平
引 言
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个人发展与国家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小学科学作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白科学道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小学是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自2001年起,小学三到六年级开设科学课,2017年秋季,教育部将科学课起始年级调整至一年级,让学生更早接触科学学科,这充分反映了国家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视。怎样上好一年级科学课?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学生自主探究是否真的有效?教学还存在哪些不足?这些都成为广大科学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年级科学教师,积极加入教学研究行列,边实践边总结,将在本文中分析一年级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参加了一些一年级科学教学观摩活动,发现当前阶段,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重动手、轻动脑,学生玩多学少、动多静少。笔者将谈谈一年级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玩得多,学得少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一年级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1]。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游戏形式,教学中的娱乐元素过多,缺少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玩的时间过多,探究学习的时间较少。
在一年级科学教学中,兴趣培养与科学学习应兼顾,教师既要使学生保持愉悦心情,培养科学情感,又要引导学生在玩中习得知识、锻炼能力。例如,某教师在教学“玩泥巴”一课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充分放手,把泥土、筛子等材料交给学生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学生随意地玩泥土,大半节课都在开心地玩泥巴,但学习效果却不理想。因此,教师应发挥自身主导性,控制好玩与学的比例,引导学生规范、有序地进行探究。比如,教师应在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前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应为学生适当进行演示和讲解,为学生介绍筛子的使用方法,讲解泥土中应加入多少水,让学生学会规范操作。在这样的安排下,学生的探究学习会更加科学、有效。
(二)动得多,静得少
优秀的科学课如同一曲交响乐,包含不同的乐章,有开端,也有结尾;有快节奏,也有慢节奏。低年级科学课堂往往比高年级科学课堂气氛活跃,在许多一年级科学课中,几乎从开始到结束都是热热闹闹的,学生十分活跃,或动手操作,或讨论激烈,很少有安静的时间。这种课堂看似很成功,其实教学效率并不高。
学生动得多,静得少,感性活动有余,理性活动不足,课堂变成了热闹的“市场”,容易给人一种嘈杂无序的感觉。例如,某教师在“玩泥巴”一课的教学中,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在过于热闹的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却停留在表面,不利于其深入探究知识,导致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动得多,静得少,也说明教师放得多,收得少。教师应做到收放结合,利用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有序地进行探究,使学生动静有度。
(三)做得多,想得少
实践性是小学科学的显著特点,探究是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应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能,在体验中理解科学知识。许多科学教师深知“做中学”的道理,在科学教学中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积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学生搭建操作的平台。然而,许多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做得多、想得少,形象思维多、抽象思维少,大大降低了科学探究的质效。例如,在教学“玩玩转小水轮”一课时,某教师以“做中学”为主要方式,组织学生“装小水轮”“玩小水轮”,让他们“用嘴吹”“用手拨”“用水冲”,整堂课中学生不停动手操作,却很少有时间进行思考。
二、教学策略
(一)玩学兼顾,把握玩的分寸
对于一年级科学课堂中学生玩得多、学得少的问题,教师应把握好玩的分寸,做到玩学兼顾。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组织引导作用,对学生玩的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与指导,引导学生会玩、会学,让学生有意义地玩。
玩学兼顾即玩中有学,要以玩为手段,以学为目的;以玩为辅,以学习为主。玩学兼顾,旨在让学生在趣中学、乐中学。低年级科学探究活动不是纯粹的科学探究,而是一种趣味探究。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边玩边学,在玩中理解知识,发现科学规律,悟出科学道理。“玩泥巴”是典型的玩学结合的课例,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把握好玩的分寸,引导学生在玩中学。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手摸一摸、用筛子筛泥土,并引导学生在玩中感受泥土的特点,引导学生边玩边感受,在和泥与做泥塑的过程中体验泥巴的黏性,了解加水后的泥巴与干泥土的不同特点。
(二)动静结合,调控动的频率
爱动是学生的天性,动得过多学而不专,静得过多又呆如木鸡。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使学生做到动静有度。这里的动是指学生的活跃度,体现了学生的活动参与性;静是指活动后的静心沉思,是热闹过后的安静气氛。基于一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多静少的问题,教师应主动调控动的频率,做到动静结合、动中有静。
托尔斯泰说过:“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与表达。”科学探究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做,而且要求学生静心思;不仅要与人合作,而且要进行独立思考。有效学习的课堂要有动有静、动静相宜,这就要求教师调控动的频率,科学设计操作、讨论、合作等活动,控制学生互动合作的次数与频率,调节互动交流的节奏与程度,以避免学生动得过多,防止学生动得肤浅。例如,在教学“玩泥巴”一课时,筛泥土与做泥塑是两项操作性活动,学生势必要进行动手操作,但在操作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观察三个筛子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按照什么顺序去筛,然后动手做一做。教师还要在学生动得过多时进行干预,让学生及时停止,适时安静下来,让他们有静心思考的时间,有理解感悟的过程,有抽象概括的机会。
(三)手脑联动,拓宽思的深度
探究式学习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自主建构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的过程。针对一年级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做多想少的现状,教师应秉持手脑联动的原则,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挥手和脑的作用,既要动手做,又要动脑思,在做中体验,在思中理解。
在手脑联动的基础上,教师应保证学生思考的深度。教师可以通过优质提问拓宽学生思考的深度,如提出一些找过程、找方法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玩泥巴”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动手筛泥土前提问:“怎样才能得到更多颗粒细小的泥土?”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做泥塑需要经历哪几个过程。做思结合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学习的深度,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独创性。
结 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一年级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思维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做到玩学兼顾、动静结合、手脑联动,从而使科学探究真实发生,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