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2021-11-22孙晓宇辽东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6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校企区域

孙晓宇 辽东学院

前言

地方高校通过人才、科研等优势,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高校教师除了教书育人,还需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为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教师的服务能力,需要政府、高校、教师,多方联动,采取一定措施,产生协同效应,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地方高校教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一)促进劳动力水平提高

地方高校以其自身的教育优势,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人才、科研等支持。[1]教师承载着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继承和传播重任,在提高人才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区域全面协调发展,需要一批懂科学、懂技术、懂创新的综合能力强的新型人才加入。而高校老师身处新理论、新技术前沿阵地,无论是对高校内部学生的培养,还是对其他劳动力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的参与,都有利于提升区域劳动力质量。而劳动力水平的提高,既有利于缓解区域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推动产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又有利于对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二)推动校企深入合作

新时期,地方高校能否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检验一所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校企合作成为地方高校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可以说,教师素养水平的高低,将会对校企合作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高校中有很多老师有着同企业合作研发的经历,通过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共同研发,有利于推动校企有序开展。在校企合作中,地方高校老师可以“走出去”,深入企业,了解新技术,增强其实践能力,再将所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沟通作用,为在校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

二、地方高校教师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一)培养方案同区域发展不协调

地方高校需发挥人才、智力、科研等优势,以高校所在地实际发展需求为着力点,坚持内涵发展,提升人才质量,以便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然而,有些地方高校在发展中存在定位不精准问题,使得课程设置、学科建设等不能很好地协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办学特色,也未能充分发挥区域内资源优势,人才培养方案同区域发展不协调。如有些地方高校会直接套用优秀高校办学模式,对一些当下比较热门的专业,未经深入考察,盲目设置。而相关专业课老师,虽理论功底扎实,但授课内容和方式未能结合区域发展现状作出相应调整,也未对区域内的市场需求做深入调研,致使一些科研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效果较差,[2]无法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教师服务意识不强

新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多元文化影响之下,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日益显著。地方高校教师的日常工作不能仅停留在校园内,局限于对学生传授知识层面,而是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科研转化效果对区域发展的贡献。服务过程会涉及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科研转化、心理健康、法律法规等,而教师的思想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服务意识强,将会全身心投入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也会带动身边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壮大服务力量。然而,基于日常教学工作繁忙,有些地方高校整体社会服务意识不强,加上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无法调动教师的科研热情,很多科研项目仅停留在表面,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三)校企合作建设力度不够

校企合作,强调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地方高校、企业、区域发展来说,都是互相促进的。地方高校拥有人才、科研方面的优势,而区域内的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技术,能够为高校提供实践岗位,高校同企业深入合作、信息共享,可以节约双方成本,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促成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最终带动地方经济效益。然而,当前一些区域内的校企合作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工作仅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如国家大力支持校企合作,也在政策层面给予一定鼓励,但在相关法律保障方面力度不够,有时出于经费无保障,劳动准入制度难以执行等因素,加上认识不足,让双方缺乏合作的内在驱动力。即便是有合作关系的地方高校和企业,在平台建设方面力度不够,造成信息和技术交流滞后、拖延,造成科研转化率偏低。

三、提升地方高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策略

(一)立足区域发展现状,彰显区域特色

地方高校教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需立足本职工作,协助高校完成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既要为区域发展输送高质量精准人才,又要深入市场和企业,了解市场需求,掌握最新动态。当高校在作出专业定位或开设学科时,能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方面,立足区域发展现状。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立足需求,全面分析区域文化发展特点,产业经济水平,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现状,了解有利条件和各种不足,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精准供给,协助区域发挥优势补短板。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将区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切入点,做到人才精准培养。这就意味着,地方高校相关部门的教师必须对区域需求这一块有着高度警惕,至少每年进行市场调研,及时掌握行业、企业的前沿信息,对工作进行调整和强化。

另一方面,借助区域优势。每个区域都有着自身的特色经济和文化发展,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发展中,也是对自身综合实力提升的过程,有利于打造高校独特的品牌形象,扩大地方高校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一流专家、学者、成功人士加入学校参与日常教学、科研等,无形中壮大服务力量。因此,地方高校需打破传统思维,推陈出新,彰显魅力,在进行课程设置、科学研究时,以需求为导向,[3]结合特色产业、资源优势、优秀传统文化等,来发展同支柱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彰显区域特点。

(二)完善教师考核,强化服务意识

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多重性,既要完成本职教学任务,又要参与一定的科研项目,服务区域。对教师的考核,需综合多个方面。教师的教学工作考核有着明确的考核制度和具体量化标准,但是科研和服务区域方面,基于覆盖面广、耗费时间久、内容过于复杂等原因,考核过程较复杂。当前,有些地方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难以做到教学、科研、服务区域的协调性,如在科研考核方面,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申报国家各类纵向科研项目数量,忽略同企业共同开展的项目研发,严重影响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无形中削弱了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鉴于此,地方高校必须完善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尤其是在教师的科研、服务区域方面,作出一定倾斜,对科研能力强,对区域经济社会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相应奖励。提升教师科研转化数量和质量,将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向前发展。[4]作为高校领导层,需带头开展科学研究,主动投身到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中,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组织思想教育活动,调动教师参与热情。另外,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让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真正上升到自己的思想意识,即“为了区域发展,我要这么做”而非“学校要求我这么做”,借助自身专业知识,为区域政府发展规划出谋划策,提供理论论证和技术支持。

(三)搭建合作平台,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说是双赢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同市场接轨,贴合区域发展需求。相关政府部门要立足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现状,给予一定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健全合作保障制度,积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拓展合作领域。如在地方高校引进企业模式,实现产学研联合。地方高校在做好充分的调研准备之后,将符合学校培养人才需求的企业引入到校内,在校内建造部分生产线,这种模式能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延伸,深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生产实践,及时了解社会,尽早掌握一些技术知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职业道德等方面,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便于学生早日投入区域建设中。另外,还可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区域内各种资源利用率,组织校内教师到区域内的企业挂职学习,学习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校企合作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但无论发生怎样改变,都要始终立足市场需求,结合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地方高校要始终发挥好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功能,组织相关老师成立校企合作小组,深入研究解读国家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最新政策文件,为区域政府的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及时向企业传递,帮企业厘清利益点,强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意识。

四、结语

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有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先进科学技术,学科优势突出,国际交往便利,有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利条件。为了提升地方高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除了政府给予一定支持,地方高校也要充分利用人才、科研等优势,在人才培养中,立足区域发展现状,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提升科研能力,争取为区域发展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校企区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